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 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 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 境 导 入,激 发 兴 趣 一、大家听过《雍正王朝》主题曲吗 “得民心者得 天下 ” 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生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 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贤 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听歌曲,感受 歌曲主题
多 媒 体 演 示:走 进 名 人 二、多媒体演示:走进名人(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生活在动荡战国时代。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 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作品简介《孟子》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 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 成“四书”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 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指明学生介 绍自己所了 解的孟子。 先找一名普 通话比较标 准的学生朗 读,其他人听 读。参看大屏 幕,了解并记 忆作家,作品 常识
步 入 三、整体感知 生 听 读 课
文 章 1.初读课文,聆听教师朗读,注音和节奏例: 文。标画出不
听 夫(fú)郭(guō)粟(sù)寡(guǎ)畔(pàn) 认识的字音
读,读 指明学生朗读以上字词,(学生评点) 和不会读的
准 字 指明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评点) 断句。自由读
音,读 出节 奏 四、译读课文,掌握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 标示出疑难词句。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 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有疑问的小组之间内 讨论交流。 2.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 叛 ) (2)古今异义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3)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4)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参考答案: 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的形 式,地理上的有利的形式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致。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实 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 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课文,注意节 奏。学生读。 读得好的,加 以鼓励。小组 互.相提问讨 论交流译文 指名8个小组 学生回答明 确答案
思读 解读 品读 五、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根据文体学习文章。 文章属于什么样的文体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决定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2)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你觉得那些字应该重读 为什么 (3)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本句运用了什么句式 作用是什么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是对谁说的 威天下应 学生边读边 思考,并作出 发言。
该依靠什么 (5)人和如此重要,一国之君应该怎么 做才能做到人和 学生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2) ①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④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和七里、环重读。突出城小 易攻,攻势很大,理应攻下。 (3)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句。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 理应守住。)(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 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 辨的论辨力量) (4)对一国之君说的,应该依靠的是人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行仁政 读中悟,悟中 读 学 生 一 起 回 答
展 示 之 前 发 生 在 网 课 期 间 的 事。教 师 是 如 何 处 理 的 六、教师小结: 论证过程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 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守城失败的例子来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 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 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七、拓展延伸 “得道”“失道”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理解。对 国君来讲,“得道”是指施仁政,“失道”指不施仁政。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能得学生心 取得好成绩 网课期间p老师的图,老师以和为贵,冷静处理,让 同学发一张自拍照片发给老师,老师加以批注,做成 视频,记录孩子们青春的小错误,留住青春的记忆。 关系和谐,得学生心,取得好成绩。 八、教师总结“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 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 善与中和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 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 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 学生讨论交 流
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 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 生共同朗诵全篇)九、作业 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 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
十、板 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战争 人和 行仁政 治国
反思,成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后反思 学好本文的关键在于要学生多朗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所以在课 堂中,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朗读课文。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 文采,课堂中能够通过反复朗读,进而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 文和作者的观点及语言特色。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 了解孟子生活时代背景,孟子的故事和名言及孟子的思想主张,更有利于学生 理解课文。其次,诸子散文虽然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先辈提出的一些见解 对现在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课堂针对本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人和” 的重要性,并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我认为课堂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达到了良 好的课堂效果。本节课基本上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 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的能 力,学生参与度高。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 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 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遵循 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