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组成及关系(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5.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越多 越大 越高越少 越小 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6.酸碱度(1)正常范围:7.35~7.45(2)维持因素:HCO3-、HPO42-等离子(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7.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1)如图所示,与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外物质交换最为密切相关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气体交换)、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循环系统(物质的运输)、泌尿系统(代谢废物的排出)。(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如图所示:8.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9.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10.O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11.CO2排出体外与O2进入细胞内所经历的途径正好相反。12.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13.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14.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原因(1)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15.实例——体温变化(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16.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17.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同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体温和pH相对稳定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9.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方法步骤(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依次进行实验)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pH,并作记录。每滴入缓冲液滴0.1molL的HC1或NaOH溶液,测定并记录一次pH,直至滴入30滴。以pH为纵轴,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将记录数据作图。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21.脑各部分和脊髓的功能(1)脑(2)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22.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者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后者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另外二者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23.神经按功能分类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24.自主神经系统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分类: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意义: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5.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结构图中序号依次表示:①细胞体,②树突,③轴突,④神经末梢。26.神经纤维和神经(1)神经纤维: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2)神经: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27.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8.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功能:对刺激作出应答。※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9.完成反射的条件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直接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反应不能称为反射。需要适宜的刺激反射的类型反射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非条件反射 遗传获得, 与生俱来 不经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啼哭、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条件反射 后天形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几乎无限 使机体适应杂多变的环境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30.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无关刺激(铃声)与引起反射的非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后,当两种刺激间建立联系后,无关刺激就转化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建立了。两个刺激建立的联系是一个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与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终不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的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31.兴奋概念: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产生的条件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机能状态,兴奋的引起和维持依赖于可产生兴奋的组织的新陈代谢;兴奋的产生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去刺激神经细胞,这里的适宜既包括刺激的强度适宜,也包括刺激的时间适宜。3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有人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其实验结果如图1、2、3、4,据图分析:静息时(图1),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在如图2所示位置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两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产生电位差(图2、图3、图4)。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a、c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b处。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3)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33.突触的结构(1)突触:由图中的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以及d突触后膜组成。(2)其他结构a.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b.图中e、f、g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34.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35.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36.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37.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稀释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38.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躯体的运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大脑的调节。(2)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域都有它的代表区,且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所占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3)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相应的指令调控低级中枢,这样机体的运动会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有条不紊和精确。39.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以排尿反射为例)※排尿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膀胱缩小,排尿反射发生。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可对脊髓进行调控。40.言语区的分布:41.言语区受损的症状:(1)S区受损:患者不能讲话。发声器官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2)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运动器官正常,手能运动,但不能用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思想。(3)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听觉器官正常,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声音表达的意思。(4)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视觉器官正常,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表达的意思。42.学习与记忆的三步曲:(1)第一步:信息输入——学习与记忆的基础。(2)第二步:加以注意——信息输入大脑。(3)第三步:反复运用和强化——形成长时记忆的唯一途径。43.情绪:(1)比较情绪的不同表现:类型 积极 消极表现 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 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对人的影响 积极奋进 消极厌世(2)调整情绪的方法:自我调适:适量的运动,调节压力给自己放个假。身边人的支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专业的治疗。抑郁症的治疗: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压;心理咨询。44.沃泰默的实验(1)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3)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切除相应小肠神经)→仍能分泌胰液结论: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45.斯他林和贝利斯(1)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2)实验设计对照组:稀盐酸注入狗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3)实验结论:小肠黏膜在盐酸的作用下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46.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产生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垂体 生长激素 多肽类和蛋白质类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胰岛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 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性腺 主要是睾丸 雄性激素 类固醇 促进雄、雌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个体正常的性周期主要是卵巢 雌性激素卵巢 孕激素 促进受精卵着床和乳腺成熟,为泌乳准备条件47.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48.调节中枢:下丘脑。49.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1)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直接调控肾上腺、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在此种调节方式中,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2)体液调节: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50.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分析: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含量升高→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血糖浓度升高。(1)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降低。(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51.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1)病因:类型 病因Ⅰ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或合成不足,但胰岛素分泌正常(2)症状——“三多一少”:5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协同,增强代谢、增加产热;与生长激素协同,促进生长发育。(2)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升高血糖浓度;与甲状腺激素协同,增强代谢,增加产热。(3)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拮抗,调节血糖平衡;与肾上腺素协同,升高血糖浓度53.分级调节。(1)概念理解: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第一级通过一定途径控制第二级的活动,第二级再调节下一级的活动,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通过不同层级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2)实例: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54.反馈调节。(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2)类型: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含义 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图解实例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意义 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下,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5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作用启动慢,但持续时间长。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有特异性,它能选择性地与靶细胞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56.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概念 指通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传递形式 神经冲动 激素、CO2等化学物质作用方式 反射 激素等化学物质与靶器官和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器官、靶细胞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反应速率 迅速 比较缓慢调节地位 主导作用 重要作用5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神经调节控制着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二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高等脊椎动物,性激素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动物性行为的控制。58.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2)产热: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是肝、脑等器官,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3)散热:人体散热主要器官是皮肤,方式有辐射(以红外线的方式将热量传到外界)、传导(直接传递散热)、对流(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和蒸发(汗液蒸发)四种方式。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下主要的散热途径。59.体温调节的结构(1)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主要)、黏膜和内脏。(2)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3)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60.体温调节的机制(1)低温环境(2)高温环境6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水的平衡:水的来源和水的去路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水的来源有三:饮水、食物中的水和代谢产生的水水的去路有四:肾排尿、皮肤排汗、肺呼吸和大肠排便。其中,最主要途径是肾排尿。(2)Na+的平衡: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通过肾排尿排出。(3)Na+和K+的作用: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血钠降低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K+在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重要作用。62.水平衡的调节63.血钠平衡的调节64.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种类 功能淋巴细胞,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树突状细胞 吞噬、呈递抗原巨噬细胞 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65.三种免疫活性物质及其功能由浆细胞分泌,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一种杀菌物质,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存在于第一、二道防线。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66.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位置 功能骨髓 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 胸骨后面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淋巴结 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扁桃体 通常位于咽腭部 防御功能脾 胃的左侧 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67.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项目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来源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组成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功能 阻挡病原体入侵 溶解、吞噬病原体 产生抗体等消灭病原体特点 作用范围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主要针对特定抗原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 作用 功能异常症免疫防御 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 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免疫自稳 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发生肿瘤或持续的病毒感染68.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来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免疫方式。免疫对象是内环境中的病原体。(1)B细胞的活化可经过病原体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两个信号的刺激,也可经细胞(淋巴)因子的作用。(2)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特定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人体内的B细胞种类数在109以上。(4)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即二次免疫,如图)69.细胞免疫依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的免疫方式免疫对象主要是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1)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并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2)细胞(淋巴)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在体液中循环并识别、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70.过敏反应的机理(2)特点: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预防:找出过敏原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是关键。71.自身免疫病(1)病因:抗原结构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从而使免疫系统错将自身组织和器官当成抗原处理引起的损伤。(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3)治疗:严重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72.免疫缺陷病(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如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侵染辅助性T细胞造成的;艾滋病患者常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等疾病。73.疫苗(1)作用:预防病原体入侵引起的传染病。(2)适用对象:具有潜在患病几率的健康人。74.疫苗种类:(1)常规疫苗: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2)基因工程疫苗:将抗原特异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疫苗。(3)DNA(核酸)疫苗:接种的核酸疫苗在人体内表达抗原特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75.器官移植: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1)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正常情况下,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细胞,若将其他人的组织或器官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的不同而发起攻击,这称为免疫排斥。(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HLA否一致或相近。(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76.免疫诊断(1)原理:抗原—抗体杂交原理。(2)方法:用抗原检测病原体或肿瘤标志物等。(3)适用对象:患者或疑似患者。(4)特点:灵敏度高。77.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比较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原理 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 提高或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获得方式 抗原入侵获得; 注射疫苗获得 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增强疗法;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免疫抑制疗法适用对象 健康人 患者或疑似患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