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积累词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并能背诵本词。2.把握词作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并能从中体会词人复杂的人生感慨。3.赞美词人兼具“仁、义、忠、悌”的高尚情操,引导当今青少年心中应有家国的 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1.把握词作中“月亮”的象征意义,体会词人复杂的人生感慨。2.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诗词导入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自古以来,月亮就 承载着人们的许多情感,它是相思之情的寄托,也是怀才不遇、贬谪流放之悲的 象征,更是思乡怀人的重要意象。②今天,我们将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词人是如何借月抒 怀的。2.作者简介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 人。②三苏:是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的合称,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③苏辛:与辛弃疾都属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④书法“宋四家”:擅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宋四家”。二、初读诗歌 1.读准字音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②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③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④全班齐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qióng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2.读出节奏与韵律①教师引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节奏与韵律。③指名朗读,教师点评。④全班齐读,读出节奏与韵律。 3.读懂词意①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②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a.“把酒问青天”中“把酒”是什么意思 b.“高处不胜寒”中的“胜”如何理解 c.“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③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三、精读诗歌 1.体会情感①词中既有“天上“,又有“人间”,苏轼对二者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a.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b.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令御史弹 劾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任杭州通判。后转任密州、徐州、湖州 等地知州。本词是熙宁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所作。c.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苏轼一开始向往天上的生活,“我欲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最终认为“何似在人间”,表现出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②下阙中,无眠的词人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 a. 学生自主阅读下阙,圈画出体现词人情感变化的词句。b.小组讨论,交流感受。c.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夜失眠,思念远方兄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反问月亮,怅恨久别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我宽慰,展现旷达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推己及人,为天下离人发声。2.品味意象①本词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a.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b.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词句进行分析。“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月亮”引发了苏轼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对人生的思 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照见了苏轼的无眠和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勾起了苏轼的怅恨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的阴晴圆缺让苏轼领悟到 人生的无常和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成为苏轼寄托美好祝愿的载体。②古代诗歌中“月”意象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你还能想到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a.学生回忆所学诗词,举手发言。b.教师补充相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月”意象的不同情感内涵。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 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意境。四 、深入探究1.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学生自主思考,结合词句进行分析。②小组讨论,交流观点。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规律 的认识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认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 来难以周全的事情,因此不必过于悲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美好,保持 乐观的心态,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寄托相思之情。2.如何理解词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①学生结合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②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也体现 了他对天下离人的关爱和美好祝愿。词人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生活下去,即使相 隔千里,也能通过共同欣赏明月来感受彼此的存在。这种祝愿超越了个人的情感, 具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3.本词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格魅力 ①学生自主思考,结合词人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②小组讨论,交流感受。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苏轼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 的挫折和困难。他在密州任职期间,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展现了他的“仁、义、 忠、悌”的高尚情操。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他卓越的文 学才华。苏轼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和积极的心态,追求真善美。五、课堂总结①本词借月抒怀,上片写了月下饮酒大醉后对天宫的浪漫想象和对现实生活的重 新确认;下片抒发了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对人生离散的哲理性思考,最后以对人 们的美好祝愿作结,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②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还领略了他的人格魅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六、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诗歌。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苏轼上片:把酒问天——向往天宫——留恋人间下片:思念弟弟——怅恨久别——自我宽慰——美好祝愿情感:乐观旷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