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为答谢白居易写的赠诗,诗歌最后一 联点名了题意。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以诗答谢。 诗歌先叙述自己的悲惨处境,再用典故抒发内心的心酸。颈联忽然跳出感慨,奏 出明朗、高亢的旋律,唱出积极进取的音调。这一联,也被后人赋予更多的内涵, 成为千古传诵的哲理句,给予人们希望,激励人们前进。
(
学情分析:
)
这首诗中的难点——哲理句,学生早已熟知,因此本诗的学习相对较易。八 年级曾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对刘禹锡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学生 学习本诗,丰富对刘禹锡的认知。
(
教学设想:
)
诗歌的学习重在朗读,可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结合白居易的赠 诗比较阅读,分析它们的异同,丰富对刘禹锡的认知。基于此,本诗的学习可设 置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比较阅读,丰富认知;熟读成诵,读出 情感。
(
学习目标:
)
1.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比较阅读,丰富对作者的认知。
3.美读诗歌,把握哲理句的内涵。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学习过程:
)
(
任务一: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
资料补充:
)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 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这首诗是古 代酬赠诗中的名篇。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 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2.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难写、易错的字词。
3.听读诗歌并跟读,标注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读出韵律感。
4.反复朗读诗歌,并尝试读出诗句的变化。
5.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内容。
【译文】我被贬谪到四川、湖北一带荒凉地区已二十三年了。今被召回,即 使思念老朋友,也只能白白地吟诵《思旧赋》。回到家乡,好像已过百年,谁也 不认识我了。我好像一只沉船,旁边有千帆竞发;我有好像一颗病树,旁边有万 木争荣。我今天听你唱一曲,凭着这一杯酒的力量,使我暂时增长了不少精神。
6.齐声朗读诗歌,初步读出作者的情感。
(
任务二:比较阅读,丰富对作者的认知
)
1.阅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大致读懂诗意。 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试把本诗与白居易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
同 :两首诗都写到了刘禹锡的被贬,命运的凄惨
异:白居易更多表达对刘禹锡的同情;刘禹锡则跳出了悲凉的曲调,唱出了 高亢的明调。
3.请结合旧知,联系本诗,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
预设: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
资料补充:
)
刘禹锡这首答诗,虽然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 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主要和诗人的性格有关。刘禹锡因为参加“永贞革新”, 失败后,二十多年来被一贬再贬。但是他愈挫愈奋,毫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 进取的斗争精神。他被贬十年后,曾一度被召回京城,即借游京城玄都观之机,
写下了著名的政治讽刺诗,其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 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语,因此又被贬谪偏远地区。在与 白居易扬州相识后的第三年,他在京城,故地重游,又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朗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陋室铭》:身处逆境,坦然自安,安贫乐道
— —
《秋词》(赞美秋天)
任务三:美读诗歌,把握哲理句的内涵
1.朗读哲理句,体味内涵。
预设:诗句内涵: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色壮丽, 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 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哲理: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我们要积极向前。
2.美读诗歌,读出情感。
(
课堂小结:
)
(1)诗歌的韵律美
(2)修辞的意境美
(3)情感的变化美
(4)思想的向上美
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默写诗歌。
2.练笔:写一写“再‘见’刘禹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