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综合思维)
2.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大气的受热过程
>
<
知识点一
1.大气的热源: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具体过程 结果
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_____________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_______ _______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长
波辐射
分析“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答案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为地面长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思考
拓展延伸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右图: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右图:
(3)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易散射蓝光、紫光。
拓展延伸
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拓展延伸
(3)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024年1月28日,某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傍晚“最美天空”(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出现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
由材料可知,“最美天空”是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且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因此“最美天空”出现在对流层。故选A。
2024年1月28日,某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傍晚“最美天空”(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最美天空”的形成与图2相关的环节是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
读图2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最美天空”是因为天空中出现了
红彤彤的晚霞,日落前后,太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故“最美天空”的形成与③大气散射密切相关。故选C。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② D.④—②—③
(2024·山东泰安质检)下表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 晴
11月3日 17 ℃ 霾—多云
11月4日 16 ℃ 霾—雨
太阳辐射①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②到达地面并使地面升温,产生地面辐射④;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③。所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①—②—④。故选B。
4.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③减弱
(2024·山东泰安质检)下表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 晴
11月3日 17 ℃ 霾—多云
11月4日 16 ℃ 霾—雨
据表可知,11月4日天气为霾—雨,说明该日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故选C。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 晴
11月3日 17 ℃ 霾—多云
11月4日 16 ℃ 霾—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
知识点二
1.大气增温原理
地面辐射___(字母)绝大部分___(字母)被对流层中的水汽、
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2.大气保温原理
大气辐射___(字母)一小部分___(字母)向上射向宇宙空间,
大部分____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故称___________。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_____,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_____作用。
B
b2
C
c1
c2
大气逆辐射
地面
保温
核心归纳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拓展延伸
(2)分析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现象 原因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冬季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 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拓展延伸
现象 原因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保温原理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塑料)又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拓展延伸
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青藏高原地区。
(2)天气状况: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重庆多雨,昼夜温差小;新疆少雨,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例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滨海城市青岛的昼夜温差较小)。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右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如右图2)。
1.[综合思维]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右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如右图2)。
2.[综合思维]实验一中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大
答案 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右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如右图2)。
3.[综合思维]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大
答案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
由上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散射。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将导致③增强。
(2024·山东日照月考)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如图为“大气受热过
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诗句中霜形成的夜晚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
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项正确;
①箭头较粗,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箭头较细,说明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表
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①②③与霜的形成无直接关系,A、B、C项错误。故选D。
(2024·山东日照月考)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如图为“大气受热过
程示意图”。完成3~4题。
4.下列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
⑤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层,代表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A项正确;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B、D项错误;
大气中的尘埃主要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不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项错误。故选A。
课时对点练
(2023·浙江东阳检测)2022年1月14~15日,汤加首都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火山灰与蒸汽在太平洋海面形成“蘑菇云”(如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由图2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浙江东阳检测)2022年1月14~15日,汤加首都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火山灰与蒸汽在太平洋海面形成“蘑菇云”(如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加大气反射
C.减弱大气辐射 D.增大昼夜温差
√
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增加大气反射,B正确;
“蘑菇云”不会减弱大气辐射,C错误;
“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蘑菇云”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D错误;
“蘑菇云”不会增强太阳辐射,但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浙江嘉兴期末)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图1为“纳木错景观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的蓝,下列现象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A.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B.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C.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
D.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蓝主要原因是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中的蓝光和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而朝霞和晚霞是因为其他光容易散射,红光、橙光不易被散射,A正确;
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主要在于雪对光的反射,排除B;
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排除C;
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在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D。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浙江嘉兴期末)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图1为“纳木错景观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4.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是
A.①作用强、②作用弱
B.②作用强、④作用弱
C.③作用弱、④作用强
D.①作用弱、③作用弱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图2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溢出到宇宙空间中。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
要原因在于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保温作用弱,同时地面辐射中大部分溢出到宇宙空间中(④),使其温度较低,故选C。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3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5~6题。
5.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差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失热量较多,气温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火熏烟,以防霜冻,故D正确;
点火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
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且凌晨时段气温较低,温差不大,故B错;
果园内外气压及风力大小与点火熏烟无关,故C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3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5~6题。
6.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火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冻害,故B正确,D错误;
大气反射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故A错误;
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宁夏银川联考)右面图1为某地居民的特色服饰,该服饰腰襟肥大、袖子宽长,便于穿脱。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在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图1可知居民的衣服为藏袍,当地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应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需要衣料较厚,且当地昼夜温差很大,袍袖宽敞便于穿脱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宁夏银川联考)右面图1为某地居民的特色服饰,该服饰腰襟肥大、袖子宽长,便于穿脱。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8.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为
A.白天①弱,夜晚④强,昼夜温差小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D.白天①强,夜晚④弱,昼夜温差大
√
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是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较高,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白天②强;夜晚气温较低,大气保温作用较弱,故夜晚③弱,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甘肃天水期末)环境新闻速览: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10年来最低水平,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蓝天含金量显著提升,雾霾天气减少。右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9~11题。
9.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传递给地面,不影响太阳辐射,A错误;
地面反射是地面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到近地面大气中,不影响太阳辐射,B错误;
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箭头①④都表示太
阳辐射,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C正确;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热量散失减缓,不影响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
②为地面辐射,B错误;
③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
④是经大气削弱以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甘肃天水期末)环境新闻速览: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10年来最低水平,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蓝天含金量显著提升,雾霾天气减少。右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9~11题。
10.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地面辐射 B.②表示太阳辐射
C.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甘肃天水期末)环境新闻速览: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10年来最低水平,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蓝天含金量显著提升,雾霾天气减少。右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9~11题。
11.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③增强 B.③不变
C.③减弱 D.④增强
√
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故选A。
9月05日(今天) 9月06日(星期日) 9月07日(星期一) 9月08日(星期二)
22 ℃~28 ℃ 22 ℃~32 ℃ 19 ℃~33 ℃ 20 ℃~34 ℃
白天 多云 夜间 中雨 东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西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东北风
下表示意南京市9月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12~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12.与9月5日相比,南京市9月8日
A.夜间温度较高 B.昼夜温差较小
C.白天温度较低 D.昼夜温差较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材料可知,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与9月5日相比,南京9月8日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较弱,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D正确,A、B、C错误。
13.在材料所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
晴天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所以9月5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A正确。
9月6日、7日、8日均为晴天,B、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安徽芜湖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的作用。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
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减少③散失 D.增强④过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膜覆盖有效阻隔了地膜内外热量的交换,减缓了土地热量的散失,而土地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C正确。
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
②为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农田覆盖地膜并不能增强①②④过程,A、B、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安徽芜湖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的作用。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5.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
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浅色地膜反光效果好,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②),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苹果的品质,B正确;
浅色地膜不能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也不能吸收大气逆辐射,A、D错误;
保持水分不是浅色地膜的主要作用,C错误。
16.(2023·山东威海月考)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很少能透过。
短波/太阳
长波/地面
16.(2023·山东威海月考)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 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16.(2023·山东威海月考)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 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植被稀疏,多沙地,沙地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荒漠干旱环境,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很大,需要及时更换衣物。
(3)分析中卫沙坡头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结果
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思考 分析“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答案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为地面长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拓展延伸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右图:
(3)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易散射蓝光、紫光。
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024年1月28日,某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傍晚“最美天空”(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最美天空”的形成与图2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最美天空”是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且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因此“最美天空”出现在对流层。故选A。第2题,读图2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最美天空”是因为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日落前后,太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故“最美天空”的形成与③大气散射密切相关。故选C。
(2024·山东泰安质检)下表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 晴
11月3日 17 ℃ 霾—多云
11月4日 16 ℃ 霾—雨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② D.④—②—③
4.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③减弱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太阳辐射①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②到达地面并使地面升温,产生地面辐射④;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③。所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①—②—④。故选B。第4题,据表可知,11月4日天气为霾—雨,说明该日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故选C。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原理
地面辐射B(字母)绝大部分b2(字母)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2.大气保温原理
大气辐射C(字母)一小部分c1(字母)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c2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核心归纳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现象 原因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冬季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 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保温原理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塑料)又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青藏高原地区。
(2)天气状况: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重庆多雨,昼夜温差小;新疆少雨,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例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滨海城市青岛的昼夜温差较小)。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如下图2)。
1.[综合思维]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答案 D
2.[综合思维]实验一中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大 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
3.[综合思维]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上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散射。第2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将导致③增强。
(2024·山东日照月考)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诗句中霜形成的夜晚(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4.下列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项正确;①箭头较粗,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箭头较细,说明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①②③与霜的形成无直接关系,A、B、C项错误。故选D。第4题,⑤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层,代表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A项正确;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B、D项错误;大气中的尘埃主要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不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项错误。故选A。
课时对点练 [分值:61分]
(选择题1~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2023·浙江东阳检测)2022年1月14~15日,汤加首都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火山灰与蒸汽在太平洋海面形成“蘑菇云”(如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加大气反射
C.减弱大气辐射 D.增大昼夜温差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由图2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故选C。第2题,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增加大气反射,B正确;“蘑菇云”不会减弱大气辐射,C错误;“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蘑菇云”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D错误;“蘑菇云”不会增强太阳辐射,但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故选B。
(2024·浙江嘉兴期末)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图1为“纳木错景观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的蓝,下列现象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
A.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B.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C.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
D.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是( )
A.①作用强、②作用弱 B.②作用强、④作用弱
C.③作用弱、④作用强 D.①作用弱、③作用弱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蓝主要原因是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中的蓝光和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而朝霞和晚霞是因为其他光容易散射,红光、橙光不易被散射,A正确;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主要在于雪对光的反射,排除B;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排除C;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在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D。故选A。第4题,由图2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溢出到宇宙空间中。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在于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保温作用弱,同时地面辐射中大部分溢出到宇宙空间中(④),使其温度较低,故选C。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3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5~6题。
5.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差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6.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失热量较多,气温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火熏烟,以防霜冻,故D正确;点火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且凌晨时段气温较低,温差不大,故B错;果园内外气压及风力大小与点火熏烟无关,故C错。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火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冻害,故B正确,D错误;大气反射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故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故C错误。
(2024·宁夏银川联考)下面图1为某地居民的特色服饰,该服饰腰襟肥大、袖子宽长,便于穿脱。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在(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8.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为( )
A.白天①弱,夜晚④强,昼夜温差小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D.白天①强,夜晚④弱,昼夜温差大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由图1可知居民的衣服为藏袍,当地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应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需要衣料较厚,且当地昼夜温差很大,袍袖宽敞便于穿脱D正确。第8题,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是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较高,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白天②强;夜晚气温较低,大气保温作用较弱,故夜晚③弱,B正确。
(2024·甘肃天水期末)环境新闻速览: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10年来最低水平,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蓝天含金量显著提升,雾霾天气减少。右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9~11题。
9.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10.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地面辐射 B.②表示太阳辐射
C.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11.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③增强 B.③不变
C.③减弱 D.④增强
答案 9.C 10.C 11.A
解析 第9题,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传递给地面,不影响太阳辐射,A错误;地面反射是地面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到近地面大气中,不影响太阳辐射,B错误;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箭头①④都表示太阳辐射,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C正确;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热量散失减缓,不影响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第10题,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为地面辐射,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④是经大气削弱以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第11题,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故选A。
(选择题12~15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下表示意南京市9月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12~13题。
9月05日(今天) 9月06日(星期日) 9月07日(星期一) 9月08日(星期二)
22 ℃~28 ℃ 22 ℃~32 ℃ 19 ℃~33 ℃ 20 ℃~34 ℃
白天 多云 夜间 中雨 东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西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东北风
12.与9月5日相比,南京市9月8日( )
A.夜间温度较高 B.昼夜温差较小
C.白天温度较低 D.昼夜温差较大
13.在材料所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可知,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与9月5日相比,南京9月8日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较弱,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D正确,A、B、C错误。第13题,晴天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所以9月5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A正确。9月6日、7日、8日均为晴天,B、C、D错误。
(2023·安徽芜湖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的作用。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减少③散失 D.增强④过程
15.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地膜覆盖有效阻隔了地膜内外热量的交换,减缓了土地热量的散失,而土地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C正确。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②为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农田覆盖地膜并不能增强①②④过程,A、B、D错。第15题,浅色地膜反光效果好,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②),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苹果的品质,B正确;浅色地膜不能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不能吸收大气逆辐射,A、D错误;保持水分不是浅色地膜的主要作用,C错误。
16.(2023·山东威海月考)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很少能透过。(4分)
(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4分)
地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荒漠干旱环境,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很大,需要及时更换衣物。
(3)分析中卫沙坡头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4分)
答案 (1)短波/太阳 长波/地面
(2)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3)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植被稀疏,多沙地,沙地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分值:61分)
(选择题1~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2023·浙江东阳检测)2022年1月14~15日,汤加首都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火山灰与蒸汽在太平洋海面形成“蘑菇云”(如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加大气反射
C.减弱大气辐射 D.增大昼夜温差
(2024·浙江嘉兴期末)初夏时节,随着雪域高原气温回升,被誉为“天湖”的西藏纳木错进入开湖期,蓝天、白云、湖水、雪山相互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图1为“纳木错景观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的蓝,下列现象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
A.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B.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C.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
D.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是( )
A.①作用强、②作用弱 B.②作用强、④作用弱
C.③作用弱、④作用强 D.①作用弱、③作用弱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3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5~6题。
5.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差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6.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2024·宁夏银川联考)下面图1为某地居民的特色服饰,该服饰腰襟肥大、袖子宽长,便于穿脱。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在(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8.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为( )
A.白天①弱,夜晚④强,昼夜温差小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D.白天①强,夜晚④弱,昼夜温差大
(2024·甘肃天水期末)环境新闻速览: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10年来最低水平,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蓝天含金量显著提升,雾霾天气减少。右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9~11题。
9.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10.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地面辐射 B.②表示太阳辐射
C.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11.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③增强 B.③不变
C.③减弱 D.④增强
(选择题12~15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下表示意南京市9月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12~13题。
9月05日(今天) 9月06日(星期日) 9月07日(星期一) 9月08日(星期二)
22 ℃~28 ℃ 22 ℃~32 ℃ 19 ℃~33 ℃ 20 ℃~34 ℃
白天 多云 夜间 中雨 东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西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北风 白天 晴 夜间 晴 东北风
12.与9月5日相比,南京市9月8日( )
A.夜间温度较高 B.昼夜温差较小
C.白天温度较低 D.昼夜温差较大
13.在材料所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2023·安徽芜湖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的作用。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减少③散失 D.增强④过程
15.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16.(2023·山东威海月考)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很少能透过。(4分)
(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4分)
地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荒漠干旱环境,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很大,需要及时更换衣物。
(3)分析中卫沙坡头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4分)
答案精析
1.C 2.B [第1题,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由图2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故选C。第2题,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增加大气反射,B正确;“蘑菇云”不会减弱大气辐射,C错误;“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蘑菇云”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D错误;“蘑菇云”不会增强太阳辐射,但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故选B。]
3.A 4.C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纳木错湖区天空特别蓝主要原因是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中的蓝光和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而朝霞和晚霞是因为其他光容易散射,红光、橙光不易被散射,A正确;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主要在于雪对光的反射,排除B;深秋晴天夜晚多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排除C;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在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D。故选A。第4题,由图2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溢出到宇宙空间中。游客在纳木错游玩时晚上需做好保暖,主要原因在于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保温作用弱,同时地面辐射中大部分溢出到宇宙空间中(④),使其温度较低,故选C。]
5.D 6.B [第5题,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失热量较多,气温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火熏烟,以防霜冻,故D正确;点火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且凌晨时段气温较低,温差不大,故B错;果园内外气压及风力大小与点火熏烟无关,故C错。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火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冻害,故B正确,D错误;大气反射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故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故C错误。]
7.D 8.B [第7题,由图1可知居民的衣服为藏袍,当地居民常年生活的区域应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需要衣料较厚,且当地昼夜温差很大,袍袖宽敞便于穿脱D正确。第8题,当地服饰设计成便于穿脱的原因是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较高,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白天②强;夜晚气温较低,大气保温作用较弱,故夜晚③弱,B正确。]
9.C 10.C 11.A [第9题,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传递给地面,不影响太阳辐射,A错误;地面反射是地面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到近地面大气中,不影响太阳辐射,B错误;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箭头①④都表示太阳辐射,箭头④比①细,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C正确;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热量散失减缓,不影响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第10题,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为地面辐射,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④是经大气削弱以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第11题,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故选A。]
12.D 13.A [第12题,由材料可知,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与9月5日相比,南京9月8日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较弱,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D正确,A、B、C错误。第13题,晴天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所以9月5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A正确。9月6日、7日、8日均为晴天,B、C、D错误。]
14.C 15.B [第14题,地膜覆盖有效阻隔了地膜内外热量的交换,减缓了土地热量的散失,而土地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C正确。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②为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农田覆盖地膜并不能增强①②④过程,A、B、D错。第15题,浅色地膜反光效果好,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②),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苹果的品质,B正确;浅色地膜不能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不能吸收大气逆辐射,A、D错误;保持水分不是浅色地膜的主要作用,C错误。]
16.(1)短波/太阳 长波/地面
(2)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3)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植被稀疏,多沙地,沙地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结果
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________________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思考 分析“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拓展延伸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下图:
(3)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易散射蓝光、紫光。
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024年1月28日,某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傍晚“最美天空”(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最美天空”的形成与图2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2024·山东泰安质检)下表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 晴
11月3日 17 ℃ 霾—多云
11月4日 16 ℃ 霾—雨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② D.④—②—③
4.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③减弱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原理
地面辐射____(字母)绝大部分____(字母)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2.大气保温原理
大气辐射____(字母)一小部分____(字母)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____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____________。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______,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______作用。
核心归纳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现象 原因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冬季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 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保温原理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塑料)又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青藏高原地区。
(2)天气状况: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例如:重庆多雨,昼夜温差小;新疆少雨,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例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滨海城市青岛的昼夜温差较小)。
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如下图2)。
1.[综合思维]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综合思维]实验一中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3.[综合思维]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并说明其原因。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024·山东日照月考)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诗句中霜形成的夜晚(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4.下列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梳理教材新知
1.太阳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2.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思考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为地面长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则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落实思维方法
1.A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最美天空”是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且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因此“最美天空”出现在对流层。故选A。第2题,读图2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最美天空”是因为天空中出现了红彤彤的晚霞,日落前后,太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故“最美天空”的形成与③大气散射密切相关。故选C。]
3.B 4.C [第3题,太阳辐射①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②到达地面并使地面升温,产生地面辐射④;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③。所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①—②—④。故选B。第4题,据表可知,11月4日天气为霾—雨,说明该日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故选C。]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梳理教材新知
1.B b2
2.C c1 c2 大气逆辐射 地面 保温
探究核心知识
1.D
2.大 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
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落实思维方法
1.B 2.C [第1题,由上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散射。第2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将导致③增强。]
3.D 4.A [第3题,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项正确;①箭头较粗,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箭头较细,说明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①②③与霜的形成无直接关系,A、B、C项错误。故选D。第4题,⑤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层,代表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A项正确;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B、D项错误;大气中的尘埃主要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不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项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