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本节 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太阳视运动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核心素养:本节 1.知道地转偏向力,并结合实例理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教学目标 2.结合演示实验,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释其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关系。3.能够运用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本节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视运动本节内容讲授法教学方法本节内容 3 课时课时安排导入:教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北半球台风都逆时针旋转,蓄水池水流也呈逆时针方向,这是学 什么原因造成的?过 新课讲授:程 一、地转偏向力预 任务一: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设 【自主学习】什么是地转偏向力?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参考: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地表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转,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对气流(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卫星发射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任务二:为什么北半球台风都逆时针旋转?【合作探究】为什么北半球台风都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台风呈什么方向旋转?学生回答参考:地转偏向力顺着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的气旋。南半球为顺时针。教师讲解:顺着运动方向,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没有偏转。纬度越高,水平偏转越大。任务三:崇明岛可能与哪岸相连?播放视频。【合作探究】读崇明岛位置图,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明岛最可能与哪岸陆地相连?为什么?学生回答参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崇明岛最可能与北岸陆地相连。教师讲解:北半球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侵蚀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堆积岸)。任务四:归纳总结地转偏向力规律【合作探究】1.在右图中画出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2.归纳总结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学生回答参考:学生作图如右图。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教师讲解:记忆技巧:右手定则(北半球):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掌心朝上,四根手指指向原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偏转方向。左手定则(南半球)二、昼夜长短的变化任务五:太阳辐射为何会因时因地而变化?【自主学习】1.为何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日出时间也不同?2.为何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日出时间不同?3.太阳辐射为何会因时因地而变化?学生回答参考: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教师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任务六: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昼夜长短有何规律?【自主学习】何为昼弧和夜弧?学生回答参考: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教师讲解:1.昼弧和夜弧概念: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是指纬线位于白昼的部分,夜弧是指纬线位于黑夜的部分。2.昼夜长短①表示: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地方所在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关系来表示。②昼夜长短的三种情况: 昼弧长则昼长,昼长夜短,如图 40°N 上的昼夜情况 昼弧夜弧相等,昼夜等长,如图赤道上的昼夜情况 夜弧长则夜长,昼短夜长,如图 30°S 上的昼夜情况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即昼夜等长。【合作探究】(1)二分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2)夏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3)冬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学生回答参考:(1)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2)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3)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教师讲解:(1)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均为 12 小时。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均为 12 小时。(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赤道上仍然昼夜等长。(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夜,赤道上仍然昼夜等长。【归纳总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昼夜长短有何规律?学生回答参考: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南昼越长,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教师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则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昼长和夜长均为 12 小时,6:00 日出,18:00 日落。极昼极夜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同一日期同一纬线上的点: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点:北半球昼长=南半球夜长。任务七:同一地点随时间昼夜长短有何变化?【合作探究】(1)结合生活常识和左图,回答:春分日到夏至日,夏至日到秋分日,秋分日到冬至日,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家乡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2)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回答参考:(1)春分日到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到秋分日,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到冬至日,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昼渐长夜渐短。(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师讲解: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则北/南半球昼渐长。(1)春分日→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夜短。夏至日→秋分日: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夜短。秋分日→冬至日: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2)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均为 12 小时。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3)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秋分日→冬至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任务八:怎么计算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合作探究】计算图中 A、B、C、D、E 五点的昼夜长短?学生回答参考:A:极夜,24 小时夜长;B:8 小时昼长;C:与 B 昼长相同,8 小时昼长;D:16 小时昼长;E:极昼,24 小时昼长。教师讲解:昼夜长短计算方法:昼长=昼弧跨过的经度/15°,夜长=夜弧跨过的经度/15°。同一日期同一纬线上的点:昼夜长短相等。纬度相同的两点:北半球昼长=南半球夜长。【合作探究】(1)如果某地 5:00 日出,则该地的昼长为?何时日落?(2)如果某地 20:00 日落,则该地何时日出?昼长为?(3)如果某地昼长为 10 小时,则该地何时日出?何时日落?学生回答参考:(1)14 小时昼长,19:00 日落。(2)4:00 日出,16 小时昼长。(3)7:00 日出,17:00 日落。教师讲解: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白昼平均分成两份。日出到正午的时间=正午到日落的时间。拓展知识:太阳的视运动概念: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动过程【合作探究】图中所示地区二分二至日的日升日落方向。学生回答参考:总体上自东向西。二分日,正东升正西落。夏至日,东北升,西北落。冬至日,东南升,西南落教师讲解:1、非极昼极夜区的日出日落方位(1)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全球各地日出地方时 6 时,日落地方时为 18 时。(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球以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球以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2、极昼极夜区的日出日落方位(1)极昼地区(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 点太阳高度最小;北半球出现极昼(除极点)的地区:正北升,正北落。(2)南半球出现极昼(除极点)的地区:正南升,正南落。3、极点的日出日落极昼期间的极点,太阳在地平圈以上沿纬线自东向西移动作圆周运动,不升不落,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只有方位变化。北极点上一天中看太阳方向位于正南,南极点上位于正北。【课堂练习】下图是以某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昼,晨昏线与 AC 所在的经线以及极圈相交于 B 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日期,图中极圈上的昼长为( )A.8 小时 B.10 小时C.16 小时 D.18 小时2.图示时刻,B 地为( )A.日出时刻,3 时 B.日出时刻,4 时C.日落时刻,20 时 D.日落时刻,21 时【答案】1.D 2.A【解析】1.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判读及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弧+夜弧=360°,昼长=昼弧÷15°/小时,由图可知极圈上夜弧=90°,则昼弧=270°,故昼长=270°÷15°/小时=18 小时,D正确,A、B、C 错误。故选 D。2.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判读及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由图可知,图中逆时针方向为向东,故该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B 点所在经线为 180°,根据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0时,经度差 15°,地方时差 1 小时,且东早西晚,可知 B 地为 3 时,又因为在 B 点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所以 B 在晨线上,故 B 地为日出时刻,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北半球各地夜长大于昼长,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A.a→cB.b→cC.d→eD.c→e4.当太阳直射点由 b 向 c 移动时,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B.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渐晚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D.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日递增【答案】3.C 4.B【解析】3.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夜长大于昼长,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增长。图中 a→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先向北移后向南移,A 不符合题意;图中 b→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B 不符合题意;图中 d→e,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C 符合题意;图中 c→e,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先向南移后向南北移,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4.当太阳直射点由 b 向 c 移动时,即处于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至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之间,中间经过 7 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因此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 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长变短,则日出时间渐晚,B正确;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直射点以北的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缩短,直射点以南的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增大,C 错误;此期间,直射点南移,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日递减,D 错误。故选 B。右图示意某时刻地球局部光照,其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15°W,23°26'N) B.(15°W,0°)C.(0°,0°) D.(15°E,23°26'S)6.该日 X 点日落的地方时为( )A.18 时 B.17 时 C.16 时 D.15 时7.该日( )A.北京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B.北京随后昼渐长C.北京日落西北方D.Y 点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答案】5.A 6.D 7.C【解析】5.根据图中的经度变化可知,该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即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全部位于夜半球,出现极夜现象,说明该日是 6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3°26"N,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从图中可知,每两条经线间隔 45°,所以昼半球中央经线为 15°W,A正确,BCD 错误。所以选 A。6.根据光照图可知,X 点所在纬线的昼弧跨越 90°经度,夜弧跨越 270°经度,可知 X 地的昼长为 6 小时,昼长= (日落时间-12 时)×2,可计算得出 X 点日出的地方时为 15时,D 正确,ABC 错误。所以选 D。7.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为夏至日,北京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随后昼渐短,AB 错误;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非极昼极夜区均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C 正确;Y 点处在南回归线,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D错误。所以选 C。小结教学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疑难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