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等8个生字,会写“棵、谢、盯、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 3.体会种葫芦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认识“葫、芦”等8个生字,会写“棵、谢、盯、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 教学难点: 体会种葫芦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教学过程一、识葫芦之身,揭示课题 1.单元整体导入: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让我们知道了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让我们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只顾眼前。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要的是葫芦》又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赶紧走进故事瞧一瞧。 2.一起看一看题目题目,你们猜,这个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葫芦吗?瞧,就是它。 “芦”读第二声,但是和“葫”组成词语的时候读轻声。葫芦,跟我读一读。3.发现规律: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了吗?对,它们都是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是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和植物有关,下面的部分是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4.读题目:跟着老师读一读题目吧!——我要的是葫芦 二、赏葫芦之美,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活动一: 按下暂停键完成学习活动一吧。 (1)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大家都标正确了吗?如果错了,请改正。 (2)这些是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词语,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借助拼音读一读。在这些生字中,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同学们注意,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① 读准后鼻音:藤、盯 ② 读准平舌音:赛 ③ 读准翘舌音:治 ④ 读准前鼻音:感、慢 ⑤ 读好轻声:结合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3)去掉拼音,会读吗?请你按下暂停键试一试。 (4)相信一定难不倒大家,那接下来,就请你们跟着学习小伙伴一起来玩“摘葫芦”的游戏吧。 2.出示学习活动二: (1)生字学完了,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小朋友们看,一棵葫芦的棵是木字旁的棵,平时呀,很多小朋友会把这两个颗字混淆,木字旁的棵专门用来表示树木等植物的量词,比如,一棵树,一棵草。而页字边的颗往往用来表示小而圆的东西,比如“颗粒”,也可作为量词,比如一颗星星,一颗糖果。 (2)引导:那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呢?请看学习活动二。 (3)你是不是找到了这几句,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4)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 预设: 细长的葫芦藤:关注“细长的”,体会葫芦藤的样子。 长满了绿叶:关注“长满了”,体会绿叶的数量多。 雪白的小花:关注“雪白的”,体会小花的颜色。 (5)小结:看,这些词语把小葫芦的可爱写的多么生动形象呀,怪不得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写法。按下暂停键试着说一说吧。 (6)链接语文园地 拓展:( )天空飘着( )气球。( )池塘开满( )荷花。 我们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说的。这位小伙伴是不是很厉害,你可以按下暂停键,翻开语文书68页,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观葫芦之变,体会原因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诶,这么可爱的葫芦最后怎么样了呢? 1.出示学习活动三 按下暂停键开始吧。 (1)你们是不是都找到了这一句,最后呀,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2)其实呀,课文里的插图也给了我们提示。看看这两幅插图,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们很会观察,种葫芦的人的表情从微笑到惊讶,叶子从嫩绿到枯黄,葫芦从一开始长在藤上,到落在地上。 (3)为什么前后会截然不同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你们找对了吗? (4)引导:对于蚜虫,小朋友们应该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棉花姑娘吗?棉花姑娘的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浑身难受,于是呀找各种小动物们帮忙。瞧!这就是蚜虫,专门吸取叶片的汁液,会引起植物的枯萎,甚至整株的死亡。 2.小结:棉花姑娘都知道要找别人帮忙来清理蚜虫,可这个种葫芦的人却不知道蚜虫的厉害,看到叶子上的蚜虫,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书写,练写汉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 2. 教师指导书写,提示关键部件和笔画: 谢:中间“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左中右大致等宽。 言:呈倒梯形结构,第二笔横要写得长,下面两横要写得短,三横之间等距。 邻:左右等宽,“令”的第二笔捺改点,“阝”的第一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写得大一些。 怪: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开,右下部“土”最后一横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 3.迁移运用,学生观察练写其他生字。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这一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的陈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要的是葫芦》。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上课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还记得吗? 用上“先……然后……等花谢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些词语,按下暂停键自己读一读。 一棵葫芦 藤叶 花谢 蚜虫 心想 盯着 啊 比赛 邻居 感到 奇怪 慢慢地 自言自语 治疗 3.复习第1、4自然段。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最后却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种葫芦的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故事。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出示学习活动一 按下暂停键,开始学习吧! 2.交流汇报 (1)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找到了这一句?跟我一起读一读。 ①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②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是呀,他认为啊,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③请你们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你们觉得哪个更好呢?我们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的意见吧! 我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一句更好,因为这里用了感叹号,更能体现出他对叶子上的蚜虫一点都不在乎。 ④小结:是呀,一个感叹号就把这个人对叶子上的蚜虫不屑一顾的想法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既然是感叹句,我们就要把语气读得更强烈。跟老师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读好感叹句。 (2)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 ①你们是不是找到了这一句。这里有一个和“看”有关的动词——“盯”,跟老师读一读,读好后鼻音。 ②诶, 我有个疑问,这里能把“盯”改成“看”吗?我们邀请学习小伙伴来解答一下。 学习小伙伴:他眼睛一动不动,只看到小葫芦,其他的什么也没看到,这个动作就叫“盯”。 ③小结:谢谢学习小伙伴的解答,这样一说我们就感受到了,原来他的眼里只有葫芦,对其它满不在乎。 盯,是一个形声字,丁既表示读音,又有一层特殊的含义。你看,丁在古时候就是一颗木钉子,木钉子下面尖尖的,这个丁就表示力量聚焦到了一点,加上一个目字旁,就表示他的眼睛,他的目光聚焦到了一点,这就叫做——盯。 (3)他一边盯着小葫芦,一边还在——嗯,自言自语。你看这个言字,它里面有一个大大的口,表示说话的时候要张口,那上面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古代的样子。发现了吗?这就是舌头,表示张口动舌来讲话,这就是——言。这个字还演变成了偏旁,就是“言字旁”,所以言字旁的字大多是和“说话”有关的。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自言自语。 ②他在自言自语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③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是呀!这里连着说了两遍“快长啊”,让我们感受种葫芦人的着急。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不过这两个感叹号的心情一样吗? 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说的:第一个感叹号,再加上两个快,让我们感受到他真着急呀。第二个感叹号说明他很希望自己的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期待的心情。 ④小结:是呀,小朋友,你看,虽然是短短的两句话,前一个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焦急,第二个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期待。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关注到标点符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你能把它两种不同的感觉读出来吗?按下暂停键,试试看吧。 2.出示学习活动二 (1)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俩的对话,读的时候,可以像刚才一样,关注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也可以看看他们的表情,邻居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是呀!关心、着急的。在朗读时,“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可以重读,表现出邻居着急的心理。 (2)那种葫芦的人呢?是呀,什么?连用了两个问号,体现了他的惊讶。“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出示下列一组句子,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刚才也读过一组,看! 相同之处:每一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但是第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二句更为强烈。 按下暂停键,对比着读一读吧! (4)怎么读好这个人的话呢?(学生自由表达、练读) 2.想象说话,体会这个人的心理活动。 (1)课件出示。 读了这个人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说一说。 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小虫子不要紧。 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有生在葫芦上,他只要葫芦,又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出示学习活动三 那你们觉得他想得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请看学习活动三。 (1)补充资料:我们来看看葫芦的一生,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在它的一生中,每一步都是极其重要的。 (2)表达想法: 叶子上的虫子钥匙不治,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叶子就会被虫子吃光,葫芦就吸收不到营养,会慢慢掉落。 (3)明白道理:首先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他不听邻居的劝告。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尊重自然,也好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 四、课后拓展,口语交际 1.续编《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又会发生一个什么新的故事呢? 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讲故事。 2.教师指导,学生互评。 要求:吐字清楚,表达清晰。 五、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反问句的强烈语气,进一步明白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找到了葫芦掉落下来的原因;明白了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任何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做种葫芦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