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内容提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强大的理论性基础和坚实的实践性基础。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根本性课题,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展开论述。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 http: / / xuewen. / searchentry.aspx key=%E5%8E%86%E5%8F%B2%E6%95%99%E5%AD%A6" \t "_blank ) 三维目标 ( http: / / xuewen. / searchentry.aspx key=%E4%B8%89%E7%BB%B4%E7%9B%AE%E6%A0%87" \t "_blank ) 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而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历史教学同样需要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让学生热学、会学、学会。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现结合一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一下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一、准确理解三维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调整认适应新形势下的备课要求,将以前统称的“教学目标”由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细划为“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要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只有理解三维目标的实际功能,才能在具体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好三维目标。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目标的达成,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维目标统一侧重指向人的发展。例如历史教学以知识点为载体,既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又要学会研究的过程方法,而且要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价值观。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关于知识与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具备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关于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知以及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逐渐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以及合作式学习的习惯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从历史的角度要求培养历史意识、国际意识,“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二、认真设定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尤其三维目标设定上的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盲点。因此,三维目标的制订要科学、合理,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了解工业革命的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说出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工业革命;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理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在设计课题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在横向上应从多个方面、纵向上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总之,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三、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1、从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历史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 同化 ” 或 “ 顺应 ”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判历史现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以上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始终注意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平台,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许多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促使课堂教学最高潮的出现。2、从运用语言激励,尊重学生过程体验的导向入手,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了学生安全的需要。学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在归属于他(她)的集体中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才能激发学习的潜力和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亲情的激励,它对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志的学生时,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则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同学“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又如: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没有压制,而是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3、从优化练习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入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落实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 “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 为 “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 “ 渔 ”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 “ 教 ” 是条件, “ 学 ” 是关键。 在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 ” ;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总之,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核心问题;把握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已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从多种角度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在2013年广西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