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以言动人 以公尽事 ——感悟劝说艺术的魅力【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主动疏通三篇文言文文意,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字词词义。2.通过指导学生品鉴古代优秀作品中的劝说语言,把握劝说的语言特点和技巧,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3.探究劝说语言的共性,挖掘劝说背后的忠诚及“家国情怀 ”,增强高中学生的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劝说的语言特点和技巧。【教学难点】探究劝说语言的共性及文字背后的“利他心”。【课前预习】预习所给材料,解决字音,疏通文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张辽劝关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资料。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傅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大家谈到朝核问题时,遇到了西方外交人员这样的发问:这个问题很狡猾,无论回答“是”或者“不是”,都会掉入陷阱,那就是“我们的确控制过”。而傅莹风趣地一笑,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这还没完,既然再谈朝核问题,傅莹话锋一转,主动出击:同学们,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更别说是在外交场合上。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在语言上有卓越才能的人: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邹忌凭巧妙设喻之说,劝王纳谏;唐雎以过人胆识和义正辞严之语维护了国土。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今天如何才能把话说好,我们不妨先跟古人学学,“以言动人,以公尽事”。(板书题目)二、如切如磋——鉴赏劝说艺术1.提问:三篇文章的故事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2. 思考:烛之武、触龙、张辽三人,他们各自面对的劝说对象是怎样的人?学生讨论,归纳学生思考,回答:3. 追问:劝说这样的强者(强势者),烛之武他们遇到最难的地方各自在哪里?烛:面对的是敌人,是要吞并他们郑国的敌人;是在兵临城下之时。触:面对的是本国统治者,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会引来杀身之祸,还是个女统治者。张:关羽忠心,讲义气,武功超群,宁死都不可能投降。4.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可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请问,他们各自是怎样劝说成功的?先怎么说,再怎么说,后怎么说?学生思考,回答。5.追问:你从哪些词句看出烛之武的智慧?触龙和张辽在劝说对方时又有哪些亮点呢?板书:对方角度、假设、共同话题、关心、拉距离、析危害三、如琢如磨——探究劝说共性6.这三篇文章,时代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劝说对象不同,然而劝说结果相同,在劝说语言上成功的共性有哪些?小组讨论3分钟,派代表发言。参考答案:利益原则、婉言相劝、礼节周到、知己知彼、设身处地7.所有共性里,你觉得最关键的是哪个?“利益”,而且是“利他的”。板书:利他心)教师总结:想要成功劝说对方,需要理解对方,运用智慧,讲明利于对方的道理,还要礼数周到。8.他们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劝说策略,但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上,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劝说技艺和丰厚的文化修养。同学们,烛之武、触龙、张辽这三人,你最欣赏谁?9.他们能为了完成使命致自己安危于不顾,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做到忘我这一点呢——忠诚四、崭露头角——当堂练习10.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象他们一样面对安危大事,但并不影响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有一颗爱心,我们可以爱家乡,爱亲人,爱朋友。在他们遇到困惑迷茫时,我们可以学习烛之武等人的劝说语言,来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使用这节课我们学到的劝说技巧,完成劝说任务,小组内讨论5分钟后选出代表发言。五、小结有理又有“礼”,有利又有“节”。引用《十善业道经》中的话,与大家一起共勉: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六、作业生活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还有哪些人与事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学习?请找一两个事例,并说出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与同学交流。(右板书)以言动人 以公尽事理 智 礼对方角度、假设、 理解对方 婉言相劝共同话题、关心、 设身处地 知己知彼拉距离、析损害 利益原则礼节周到利他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