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4.8我们受特殊保护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4.8我们受特殊保护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未成年人的定义及特点,了解不同国家法定成年年龄的差异。 掌握法律条文中一些特殊的年龄节点,并能理解其意义。 明确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方式以及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 认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知晓国家和社会为其付出的努力。 懂得未成年人需要法律保护,同时也能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未成年人的特点及法律中的年龄节点。 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以及专门法律的保护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未成年人在接受保护的同时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的意义。 深刻认识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及多方联手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组未成年人在不同场景下快乐生活、学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的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呢?” 从而引出课题 “我们受特殊保护”。 (二)了解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未成年人?”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解:未成年人是指还没有成年的人,各国依据法律按照年龄来进行规定。例如,在中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同国家法定成年年龄的差异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呢?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会不一样呢?” 展示世界各国法定成年年龄的表格,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有关。 未成年人的特点 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行为表现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容易意气用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且社会经验少等特点。 提问:“从视频中你观察到未成年人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未成年人由于这些特点,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同时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知晓法律中的年龄节点 寻找年龄节点 展示一些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让学生从中寻找涉及年龄的节点。 提问:“你在这些法律条文中发现了哪些年龄节点?这些年龄节点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完善年龄节点表格 发放年龄节点表格,让学生翻阅相关法律法规,将表格中年龄节点的位置完善一下。表格内容包括法律名称、年龄节点、权利与义务等。 学生完成表格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年龄节点及理解。 挑选几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感悟年龄节点的设置 提问:“这些年龄节点的设置让你有哪些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年龄节点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年龄节点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让未成年人明确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四)家庭关爱未成年人 故事引入 讲述一个关于家庭关爱未成年人的小故事,如一个孩子在生病时,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提问:“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哪些关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家庭的关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国际家庭日和《儿童权利公约》 介绍国际家庭日的由来和意义,以及《儿童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为什么要设立国际家庭日?《儿童权利公约》对未成年人有哪些保护?”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强调家庭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讨论交流家庭关爱 组织学生讨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家庭的关爱?这些关爱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学会感恩。 案例分析与法律保护 展示一个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案例,如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 提问:“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 介绍我国关于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的规定。 提问:“看过法律条文你有什么感悟?”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以及家庭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教育,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五)社会关爱未成年人 联系生活,知晓社会关爱 提问:“除了家庭关爱,在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哪些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学校开展逃生演习、司法机关进行普法教育、博物馆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彩票等。 强调这些都是来自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引用名言,感悟国家重视 展示名言:“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它的文明程度。” 提问:“结合刚才的事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关爱未成年人与国家文明程度的关系。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全社会都在努力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六)留守儿童齐关爱 观看视频,走近留守儿童 播放一则关于留守儿童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提问:“通过这段视频,同学们对留守儿童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分析图标,关注特殊群体 展示关于留守儿童的图表,如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在学情况等。 提问:“通过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借助你观察到的这些数据说一说,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可能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照料、缺少学习引导、缺少倾诉对象、容易受到侵害等。 再看视频,认识国家付出 继续播放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展示国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做出的努力。 提问:“通过这段视频,再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了解,说一说国家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作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等。 引入资料,感悟各方关爱 展示一封留守儿童写的信,让学生感受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提问:“看过这封信,你有怎样的感受?你知道国家还通过哪些举措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吗?”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总结:国家通过多种举措关爱留守儿童,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开展结对帮扶、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参与,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贡献智慧,懂得给予关爱 提问:“那同样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还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总结:未成年人可以通过与留守儿童交朋友、书信交流、捐赠图书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强调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是家庭、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七)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回忆旧知,链接新知 回顾上一环节中提到的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引出国家不仅通过社会关爱,还制定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展示一些法律条文中提到未成年人的内容,提问:“通过这则条文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这些法律条文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强调国家制定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性。 趣味判断,走近法律 提问:“你知道有哪些专门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吗?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目的、重要特点和意义,如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关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通过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 视频引入,了解法律 播放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部法律。 提问:“你对这部法律有哪些了解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讲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有哪些。 案例分析,感受保护 展示两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生活中运用的案例。 提问:“看过这两则案例,你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八)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 讨论交流,养成习惯 提问:“作为未成年人自己,我们该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总结:未成年人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需要听父母的话、接受教导,听从老师的教诲、知错就改,多了解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等。 合理建议,夯实所学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内容。 提问:“认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你认为它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有何异同?为什么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能有效阻止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犯罪。 提出建议,预防犯罪 展示一些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图片。 提问:“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总结学生提出的建议,强调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 (九)总结全课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未成年人的定义、特点、法律中的年龄节点、家庭关爱、社会关爱、专门法律保护、留守儿童关爱以及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等。 强调未成年人需要法律保护,同时也可以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并思考自己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未成年人的特点、法律中的年龄节点以及家庭、社会和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教学时间的把控还需要更加精准,避免某些环节时间过长或过短。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