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 高二地理 授课时间本节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核心素养:本节 1.通过动画和演示,概括归纳并理解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教学目标 度。2.理解黄赤交角,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拓展地球静止卫星等相关课外知识,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本节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黄赤交角,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本节内容讲授法教学方法本节内容2课时课时安排导入新课:2024 年 1 月 3 日 8 时 38 分,地球运行至轨道近日点,这是本年度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也是人们在 2024年看到的的“最大太阳”。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并思考:(1)太阳到底为啥时“大”时“小”?2024年近日点的时间是什么?(2)为什么太阳离地球近了,天气却很寒冷?展示课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和演示,概括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利用示意图分析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一、地球的公转任务一:什么是地球的公转?【自主学习】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学生回答参考: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教师讲解: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轨迹叫作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特点:①地轴是倾斜的,且方向始终不变;②北极一直指向北极星。任务二: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自主学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参考:自西向东。教师讲解:①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②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③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任务三:地球公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展示: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动态图【合作探究】地球公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参考:一年。如果看太阳,是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如果看恒星,是 365 日 6时 9分 10秒。教师讲解: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参照物不同,时间长度也不太相同,分为回归年和恒星年。恒星年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时间为 365日 6时 9分 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的时间间隔,时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周期 恒星年 回归年参照物 其他恒星 太阳时间长度 365日 6时 9分 10秒 365日 5时 48分 46秒角度 360° 稍微小于 360°性质 真正周期 假周期意义 天文研究 日常生活由于公转周期太阳日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而我们大部分年份都是 365 天,所以另外的 5时 48分 46秒我们需要补上,大约每 400年要补上 97天。所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2024年为闰年,全年 366天,2月 29天。任务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规律?【合作探究】哪个点地球公转速度更快?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在椭圆上运动的物体,它与焦点的连线在相同时间里面扫过的面积相等。学生回答参考:近日点更快。教师讲解:公转速度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距离越近,公转速度越快;反之,则公转速度越慢。1月初为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为远日点,速度最慢。【合作探究】你有没有感觉冬天比夏天要过的快呢?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 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 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参考: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公转速度较慢,用时长(186天);而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短(179天)。故夏半年比冬半年天数多。【导入问题解决】太阳为啥时“大”时“小”?2024 年近日点的时间是什么?学生回答参考:地球以椭圆轨道绕日公转,正因如此,日地距离并不固定,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近日点比近日点近约 500万 km。每年 1月上旬地球经过近日点,对应一年中太阳视直径最大时刻。2024年近日点为 1月 3日。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任务五: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合作探究】读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线示意图(1)哪一幅为太阳直射光线?(2)哪一幅地面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学生回答参考:(1)乙图为太阳直射光线。(2)乙图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教师讲解:(1)乙图为太阳直射光线,太阳光线与地面呈 90°夹角的点为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直射的点为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时,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温度较高。过渡:地球上哪些点可能成为太阳直射点呢?【合作探究】(1)假设地轴不是倾斜的,请同学标出图中的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点有什么移动规律?注意:在地球上标注一个人,更加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学生回答参考: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过渡:但地轴实际是倾斜的。任务六:太阳直射点有什么移动规律?播放视频:黄赤交角【思考问题】地球上哪些地方可能成为太阳直射点呢?【合作探究】右图中找出太阳直射的范围。学生回答参考: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教师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会发生变化,最北到达北纬 23 26′,最难到达南纬 23 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23 26′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北纬 23°26′称为北回归线,南纬 23°26’称为南回归线。①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②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任务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运动与 24 节气对应位置【思考问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参考:四季的变化。【合作探究】(1)找出两幅图中的太阳直射点(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2)判断两幅图中我国的季节。学生回答参考:左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为夏季。右图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为冬季。教师讲解:【合作探究】分别在三幅图中:(1)找出太阳直射的位置;(2)判断北半球节气;(3)随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学生回答参考:(1)北半球夏至日(6月 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 23 26′,之后直射点逐渐南移。(2)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3月 21日前后),之后直射点继续北移。或秋分日(9月 23日前后),之后直射点继续南移。(3)太阳直射南纬 23 26′,北半球冬至日(12月 22日前后),之后直射点开始北移。【合作探究】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3. 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学生展示所画示意图。教师讲解:提醒:以太阳直射点动态图的形式展示【问题解决】为什么太阳离地球近了,天气却很寒冷?学生回答参考:近日点比远日点近约 500 万 km,但是日地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 km,这个距离差距较小,所以日地距离的变化并非季节变化的主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使得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四季。2024年近日点为 1月 3日,地球行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对于我们而言,此时照射在北半球地面上的太阳光倾角大,日照时间短,整体接收到的太阳热量较少,因此温度较低,天气寒冷。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 中国海口(20°N)( )A.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 B.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C.夏至日受到阳光直射 D.春分、秋分时受到阳光直射【答案】B【解析】中国海口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当太阳直射 20°N 时受到阳光直射,B正确;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2.自 2024 年元旦至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方向是( )A.一直向北 B.一直向南C.先向北后向南 D.先向南后向北3.在我国国庆长假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A.a、b之间 B.b、c之间C.c、d之间 D.d、e之间【答案】C C【解析】2.元旦为1月1日,我国国庆节为10月1日。由图可知,自元旦到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故 C项正确。3.我国国庆长假为 10月 1日至 10月 7日,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图中 c、d之间。故 C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 15天。4.根据图示信息,如果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视作匀速移动,与小满这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节气是( )A.谷雨 B.处暑 C.大暑 D.寒露5.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B.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C.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D.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答案】C A【解析】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小满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需要时间大约 30天时间;夏至到大暑,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大约需要 30 天,根据太阳直射天移动规律,小满和大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致相同,C 选项正确,谷雨在小满前,A 排除。处暑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要比小满时太阳直射点位置靠南,B 选项错误,寒露接近秋分,太阳直射点位置接近赤道,D选项错误。ABD错误。故选:C。5.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意思是,白露节气种植冬小麦太早,寒露则太迟,只有到了秋分节气左右的时间种植冬小麦才刚刚好,与题意不符,A 错误。清明正是春笋破土疯长的时节,到谷雨时,笋已长大,B正确;“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句话是指冬至过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这天我国的昼长时间是一年中最短的;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逐渐变长,C 正确;“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是指此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同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温度逐渐下降,D 正确。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故选 A。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