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长征胜利万岁》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2.鉴赏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教学类型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二次 备课
导入: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定向自学 ( 一 )背景探寻: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 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 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 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 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历史回顾 (二)认识作者 二、合作研学 (一)整体感知: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问题1: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写了哪三个主要事件 为何写这三件事 明确: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题 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 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 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1
问题2 :在第13-19段中,作者为什么详细叙述了吴起镇一战 明 确 :详细再现歼灭二马追兵的场面,是因为这决定性的最后一战,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 战斗,表现了毛主席高妙的战略战术;同时这也是夺得长征胜利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彻底宣 告了蒋介石“追剿”计划的破产,表现了我党和红军顽强的战斗力及长征胜利的必然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胜利到达吴起镇 (1-8段)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长征胜利万岁 吴起镇战斗 (9-22段) 消灭反动民团 路遇邓小平 粉碎蒋介石 “追缴”计划
全军干部会议 (23-46段) 毛主席的讲话 三、展示激学 回忆录:概念——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 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分类——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思考: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学生思考探究: 明确:真实性 (一)时间真实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 8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10月30日……经过几天的行军,于十月 革命节前夕,即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王开湘同志…… 作 用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节点详实,具体到某一天,对应史 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二)事件真实(突出事件场面)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 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举例1:“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 都很高兴。 (赏析: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表现出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 举例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 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 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 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 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 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 介石的密电,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
2
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 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赏析:从敌、我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描写,描绘出了战斗的激烈场面。既刻画出红军将士 的当机立断、英勇善战,也展现了敌军骑兵的惊慌失措、不堪一击) 思考:第5段对吴起镇的描写是否表现出了失望 与前面的情绪矛盾吗 明 确 :并不矛盾,此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用之前听说的吴起镇的情况唤起期待,然后描绘自己进入吴起镇的情况,似乎并没有什 么特别的。正当读者要变得失望的时候,作者又写,“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 子吸引了我们”,下文再向读者揭示这是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可见,这一处小小的波折, 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所写的心中的亲切与感动。 (三)情感真实 找出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心情的句子赏析。 1、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 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 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5)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 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注意力高度集中。 2、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 入了这个镇子。” ——运用移情、拟人手法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 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会后自己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更富趣味性。 广泛性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串联了哪些人 明 确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触及了生活的哪些角落 明 确 :红军生活日常、红军战斗场面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明 确 :红军的精神面貌与斗争精神 突出性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3
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毛主席 描写的事件场面突出——事件场面与长征紧密联系 反映的情感突出——长征胜利万岁 作者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 (第24-31段) 明确:1.增添了故事的波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可贵品质; 3.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军队领导人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红军队伍上下平等、相互 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以及长征胜利后,作者以及红军内部的欢欣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明 确 :①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②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 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 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③“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人物群象:红军战士 思考: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 确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 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②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 谋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 不息的形象。 杨成武回忆中,为什么要这么大篇幅的写毛泽东的发言 明 确 :①展现出毛泽东的领袖气质,表现作者对毛泽东的钦佩和尊敬之情。 ②通过毛泽东的发言,总结红军长征的情况,揭示长征胜利的伟大成就和重要历史意义。 ③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 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四、精讲领学 思考1、仔细阅读第39——42段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概括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 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思考2、阅读40段,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明确: ①力量的宣示: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 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蔣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 ②革命的宣传: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
4
了那么大的队伍。 ③为革命末来打下基础: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 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千,这都是在播种。 思考3 、自主通读,重点勾画出体现长征精神的语句,并概括长征精神。 (1)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践涉,经 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 了宝贵的生命。(3段) 明确:——不怕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 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怀念苏维埃。(7段) 明确:——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3)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 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 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12段) 明确:——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我们走过了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 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37段) 明确:——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5)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 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43段) 明确:——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反馈固学 1.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 历程了,也不用讲长征精神了,请问你怎么看 2.一般来说,回忆录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即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为线索与依据。叙述视角不仅仅是艺术手法,同时也体现着特定的意图。 请同学们圈划出文本中作者采用的叙事人称,看看有哪些特点 明确:“我们”这个集体视角的叙述者立场,使得作者在记述长征胜利这一历史事件时, ①试图展现红军战士们的群体记忆。②既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意味,③也便于书写出宏大叙 事中人们共同的革命豪情,让我们始终被洋溢着的革命情怀所感染。 “我”集体视角中穿插的个人视角,或为了表达高度个人化的动作情感,或受到特定场 合的限制,只能以“我”的视角呈现。 “你们”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为了抒发内心喷薄而出的对党的领 导人的赞美与感激之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第二人称直接呼告,极大增强了情绪感 染力。
板书设计:
5
教学反思: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