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 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 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 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 思想的文化价值。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 于理解。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 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器晚成大智若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庄子》的成语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沉鱼落雁 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 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二、作家作品介绍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自主预习《同步导练》第49-50页)三、探究文本第十一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毂(gǔ) 蜒填(shān zhi) 牖(yǒu)「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②毂③无④蜒填⑤户牖(参考教材注释) [探究章旨]「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 不同 1.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 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 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2.老子为突出“无”的作用,他用三个具体的生活器物,形象论述了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没有 “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相成,不可分离,才构成了能为人 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3.老子让人们明白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的道理,这是道家非常重要 的思想。「学习任务」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 义和影响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 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 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经典之用]「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 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 无呢 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 比如 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 这样做一周不 到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 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 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 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第二十四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自见(xiàn) 长(cháng) 赘(zhui) 行 恶(wù) 处(chǔ)「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①企 ②跨 ③彰(参考教材注释)⑥余食赘行:这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 讨厌的东西。老子这里所说的“余食赘行”,针对的是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包括企者、跨者)等行为。⑦物或恶(wù)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代词,这里指常人。[探究内涵]「学习任务」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一企 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原因)1.企者不立:因为全身重力落在脚尖上,它无法支撑身体平 衡,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2.跨者不行:大步跨行不是人体行走的最自然状态。错误根源就在于人内心的主观愿望。这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主观 妄动,是想要突破人体的自然状态,是急于求成、内心焦躁的心理反映,所以结果必然适得其反。(看法)老子列举这些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错误行为都是事情做过了 头,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完全不符合“道”的原则,有道之人决 不会这样做。[探究章旨](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 内藏胜过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 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明白, 老子为什么认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是余食 赘行,令人厌恶的了。[练习作业]「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1、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练习二」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 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高二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三十三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强(qiǎng)[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 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1.“知人者”,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所以是一般之智。“自 知者”,知人更知己,这是心灵之明,是明于道。自知者能通过外事外物能反省自身,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并能把握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本质,所以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 人者境界更高,智慧也更高明。2.“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外在的力量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的是内在的坚强意志战胜自我,是具有天地之志的 人。他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克制欲望,摒除杂念,战胜偏见。这种真正能 够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是 强者。「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1.知足者富—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 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的境界而感到满足, 这才算富有。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能够努力奋进,顺应天道,与道 合为一体,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 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理解章旨]本章还是讲个人的修养。老子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 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相对,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世长存。第六十四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泮(pàn) 散(sàn) 累(léi) 土 几(jī)「学习任务」解释疑难词句。①易持②兆③泮④未有⑤于⑥执⑦无为(参考教材注释)⑧从事:行事,做事。⑨慎终:重视最后和结束。⑩不贵:不珍视,不看重。⑩不敢为:不妄加干预。[探究内涵]1.“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第一层,老子列举安、未兆、脆、 微这四种状态,都是一种无事时的状态,是一种“无”的状态。凡事 在初始的萌发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治世者在事物发展的相安 无事中,就可以把握主动。(1)为之于无事,无事而先为。(2)防患于未然。2.“合抱之木……始于足下。”第二层,老子用排比句列举三个现象, 形象说明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大” 是由“小”发展起来的。(1)所以要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2)有毅力和耐心,为之于细微,才能终成其大。3.“为者败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三层。老子认为,人们没有“慎终如始”,没有始终如一地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 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1)即使在事情的最后关头,也要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从事,才不会 出现失败。「学习任务」“圣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注: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解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也就是不干扰,不妄为。(1) 为者败之……故无失。老子认为,一切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所以圣人顺应自 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这样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 者必然败之、失之。(2)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认为,圣人与众人不同。圣人追求的是众人所不追求的大道,不 看重众人所想要的珍奇异宝,学习众人不愿学习的德行。因此圣人能 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顺势而为,不逆势妄为,不干涉强为,所以 圣人能够终成大业。[理解章旨]本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 散其微”的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的方法,强调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 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才不会功败垂成。第三,强调了圣人的做法,是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 无败无失。[经典之用]「学习任务」请你用三个成语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并给同学们分享。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 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 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 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 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 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 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学习小结(一)自然(二)无为(三)不争(四)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练习作业背诵《老子》四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