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掌握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距离以获得最佳放大效果的方法。 学会制作简易显微镜,并能用其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了解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认识到不同类型显微镜在观察微小世界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理解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使图像放大的原理,掌握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距离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认识实验室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理解不同类型显微镜在观察微小世界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二)实验探究法 (三)问题引导法 (四)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本科学笔记本和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思考问题。 提前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知识铺垫。 (二)教师准备 准备充足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 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神秘展示 教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盖着布的神秘盒子,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学生们纷纷表示好奇,期待着老师揭开谜底。 教师揭开布,露出盒子里的一些微小物体,如蚂蚁的触角、花粉颗粒等。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清这些物体吗?用肉眼观察有什么困难呢?” 引导学生思考肉眼观察微小物体的局限性。 学生们认真观察盒子里的物体,发现用肉眼很难看清这些微小物体的细节。有的学生说物体太小了,看不清楚;有的学生说眼睛离得太近会模糊,离得太远又看不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没错,用肉眼观察微小物体确实有很多困难。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清这些微小物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放得更大。” 教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引发思考 教师拿出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用肉眼能看清这张纸片上的字吗?” 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看不清楚。教师接着问:“那用放大镜观察呢?会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们猜测用放大镜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教师把纸片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纸片上的字。然后提问:“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放大镜能让字看起来更大呢?”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原理。 学生们认真观察纸片上的字,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用放大镜看字更大更清楚了;有的学生说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把物体放大;有的学生说放大镜能让光线聚焦,使物体看起来更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对。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把物体放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有没有办法能让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认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放大镜的一些知识。谁能来说说放大镜的特点和作用呢?” 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的知识。 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的学生说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有的学生说放大镜能让光线聚焦,使物体看起来更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图片和实物演示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提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有的学生说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有的学生说与放大镜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实验演示不同凸度和直径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和直径的关系。 实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会发生什么呢?能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把两个放大镜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组合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放大效果。教师提问:“你们用了哪些方法组合两个放大镜呢?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组合方法的效果。 学生们积极尝试不同的组合方法,如平行组合、重叠组合、交叉组合等,并观察物体的放大效果。然后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平行组合能让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有的学生说重叠组合和交叉组合没有明显的放大效果;有的学生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实验演示平行组合两个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师提问:“为什么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使图像放大的原理。有的学生说两个凸透镜可以把光线聚焦得更厉害,使物体看起来更大;有的学生说两个凸透镜可以增加放大倍数,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图片和动画演示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使图像放大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是因为光线经过两个凸透镜的折射后,聚焦得更厉害,从而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三)自制显微镜 初步尝试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呢?” 引导学生进行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教师把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 白纸、剪刀、透明胶带等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教师提问:“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呢?” 引导学生思考自制显微镜的初步效果和调节距离的原因。 找准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呢?” 引导学生思考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的原则。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清晰度要优先保证;有的学生说如果图像不清晰,即使放大倍数再大也没有用;有的学生说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介绍一种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的方法: 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固定放大镜的组合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呢?” 引导学生思考固定两个放大镜的方法。 教师提供材料:A4 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让学生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教师提示:提供的 A4 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认真制作显微镜。如果有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检查每个小组的显微镜制作情况,对制作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制作得不好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让他们重新制作。 (四)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明确活动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制作好了简易显微镜,接下来我们要用它来观察周围的物体。你们想用它观察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对象。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用它观察餐巾纸;有的学生说想用它观察头发;有的学生说想用它观察花蕊;有的学生说想用它观察昆虫标本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 学生观察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如果有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提问:“你们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和新的发现。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用肉眼观察只能看到物体的大致形状和颜色,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有的学生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餐巾纸上的纤维和纹理;有的学生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头发的结构和颜色;有的学生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花蕊的形状和颜色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其他物体,发现更多的细节和新的现象。 (五)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历史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了周围的物体,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那么,真正的实验室显微镜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么发明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显微镜的历史和结构。 教师讲述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早在 16 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从那以后,显微镜不断发展和改进,成为了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师出示 PPT 图片,展示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的样子。 教师提问:“这个显微镜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引导学生思考自制显微镜和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的相似之处。 结构介绍 教师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教师指着光学显微镜的各个部分,说:“这是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放大的图像;这是光学显微镜的物镜,它可以进一步放大图像;这是光学显微镜的反光镜,它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使图像更加清晰;这是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它可以放置观察的物体;这是光学显微镜的调节旋钮,它可以调节物镜和目镜的距离,使图像更加清晰。”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学显微镜的这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吗?” 引导学生思考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们认真观察光学显微镜,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目镜可以让我们看到放大的图像;有的学生说物镜可以进一步放大图像;有的学生说反光镜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使图像更加清晰;有的学生说载物台可以放置观察的物体;有的学生说调节旋钮可以调节物镜和目镜的距离,使图像更加清晰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实验演示光学显微镜的各个结构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比较异同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显微镜的异同点。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