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把课文讲清楚。重难点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1.有没有同学去过爬过山?爬山累不累?(生回答)可见想要领略这美丽风光也不是一番易事。这不,这里有一个小伙伴就要去爬黄山天都峰。(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她能爬上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关键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相”是多音字区分“辫、辨、瓣、辩”四个字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设计意图: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为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故事的呢?(出示: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同桌互读,找一找:哪几自然段写爬山前?哪几自然段写爬山时?哪几自然段写爬山峰顶后?(1-5爬山前、6-7爬山时、8-10爬上峰顶后)过渡:爬山前“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四、研读课文,2-5小节(爬山前)1.生朗读课文。2.师引导:天都峰有什么特点?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的气势,让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反复朗读,更好地理解“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师: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来。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4.自由读文。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5.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师筛选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6.读读议议,释疑。“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A、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说, 学生在说中思,说中议、说中练、说中悟,说中品,说中评;在说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 体会到对话中浓浓的感情,想象到登上山峰的美好;在说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B、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C、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五、总结师:最后“我”和老爷爷到底有没有爬上天都峰顶呢?我们下节课来揭晓。板书设计:17爬天都峰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1-5) (6、7) (8-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