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格物致知”。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是事实吗 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生交流。
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学生简介,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1.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 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 粒子),并导致了 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 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 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 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 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 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3.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 肇 中 ( ) 朱 熹 ( ) 彷 徨 ( ) 中 庸 ( ) 论 语 ( ) 袖 手 旁 观 ( )
参考:zhào xī páng huáng yōng lún xiù 4.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参考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探究交流
1.研读课文,编写文章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参考
提出问题(1):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 (2-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② (6 -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希望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可从课文中找出来。
参考: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参考: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参考:标题是中心论点。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 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
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参考: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试题中心】“同步测试”部分。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 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 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 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3)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
六、布置作业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不少于 200字。
七、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分享作业——探索客观事物的小练笔,顺势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分组交流;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
(一)探究“格物致知”精神
1.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不是一样的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意图是什么
4.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5.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6.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7.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8.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9.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 为什么 怎样论证的 10.“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答案
1.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 (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不一样。作者讲的目 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 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4. (1)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
5.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 科学的观察。
6.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7.举自己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 论证。
8. (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中也是必不可少的。(2)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 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 (1)不重视。因为: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 愿动手。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2)以自己的经历为例 (举例论证)。
10.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二)探究论证方法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
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三 、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师生交流。
预设
甲生: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低能的 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 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 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乙生: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 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会使我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 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丙生: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应 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 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教育现状。
四、布置作业
1. 搜集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2.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