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应能掌握并流利背诵《将进酒》全诗。
2. 借助朗读、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起伏和艺术魅力。
3. 仔细剖析诗中的关键语句,帮助学生领悟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4.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体验李白诗作中的豪迈与梦幻。同时,理解诗人表面看似放纵享乐,实则内心充满对世事的渴望,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流转及艺术表达技巧。
难点:细致感受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发同学们思考,我们可以问问大家:“在咱们中国悠久的文学历史中,诗歌与美酒之间有着怎样特别的关系呢?”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分享你们的想法。
接着,我们一起来聊聊李白与酒的那份深厚情缘,自然而然地带出《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解读题目
“将进酒”这一名字源自于汉乐府的古老曲牌,它属于古体诗的范畴。这里的“将”字,我们读作qiāng,意为“请”或“愿”。因此,“将进酒”就可以理解为“劝酒之歌”,其主题大多围绕着饮酒与欢歌展开。
三、谈谈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
1.写作背景
《将进酒》这首诗,大约创作在天宝十一载,也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四五年间。那时,唐玄宗沉迷于美色,将国家大事交给了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变得乌烟瘴气。那些豪门贵族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诗人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不满,但他又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借酒来消愁,希望自己能一直醉下去,不再醒来。
2. 个人经历部分
四、诗歌朗读
吟赏诗词之美
1.聆听范读示例,准确捕捉字音,感受其节奏与韵律之美。
2.王安石曾评价李白的诗作“言辞流畅迅疾”。此诗洋溢着奔放的情感,气势磅礴,唯有放声朗读,方能尽显其豪情壮志。请全体同学,以饱满的情感,共同高声朗诵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尤为引人注目,那么,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阶段的转变呢?
3.请大家自由朗读,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韵味。
小提示:特别留意那些饱含情感的词汇,它们将引领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诗歌深度剖析:探索诗歌情感的波澜与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1. "你可见那黄河之水,仿佛从天际奔腾而来,一路奔流至海,永不回头。再瞧那高堂之上的明镜,映照出白发苍苍的忧伤,早晨还似青丝般浓密,傍晚却已如雪般斑白。"
艺术展现:运用比兴,启发联想;借助想象,构建画面;反衬手法,突显对比;夸张描述,增强震撼。
起兴点:李白与友人在颍阳畅饮,此地邻近壮阔黄河,自然引发感慨。比喻中,黄河的奔腾不息象征青春的流逝不返;反衬下,黄河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夸张之处,则是从时间与空间的广阔维度,强化了这一意境。
情感色彩:透露出对青春消逝、岁月无情的深深哀叹,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
2. "人生若得志,便当尽情欢乐,莫让金樽空置,辜负了这美好月光。上天赋予我才能,必有其用武之地,即使千金散尽,也终能重获。"
"来吧,让我们烹羊宰牛,共享这欢乐时光,定要一饮而尽,三百杯亦不在话下。"
设问引导: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艺术手法:夸张的手法,将情感推向高潮。
答案揭示:展现出诗人的乐观与自信,对人生的肯定与自我价值的坚信,透露出虽感怀才不遇,却仍怀揣用世之志的积极心态。
进一步思考:诗人正沉浸在个人感伤之中,何以能瞬间转变情绪,由悲转欢?
它算得上是真正的“快乐”体验吗?
① 人生苦短,且若在此处遭遇挫折,我们何不另寻慰藉?与友人相聚,正是开怀畅饮、及时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
② 这种及时行乐,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我慰藉,而非真正的快乐源泉。
3. 岑夫子、丹丘
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究竟有何妙处?
① 这样的安排使得诗歌的节拍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丰富多变,更具吸引力。
② 诗歌的旋律因此变得更为紧凑,就像心跳加速一样,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激荡。他的情绪从最初的愉悦,逐渐升华为一种狂热的释放。
岑夫子,丹丘生,快举杯,别停酒。这里连用的四个短句,带来了怎样的妙处呢?
① 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再单调,而是充满了变化与活力。
② 这样的节奏加速,就像旋律的跳跃,恰好映照出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他的情绪从初时的欢乐渐渐转为狂放不羁。
现在,让我为你唱上一曲,请你静下心来细细聆听:
那些权贵们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在我看来并不值得珍惜,我只愿能够长醉不醒,忘却尘世烦恼。
这不仅是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抒发,更是他内心壮志难酬的愤慨之声!它如同这首诗的灵魂,引领我们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之士大多饱受寂寞之苦,唯有那些纵情酒色之人才能留下美名。就像那三国时期的曹植——陈王,他曾宴饮于平乐观,斗酒十千,尽情欢笑。
这里运用了用典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那么,在中国众多的寂寞圣贤中,诗人为何偏偏提到了“陈王”呢?这其中又有何深意呢?
陈王,即三国时期的曹植,他以才思敏捷著称,却同样遭受了嫉妒与排挤,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对陈王遭遇的同情与共鸣,同时也借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控诉。这既是对陈王昔日宴饮生活的向往与倾慕,也是对自己现实遭遇的无奈与愤恨。
4. 主人为何说钱不够?就让我们直接去买来美酒与你共饮吧。
看那五花马、千金裘,快叫孩子拿去换些美酒来,咱们一同消解这千秋万代的忧愁。
诗人这里反客为主,豪气冲天,仿佛要将世间所有珍贵之物都拿来换取美酒——真是狂放不羁!
这样的狂放,正是诗人内心深重悲哀、浓烈欢乐与激烈愤慨的集中体现。
六、品味总结
哀: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乐:朋友相聚的时光,无疑为人生增添了几分欢笑与温暖;
叹:才华未能得以施展,心中难免抱憾,亦以此自喻;
狂放:这不仅是诗人内心深处悲、欢、愤交织的极致展现,更是其情感的肆意挥洒。
七、课堂总结
整首诗紧紧围绕“酒”这个核心,情感跌宕起伏:
从淡淡的忧伤缓缓转为明快的喜悦,再从满腔的愤慨升华到洒脱不羁,这一切情感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愁”字作为引线。诗人因为心中的愁绪,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他选择借酒来驱散这忧愁,酒后他又变得慷慨激昂,最终,他在愁苦中找到了释放,展现了他既感慨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又渴望能够大展宏图的复杂情感。
从表面看,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豪迈与不羁,但深入其内心,却藏着深深的愤慨与不平。
八、布置作业:
请学生们熟记整首诗,并尝试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将进酒》中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其复杂的情感,并解析这些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