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自然灾害的防避——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检测四川岷江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河谷两侧与支流沟道内存在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通常进入河道,部分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影响山区河流地貌长期演化。图为岷江干流叠溪古滑坡上、下游各30km距离河段的纵剖面与各地貌参数的相关性关系图,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叠溪古滑坡堵塞岷江干流形成古堰塞湖对湖区沉积所产生的影响是( )A.湖相沉积物由交错层理向水平层理转变B.粘土、粉质粘土向砂、粉砂沉积转变C.搬运方式由悬移向滚动搬运转变D.粗粒物质滞留湖心,细粒物质沉积在湖尾2.上、下游地区河流参数指标的差异在叠溪古滑坡处开始产生分界,表明( )A.叠溪古堰塞湖的发育抬高了上游河流侵蚀基准面B.堰塞湖长期的汇水影响造成上游河谷两岸与河床不断侵蚀C.导致上游河床受到物质沉积,坡度增大D.下游地区在后期溃坝洪水的影响下,加速了下游河道的侧蚀3.下游的地质灾害数量和河流裂点数量均多于上游,原因为( )①溯源侵蚀②河谷下切③碎屑物质的快速运移④前期坝体不稳定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2024年3月17日,辽宁大石桥发生里氏3.6级地震,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地图APP上查询该次地震的详细数据(见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4.关于该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震源位于软流层之上 B.地震的烈度为4度C.震源深度约1137公里 D.华北地区震感强烈5.为汇报此次地震的详细信息,下列地理信息技术使用合理的是( )A.利用BDS获取震源具体坐标 B.借助RS计算地震的受灾损失C.通过GIS查询受灾地的震级 D.使用GPS追踪地震波传播轨迹冰雾俗称“冒白烟”。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即形成冰雾。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某地设计了日光温室,保障喜温作物越冬。该温室前屋面上覆盖了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下面图甲为新疆某地冰雾出现的概率日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日光温室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关于冰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前后范围达到一天中最大 B.常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C.空气对流弱利于冰雾的形成 D.一年中夏季最为常见7.一天中,该地上午9时前后最易出现冰雾,其原因是此时( )①空气湿度大②降温最快③风速较大④气温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冻雨是指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降水现象。下图为某省a、b、c三个测点出现冻雨时地面温度、温度露点差(常用以表示空气干湿程度,值愈大,空气愈干燥)及风速的频率百分比分布。完成下面小题。8.据图推测,冻雨发生的气象条件可能是( )①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较低②冻雨发生时近地面湿度较高③风向以偏北风居多④风速较小⑤高空大多存在逆温层。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列关于我国冻雨时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方多于北方,结束时间北方迟于南方B.平原多于山区,开始时间平原早于山区C.北方多于南方,开始时间北方早于南方D.山区多于平原,结束时间平原迟于山区10.冻雨发生期间( )A.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 B.蒸发量增加C.下渗量减少 D.地下水位上升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1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上游河流进入古湖范围后水动力条件被极大地减缓,降低了水流的流速和侵蚀能力,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砂、粉砂→粘土、粉质粘土,滚动搬运→悬浮变化,伴随河流搬运而来的物质在古湖内得到大量沉积,粗颗粒物质多滞留湖尾,细粒物质逐渐悬浮至湖心,排除BCD,故选A。2.答案:A解析:上、下游地区河流参数指标的差异在叠溪古滑坡处开始产生分界,一方面说明叠溪古堰塞湖的发育,抬高了上游河流侵蚀基准面,降低河流水速与侵蚀能力,堰塞湖长期的汇水影响也造成河谷两岸与河床不断淤积,导致河床受到物质沉积不断抬升,坡度减缓,所以BC错,A对;另一方面,后期下游地区在溃坝洪水的影响下,大量水流和碎屑物质的涌出,加速了下游河道的下蚀,导致滑坡坝体下游区域河道纵坡降增大,D错。故选A。3.答案:D解析:下游因堵塞岷江减少了水流补给,导致下游形成溯源侵蚀的环境,河谷不断下切,形成了深切峡谷的地形.加上后期溃坝洪水加剧对岸边斜坡的侵蚀,加快碎屑物质的运移,因此造成在古滑坡上下游几十公里内上游的地质灾害数量和河流裂点数量均小于下游。同时,前期因为滑坡坝体堆积中较大且稳定的碎屑物质需要的启动临界能量高,在未受到极端外部地质事件时,坝体物质很难被河流侵蚀搬运,使得坝体自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仅延长了古堰塞湖的寿命,还在缓解或阻碍下游移动型裂点的溯源侵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①②③对④错,故选D。4.答案:A解析:关于该次地震: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因此震源位于软流层之上,A正确。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图中信息没有涉及地震烈度,B错误。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不是1137公里,C错误。 华北地区距离辽宁大石桥较远,且地震震级较小,因此华北地区震感不强烈,D错误。故选A。5.答案:C解析:BDS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定位功能,但震源的具体坐标包含经纬度和深度, BDS无法直接获取深度信息,A错误。RS即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表信息,无法直接计算地震的受灾损失,B错误。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分析等操作,可以通过GIS查询受灾地的震级,C正确。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用于获取地理位置信息,无法追踪地震波传播轨迹,D错误。故选C。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冰雾的形成和特征。冰雾的形成条件是气温极低、空气湿度大且大气稳定。空气对流弱,风力小,冰雾易形成且不易消散,C项正确;正午前后气温升高,空气对流加强,冰雾逐渐消失,A项错误;冰雾形成需气温极低,应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最为常见,B、D项错误。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冰雾出现的天气条件。结合材料可知,冰雾是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上午9时前后空气中水汽较多,空气湿度较大,且气温低,易形成冰雾,①④正确;上午9时气温在上升,②错误;风速较大,易吹散水汽,不利于冰雾的形成,③错误。综上可知,B项正确。8.答案:C解析: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冻雨是指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降水现象。从a、b、c三幅图中观察可知,冻雨发生时温度小于零、温度露点较低(主要集中在0-2之间,意味着空气湿度较高)且近地面风速相对较小(小于3级,微风天气频次更高)。所以,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较低,与图信息吻合,①正确;冻雨发生时近地面湿度较高,与图b信息吻合,②正确;图中并未提到风向,所以与风向关联不大,③错误;风速较小,与冻雨图c信息吻合,④正确;“冻雨是指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故冻雨主要发生在近地面逆温层,⑤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9.答案:A解析:冻雨是指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降水现象。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的。北方由于长期被冷空气占据,而暖气流到达北方的概率较小,所以不易形成冻雨。而南方当有冷锋入侵时,会使锋面下的气温和地面温度都降至0℃以下,而锋面上方的气温却在0℃以上且较潮湿,在锋面上方的云层内形成的雨滴落入温度低于0℃的气层时,就能变成过冷雨滴,这种过冷雨滴一旦降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立即冻结成形成冻雨。因此南方冻雨相对较多。到春季时,南方地区的气温迅速升高,使得冻雨无法继续形成,而北方温度升高较慢,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冷空气回流速度慢,冻雨开始时间晚,结束时间也,晚,A项正确,C项错误;因为山区比平原更容易形成逆温层,冻而雨的成因之一就是逆温层。所以山区比平原更容易形成冻雨。春季到来时,山区的气温升高速度较平原慢,因此冻雨在山区持续的时间较长,开始的时间早,结束的时间晚,所以B、D两项错误。故选A。10.答案:C解析:冻雨发生期间,气温低,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即刻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所以下渗量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冻雨发生期间,温度较低,且形成了薄冰,水量并不大,所以,并不能使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A项错误;冻雨发生期间气温低,蒸发较弱,B项错误;下渗量较少,所以地下水位并不会上升,D项错误。故选C。11.答案:D解析: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项正确。12.答案:B解析: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