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课题内容 悬崖边的树 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课教材分析 《悬崖边的树》是外研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现代诗文阅读第三板块中的教学内容。本教材的基本理念是:“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依据这一基本理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思考作者借悬崖边的树的生活态度讴歌怎样的人生;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折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小组竞赛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4分钟) 我们每天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枝繁叶茂,或秋叶满街,或红花遍道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看大屏幕上悬崖边的树之后,找学生谈感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当代诗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由最直观的悬崖边的树的图片给学生视觉的冲击。二、讲授新课(23分钟) (一)范读 1.教师配乐朗读(背景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明确感情基调:苦难、倔强、自信、乐观。2.找两名学生配乐朗读。提醒学生结合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感情,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朗读的重音。3.教师点评:(二)品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试着把诗的节拍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该重读。侧重点:把诗人遭受苦难的沧桑感读出来,读出自信、乐观。(三)感悟让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悬崖边的树》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明确:在险恶的环境中不屈的形象。(四)研读将学生分组,并分派问题任务。1.读第一小节,思考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明确:悬崖壁立,裸露的山石如刀削斧劈。2.读第二小节,思考问题“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运用了什么修辞?反应了树什么样的心态?明确:拟人;对生活始终不渝的挚爱。3.风并没有形状,作者为什么说,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明确:勾勒出树历经磨难的形象。这两句强化了读者对第一节中“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的感知效果,而且进一步突出了树的“倔强”性格。4.诗的最后一句“它们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写出了树的两种结局,如何理解?明确:“倾跌进深谷里”表现了环境的险恶,结局的悲壮;“展翅飞翔”表现了树与命运的抗争的胜利。5.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奇异。悬崖边的“树”应该就是作者的人生写照;“物化”的人的形象。6.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经常借某物来喻义,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能更好地体现文学作品的含蓄美,更有力于表达作者的情感。这篇文章借树写了哪种人?明确: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一种人。(五)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以后的25年里,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和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和追求。(六)背诵比赛 两名学生配乐朗诵,感知本诗的节奏、重音,确立感情基调。其他学生评价优缺点。自由朗读,并划分节拍。齐读课文。学生按就近原则分成6个小组,教师根据每组学生学习情况分配任务,6个小组对应6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听讲。学生听讲。小组竞赛。 通过范读和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气势美、情感美、音乐美和韵律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感悟树的形象,加深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增强合作学习意识。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又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突破了本文重难点。通过解决5、6思考题,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树的形象正是作者的人生写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三、拓展,感悟(13分钟) 畅谈感受:①你能说说“礁石”和“悬崖边的树”这两个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②欣赏《挫折,人生的一种美丽》这首诗,感受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要表达的思想主题。③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大家会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 赏读。每个小组各派2名代表发言。 三个问题的设计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又达到了能力的迁移。四、小结(5分钟) 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时也会像这棵树一样走到悬崖边。刚才有的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其他同学怎么做呢?下边我们来共同欣赏郑智化的《水手》,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放〈水手〉师生随唱)。愿我们在遭遇风的时候,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师生互动,学生边唱边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范读——品读——感悟——研读——背诵——畅谈感受——课堂小结这几大环节来进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如悬崖边的树图片的展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自主、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和提高。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还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去搜集、了解“文革”时期的情况,加深对作品感情的理解。板书设计 悬崖边的树 曾卓 孤独树 寂寞 倔强 展翅飞翔(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附:“知识拓展”环节课外诗歌欣赏的内容挫折,人生的一种美丽佚名溪水欢笑着流去,它想找到自己的归宿地。山岩挡住了去路,它奋力冲涮,开出了浪花的美丽。苍鹰勇敢地搏击,它为长空写下战斗的诗句。闪电想把它扔下大海,它撕碎乌云,画出彩虹送走风雨。人生是情节多变的戏剧,挫折是难忘的插曲。它会让你深沉地思索,走好每一步,你的人生会高高迭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