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礁石》《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课题内容 《礁石》《悬崖边的树》 课时安排 2课时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课学情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欣赏诗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缺少知识,包括诗歌的体裁特征、常用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格律、相关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经验,指长期欣赏诗歌所形成的语感;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本板块所选诗歌难度不大,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感受作者的激情,体会作品的思想,从而得到丰富感性认识,深化审美理解,增强审美能力。教材分析 《礁石》、《悬崖边的树》选自外研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教学板块。这一板块选取了用规范、优美的现代汉语写成或翻译的现代诗文精品,语言表达规范,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丰富,篇幅短小,能帮助学生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诗中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设计有助于理解诗歌的问题。2. 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产生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3. 领悟两位勇士坚强自信、执着追求的精神;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内涵。教学难点 树立问题意识,能提出有助于理解诗歌的问题。教学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 Power Point软件、Media Player媒体播放器教学过程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简洁导入(1分钟) 利用四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现当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循着前面学习的思路,同学们自己对第13课的两首诗进行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准备(5分钟) 四个学习小组,每两组完成一首诗。熟练背诵《礁石》/《悬崖边的树》。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充分熟悉文本,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三、讲解(20分钟) 诗歌鉴赏的过程:1.整体感悟,学会知人论世,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常见问题:(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2)表现了什么精神?例:《雪花与樱花》2.品读语言,把握表达效果,更好地体会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常见问题:(1)词语置换。动词、形容词、意思相近的短语等。例:《我愿意是急流》。(2)品读关键词句。例:《黄山印象》(3)品读特殊标点。(4)品味修辞。例:《黄山印象》(5)品味诗句中看似矛盾获不合常理的词句。例:《雪花与樱花》3.创造性探究,在对诗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读者进行二度创作。常见问题:(1)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2)是否喜欢(肯定)诗中的形象(观点),为什么?4.积累语言,背诵或摘抄,丰富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自主学习(15分钟) 两组学生按照感悟——品读——探究——积累的诗歌鉴赏顺序,设计四组提问(可模仿讲解中的“常见问题”),其中:“感悟”阶段1—2个问题;“品读”阶段3—5个问题;“探究”阶段1个问题;“积累”阶段1个任务。 小组讨论,设计问题。 随着本板块教学的推进,循序渐近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由教师的“满堂问”过渡到师生“补充提问”,到学生“自主提问”,训练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和认识,体现了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训练的过程。五、交流(3分钟) 对问题进行整理补充,还原成完整教学环节。 学生将所有问题整理展示出来,探讨符合诗歌内涵并具有鉴赏价值的问题。 及时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给与分析,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六、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课后的积累练习2(80页)。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