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短诗二首》(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现代短诗二首》(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现代短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现代短诗二首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教材分析 《礁石》和《悬崖边的树》体现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每一首又有自己的特点,讲授时着重字词分析,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内涵。2.通过分析词语,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内涵,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3.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学会坚强,乐观。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2分钟)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片(生长在悬崖边的一棵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大家想的很丰富,也很深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悬崖边的树》 回答教师问题。看到:描述看到的画面想到:它怎么会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它竟然能够生存下来,它真坚强、坚韧…… 由一幅图片引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和想象力。
二、初读诗歌(5分钟) 1.教师范读(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倔(jué)强2.学生朗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容。如果请你依照这首诗画一幅画,你觉得应该突出哪些地方?为什么? 悬崖边(生长环境恶劣) 一棵树(孤独、寂寞)弯曲(坚韧不屈) 正音。抓住关键字词。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5分钟) 曾卓,1922年3月5日生于汉口,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卷入胡风案,他是被冤枉的,1979年平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由于胡风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胡风及其支持者和以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升级为政治批判,随着事件的发展,中共高层介入文艺争论并给予胡风“反革命”的政治定性,胡风等人也因此遭到审判。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诗歌。
四、分析诗歌(5分钟) 1.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怎么理解奇异的风?2)这棵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这里危险不危险?这棵树要比生长在平原的树活的要?3)在我们看来,这棵树活的那样艰难,一定很悲观。可事实不像我们想象,它在做什么?4)这里用到了拟人手法,倾听-很认真的聆听。大家看,在那样的危险状况下,它却能够倾听喧哗与歌唱,表现了什么?5)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虽然孤独、寂寞,但丝毫不会改变它的意志?6)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树象征了什么? 2.学习第二节。1)学生朗读。2)我们在形容树的时候,常说高大挺拔,这棵树挺拔么?为什么弯曲?你能不能形容一下把树吹弯的风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似乎要跌进深谷又像要展翅飞翔? 不像常见的风,它很奇怪、不可预测。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危险。艰难、痛苦。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内心充满了希望,在动荡的年代、黑白颠倒的社会仍然顽强抗争。倔强。作者本人,被冤枉又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弯曲的身体。被风吹的。风大、猛烈、刮的持久。境况很危险,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它的顽强和乐观。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
五、深入探究(5分钟) 1.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分析奇异的风是什么风?2.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表现?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此时的感情。 文化大革命之风,将一些热爱文学的人也卷入了斗争中,使人陷入无尽的斗争。虽然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是并没有消沉,与风对抗,内心充满希望,乐观而坚定。 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不能离开时代背景。
六、导入(1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大堡礁吧,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礁石有什么特点?大家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名字就叫《礁石》。 思考回答,澳大利亚都是礁石,珊瑚礁在海中,坚硬,是船航行最危险的障碍。 由题目引入学生熟悉的自然景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初读诗歌(4分钟) 1.教师范读。(注意语气,语调)题目叫《礁石》,如果只是一味描述赞美礁石,恐怕人们会觉得空洞,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它与海浪的搏斗。2.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体现了礁石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答案。经受海浪无情拍打,仍然巍然屹立,不惧怕风浪,乐观……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
八、深入诗歌(10分钟) 1.学习第一节。1)学生朗读。2)这一节写的什么?3)在这里海浪有什么特点?找关键字、词,适当作解说。4)大家听到一个成语—饿虎扑食。怎样一种状态?哪位同学上台表演?5)面对这样来势凶猛的海浪,礁石害怕了么?6)同学朗读这一节,把礁石和海浪这样的撞击读出来。2.学习第二节。1)学生朗读。2)它的脸上和身上,“它”是谁?用的什么修辞手法?3)与海浪搏击后,礁石什么样子?4)退缩一定不是礁石的性格,它不仅不退缩反而怎么样,让人敬佩。5)这表现了礁石的什么精神?6)学生朗读,体会伤痕累累却含笑面对的感情。3.面对大风大浪的冲击,礁石仍屹立在那里,像一个勇士一样,但它并不骄傲,不狂妄,心胸宽广。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表达,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礁石的赞颂。 海浪拍打礁石。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 无休止 2 扑1 不停止,没完没了2 力气大,气势大,强势对弱势。现凶猛,没有任何顾虑。没有害怕,反而将海浪打成碎沫。礁石;拟人。受伤严重 像刀砍过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不惧怕困难,坚定,乐观,自信,笑对风浪。 小组分析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锤炼语言中来。让学生根据成语来表演,激发学生兴趣,真正体会“扑”的含义。步步深入,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最终得到满意的答案。
九、比较分析(5分钟) 我们学过了《悬崖边的树》和《礁石》,大家分析看树和礁石有什么异同点? 同:处境:困难,精神:坚韧,乐观,手法:拟人。异:与礁石相比,悬崖边的树处境更危险,受伤更严重,追求更执着。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十、总结(2分钟)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首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坚持,坚强,坚韧,乐观和充满希望,我们以后的路也不一定都是坦途,当你遇到困难时,想一想礁石和悬崖边的树。 告诉学生困难不可怕,要勇敢面对。
十一、作业(1分钟) (一)背诵两首诗。(二)预习《火柴》。 巩固旧知,预习新知。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悬崖边 弯曲的身体悬崖边的树 坚韧 乐观 执着追求孤独 寂寞 倔强海浪: 无休止 扑礁石 坚定 乐观 心胸宽广 礁石: 依然 站 微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