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汉族民歌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汉族民歌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汉族民歌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一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能专心聆听经典民歌,体会汉族民歌的韵味。
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创作 手法。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评述,简单概括民歌的概念 以及三种不同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是哪一条河流吗?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哺育了两岸无数中华儿女。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黄河,感受黄河船夫那苍劲悠远的歌声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
聆听歌曲思考:
歌曲展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歌曲的速度如何?
节奏有什么特点?
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欣赏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
欣赏
风格:歌曲高亢嘹亮,粗犷豪放。
速度:中速
节奏:较自由,是 一首典型的劳动号子。
画面:这是一首陕北民歌,让人联想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水流时急时缓, 而船夫们正在奋力摇桨前行的场景。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
欣赏
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相同的地方吗?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
欣赏
分析: 歌曲在上下乐句之间引入四个单垛句,构成“起平落”的 结构形式。上句是前三小节,其中第一小节是引子,它确立了全曲的基调, 1256 5 . 2 . 1 . 5 四音列突出了陕北的风味:淳朴、爽朗,算是“起部”。后三小 节是上乐句,后两小节重复四次,至第十二小节止,共五个单句,构成乐曲 的“平部”。这些垛句像文学中的排比句一样,向人们展示出黄河的庞大。此 处,老歌手的情绪也逐渐高涨,推动下句高潮的到来。最后一句是下乐句, 也是“落句”,它运用连锁和转调 ( 转入上四度高 ) 手法,集中表现了老水手 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英雄气概。
新知讲解
学生跟琴模唱乐句旋律
新知讲解
学生填词演唱
歌词语言质朴,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让我们也一 起来感受一下船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吧引导学生边唱边做划桨动作
伴奏歌唱
新知讲解
初次聆听,感受歌曲独特演唱方式
山歌——《放马山歌》
欣赏
歌曲中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用“喊腔”方式演唱歌曲中的衬词“哟哦”,《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演唱的一首山歌。不同于劳 动号子,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等自然环境中,为抒发情感、传递情意、消 除疲劳而传唱的歌曲。音乐风格多自由奔放、悠长舒展。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了解作品结构和创作手法。
欣赏
分析:歌曲的正词部分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结构简单,看似由四个乐句构成,但是二、四两 个乐句基本是分别重复第一、三句的音乐材料,句幅稍有紧缩,感觉“一句 比一句短”。
新知讲解
学生学唱歌曲
有感情地跟老师学唱歌曲,尝试用云南方言演唱歌曲,力求唱出西南 山野的风味。
伴奏歌唱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绪。
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欣赏
民歌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平常 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从南宋开始就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江南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
歌曲从月照人间开始,月亮的阴晴圆缺如同人间的悲欢离合, 而婉转的旋律,则表达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悲伤之情。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分析歌曲特点
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欣赏
唱词有什么特点?旋律有什么特点?
七字句的结构形式,如同七言诗。
旋律婉转丰富,一字多音。这是属于民歌中的小调。小调 一般流行于城镇市井,结构匀称规整,风格多细腻、柔婉。
课堂拓展
总结分析民歌三种体裁的相同点:
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曲调短小。
结构: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节奏自由。
表现手法:简洁质朴,音乐形象生动真切。
其他:唱词中的衬词、衬腔规整化。
课堂评价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课堂总结
民歌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 而由衷地爱上它,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能够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华夏之声——汉族民歌》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编排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短小的民歌、古曲以及音乐实践活动三个 部分,其中第一个板块内容是学习三首短小的民歌《黄河船夫曲》、《放马山 歌》和《月儿弯弯照九州》。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朴素自然的风格和鲜明的主题形象,表现了劳动 人民的生产生活各个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教材中选用的三首民歌 分别代表了三种民歌体裁(《黄河船夫曲》是号子,《放马山歌》是山歌,《月 儿弯弯照九州》是小调)。旨在让学生感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 和审美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和听觉经验,区分民歌的基本体裁,简单描述 我国有代表性的民歌特点、风格和意蕴。
学习 目标 1. 能专心聆听经典民歌,体会汉族民歌的韵味。 2. 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创作 手法。 3.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评述,简单概括民歌的概念 以及三种不同体裁的基本特征。 4.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重点 感受不同体裁的民歌,准确演唱歌曲, 能够区别不同体裁民歌的音乐风格,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增强文化理解。
难点 力求准确而有韵味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伴随着钢琴协奏曲《黄河》走入课堂。 2. 师生问好。 二、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 1. 情境创设,引入课题。(出示歌名《黄河船夫曲》) (1)教师播放黄河的图片,引导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是哪一条 河流吗?学生回答。 (2)师:对,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哺育了两岸无数中华儿女。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黄河,感受黄河船夫那 苍劲悠远的歌声。 2. 初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1)分析:歌曲展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歌曲的速度如何?节奏有什么特 点?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师生交流。 (2)师小结:歌曲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速度为中速,节奏较自由,是 一首典型的劳动号子。让人联想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水流时急时缓, 而船夫们正在奋力摇桨前行的场景。 3. 复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出示歌谱) (1)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师小结:歌曲在上下乐句之间引入四个单垛句,构成“起平落”的 结构形式。上句是前三小节,其中第一小节是引子,它确立了全曲的基调, 1256 5 . 2 . 1 . 5 四音列突出了陕北的风味:淳朴、爽朗,算是“起部”。后三小 节是上乐句,后两小节重复四次,至第十二小节止,共五个单句,构成乐曲 的“平部”。这些垛句像文学中的排比句一样,向人们展示出黄河的庞大。此 处,老歌手的情绪也逐渐高涨,推动下句高潮的到来。最后一句是下乐句, 也是“落句”,它运用连锁和转调 ( 转入上四度高 ) 手法,集中表现了老水手 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英雄气概。 4. 互动:学生跟琴模唱重复的乐句旋律。 5. 师讲解歌曲旋律中的装饰音(倚音、下滑音),在学生唱到下滑音的时 候引导学生做划桨动作。 6. 学唱歌词。 (1)师问:大家认为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举手回答。 (2)师总结:歌词语言质朴,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让我们也一 起来感受一下船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吧! (3)互动:以师生对唱或学生小组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7. 聆听歌曲,找出歌词中方言与普通话发音不一样的字,教师进行教唱。 8. 活动感受:学生用陕西方言演唱歌曲,并在唱到下滑音的时候做划桨 动作,让学生感知劳动号子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质朴粗犷、豪迈有力, 富有律动性的风格特征,理解其表现内容与劳动方式和过程的密切关联。 三、山歌——《放马山歌》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感受完陕北人民的热情和豪迈之后,我们 来一起领略彩云之南——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请听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出示歌名) 1. 初次聆听,感受歌曲独特演唱方式。 (1)师问:歌曲中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引导:学生运用“喊腔”方式演唱歌曲中的衬词“哟哦”,边唱边做 甩鞭动作,体验衬词的独特魅力。 (3)师小结:《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演唱的一首山歌。不同于劳 动号子,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等自然环境中,为抒发情感、传递情意、消 除疲劳而传唱的歌曲。音乐风格多自由奔放、悠长舒展。 (4)互动表现:师演唱歌曲正词部分,学生演唱衬词部分。(教师强调歌 唱基本方法,教授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2. 复听歌曲,了解作品结构和创作手法。 (1)分析:歌曲的正词部分有什么特点? (2)师小结:这首歌曲结构简单,看似由四个乐句构成,但是二、四两 个乐句基本是分别重复第一、三句的音乐材料,句幅稍有紧缩,感觉“一句 比一句短”。 (3)互动:以接龙的方式一句一句接唱乐句。 3. 有感情地跟老师学唱歌曲,尝试用云南方言演唱歌曲,力求唱出西南 山野的风味。 四、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师:民歌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平常 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从南宋开始就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江南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 1. 初听歌曲,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绪。师小结:歌曲从月照人间开始,月亮的阴晴圆缺如同人间的悲欢离合, 而婉转的旋律,则表达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悲伤之情。 2. 复听歌曲,分析歌曲特点。 (1)分析:唱词有什么特点?师生交流。 (2)师小结:七字句的结构形式,如同七言诗。 (3)分析:旋律有什么特点?(出示歌谱) (4)师小结:旋律婉转丰富,一字多音。这是属于民歌中的小调。小调 一般流行于城镇市井,结构匀称规整,风格多细腻、柔婉。 3. 引导学生边唱歌曲边画旋律线。 五、拓展延伸 总结分析民歌三种体裁的相同点: 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曲调短小。 结构: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节奏自由。 表现手法:简洁质朴,音乐形象生动真切。 其他:唱词中的衬词、衬腔规整化。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结语:民歌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 而由衷地爱上它,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能够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