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日心说” 和 “地心说” 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掌握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和发展历程。 明确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的观点与证据间的联系,掌握两种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将 “日心说” 的观点与昼夜交替的解释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问题引导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准备及手段 学生准备: 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彩笔、铁丝、反光的小圆片、学生活动手册、笔记本、笔。 提前了解一些与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准备: 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包含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的介绍、地球运动的动画、模拟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准备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宇宙和地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现象等内容。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你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二)知识讲解,认识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教师讲解 “地心说” 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这种学说在欧洲影响了一千多年。” 教师展示一些与 “地心说” 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如古代的星图、托勒密的著作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地心说” 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教师讲解 “日心说” 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一千多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 24 小时。‘日心说’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教师展示一些与 “日心说” 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如哥白尼的画像、《天体运行论》的书籍封面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 “日心说” 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三)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两种学说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比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关资料,找出两种学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关键信息。同时,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分组阅读资料,进行讨论和记录。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种学说的观点、证据、推理过程等方面的差异。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学说的内容和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学说的科学性、局限性、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四)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 24 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讲解模拟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 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 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手电筒的光照强度和方向、地球模型的自转速度、记录的准确性等问题。 实验结束后,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式表达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释,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研讨交流,深入理解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地球运动的规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拓展延伸,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新进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科学家对地球运动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新进展的图片和资料,如卫星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地球运动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七)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的主要观点、两种学说的对比分析、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关系等方面。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与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的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自然的奥秘。 板 书 设 计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一、“地心说” 和 “日心说” “地心说” 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日心说” 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两种学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关系。 实验步骤:改进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 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模拟实验的不同之处。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四、拓展延伸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在地球运动研究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 “地心说” 和 “日心说”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地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模拟实验环节,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同时,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地球运动和宇宙探索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