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节 光的色散【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难点:色光的三原色的应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与讲授相结合学法:自学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教师:强光手电筒、三棱镜、白色硬纸板、红色透明玻璃纸、绿色透明玻璃纸、蓝色透明玻璃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早晨日出时的朝霞现象,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有没有想过朝霞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附:彩虹图片)学生活动:思考、猜想、讨论、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进而引入本节课题《光的色散》。二、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呈现在白色硬纸板上。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且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学生活动:描述看到的现象。教师概括: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请同学们把看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活动:画出光的色散图,展示画出的图形,说明有几种色光。教师活动:概括学生的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我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可见光)。利用PPT展示色散现象及光谱。学生观看PPT及课本P86页光谱图,提醒学生我们能够从中获取哪些知识 (色散情景图片及光谱图)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说明获得的信息。教师概括总结:1.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即白光是复色光。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3.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称为单色光。学生活动:梳理知识点,记忆。(二)色光的混合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白光是复色光,可以分解,进一步提出问题:色散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色光的混合部分,了解色散现象的生活应用。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利用三个手电筒,把三个手电筒的前面分别用红、绿、蓝三种玻璃纸挡住,分别照射白色硬纸板,让学生观察现象,看到是红、绿、蓝三种颜色。学生活动:让三个学生分别拿一个手电筒,任意两个学生组合,照射白色硬纸板,观察看到的现象,让学生把看到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色光 红 、绿 红、 蓝 绿、 蓝 红 、绿 、蓝色光混合 展示混合图:教师说明: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获得各种色光。利用课件展示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学生观察现象。给学生强调,记住三种色光混合时,任意两种色光混合得到的色光。三种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展示应用实例: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能混合出各种颜色。电脑显示屏和彩电的荧光屏上有成千上万个密集的红、绿、蓝小色点,它们亮度比例不同时,荧光屏上该部位发出的颜色也不同。我们改变三原色光的强度,也就是改变三原色每次参与混合的比例,从而得到各种色彩。(三)看不见的光教师说明:太阳光发生色散之后,除了我们看到的七种色光之外,科学家发现:在红光和紫光外面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光,我们称之为红外线和紫外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应用呢 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不见的光”这一部分,了解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汇报阅读结果。概括总结: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整理知识点,教师利用课件展示。1.红外线特点:热作用强、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应用:加热物体、遥控、拍照2.紫外线特点: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荧光效应应用:杀菌消毒、促进骨骼生长、验钞【课堂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收获 学生总结1.光的色散现象。2.色光的混合和色光的三原色。3.红外线的特点及应用。4.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板书设计】第5节 光的色散-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