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土壤
第二节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课时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知识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观察土壤
>
<
知识点一
1.土壤的概念
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能够生长_____的疏松表层。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_____、红壤等。
肥力
植物
黑土
(2)土壤质地
类型 粒径大小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质地 易耕作程度
砂土 大 ____ ____ 松散 易
壤土 中 良好 强 适中 最易
黏土 小 ____ ____ _____ 不易
强
弱
差
好
黏重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_________的土层所构成。
水平展布
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有机
深
浅
紧实
风化碎屑
母岩
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疏松
高
暗
犁底
保肥保水
自然土
拓展延伸
(1)土壤的物质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磷、钾、钙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拓展延伸
(2)土壤颜色
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壤颜色较黑。
②红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地区,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⑤黄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
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
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野外对土壤观察的内容有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质地 ④土壤剖面构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水分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③④正确,C正确。
(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①层
A.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C.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
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C正确。
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错误。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A错误。故选C。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
知识点二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①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决定了土壤________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_
生物 ①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_______。
③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_________富集。
④生物综合作用,加快了岩石风化,改善_________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矿物质
质地
腐殖质
土壤表层
成土母质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气候 ①气候(温度、降水量)影响岩石风化的_____和速度。
②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__________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机质分解快。
③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④气候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强度
淋溶作用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②海拔和坡向影响土壤水热条件,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____,土层分化越_____
明显
厚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人类活动 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_____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耕作
2.耕作土壤的形成过程
连线
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其作用连线。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区域认知]分析黑土发育形成的气候环境。
答案 黑土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2.[综合思维]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3.[地理实践力]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
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2023·山东德州期末)一般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
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A错误;
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B错误;
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错误;
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D正确。故选D。
(2023·山东德州期末)一般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2.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气候条件是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
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跃,对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A正确。故选A。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4.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
课时对点练
(2023·山东东营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丙土层为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丙土层为母质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东东营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
由上题可知,丙土层为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
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
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如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冷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观察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积累层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积累层因水流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如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4.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
(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土壤方位与其形成环境和特点对应错误的是
A.红色——高温多雨,氧化铁含量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
C.白色——气候干旱,盐碱含量较高
D.青色——降水较少,水分含量较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红色土壤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A正确。
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B正确。
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C正确。
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水分含量较多,D错误,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据此完成5~6题。
6.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
少,其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
读图可知,从青到黄再到白,逐渐从沿海向内陆,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枯枝落叶等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9题。
7.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铁元素主要来自
土壤成分中的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土壤中的铁元素属于矿物成分,所以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9题。
8.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
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
东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
成土母质矿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9题。
9.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寒冷地区生物量较小
C.高温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
D.寒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
高温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寒冷地区的生物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A错误、B正确;
岩石是矿物来源,不是有机质来源,C错误;
寒冷地区与水土流失不产生直接关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A.水稻土、黑土、红壤
B.红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红壤
D.红壤、黑土、水稻土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所占比重低,土壤贫瘠,为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为水稻土,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1.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样
√
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黏、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图可知,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海拔变化和纬度变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3.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湿度和温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
由上题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随季节变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温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气温低,
降水少,土壤湿度和温度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1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1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地土壤干层厚
度发生的变化,并阐述理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
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
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第二节 土壤
课时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
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类型 粒径大小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质地 易耕作程度
砂土 大 强 弱 松散 易
壤土 中 良好 强 适中 最易
黏土 小 差 好 黏重 不易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拓展延伸
(1)土壤的物质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磷、钾、钙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2)土壤颜色
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壤颜色较黑。
②红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地区,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⑤黄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24·山西太原期末)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野外对土壤观察的内容有(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质地 ④土壤剖面构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图中①层( )
A.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C.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水分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③④正确,C正确。第4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C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A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①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①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腐殖质。 ③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④生物综合作用,加快了岩石风化,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①气候(温度、降水量)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 ②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机质分解快。 ③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④气候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②海拔和坡向影响土壤水热条件,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2.耕作土壤的形成过程
连线 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其作用连线。
答案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区域认知]分析黑土发育形成的气候环境。
答案 黑土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2.[综合思维]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3.[地理实践力]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2023·山东德州期末)一般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
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
2.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气候条件是( )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A错误;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B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错误;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D正确。故选D。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跃,对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A正确。故选A。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
课时对点练 [分值:61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3·山东东营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丙土层为母质层,D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丙土层为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冷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第4题,观察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积累层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积累层因水流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
(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土壤方位与其形成环境和特点对应错误的是( )
A.红色——高温多雨,氧化铁含量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
C.白色——气候干旱,盐碱含量较高
D.青色——降水较少,水分含量较少
6.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红色土壤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A正确。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B正确。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C正确。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水分含量较多,D错误,符合题意。第6题,读图可知,从青到黄再到白,逐渐从沿海向内陆,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枯枝落叶等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B正确。
(2024·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9题。
7.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铁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8.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9.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寒冷地区生物量较小
C.高温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
D.寒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7.A 8.A 9.B
解析 第7题,土壤中的铁元素属于矿物成分,所以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A正确。第8题,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矿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第9题,高温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寒冷地区的生物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A错误、B正确;岩石是矿物来源,不是有机质来源,C错误;寒冷地区与水土流失不产生直接关系,D错误。
(选择题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
A.水稻土、黑土、红壤 B.红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红壤 D.红壤、黑土、水稻土
11.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样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所占比重低,土壤贫瘠,为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为水稻土,C正确。第11题,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黏、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确。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3.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湿度和温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海拔变化和纬度变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第13题,由上题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随季节变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温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气温低,降水少,土壤湿度和温度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
1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地土壤干层厚度发生的变化,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 (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第五章 第二节 课时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分值:61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3·山东东营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土壤方位与其形成环境和特点对应错误的是( )
A.红色——高温多雨,氧化铁含量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
C.白色——气候干旱,盐碱含量较高
D.青色——降水较少,水分含量较少
6.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农业类型的差异
(2024·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9题。
7.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铁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8.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9.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寒冷地区生物量较小
C.高温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
D.寒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选择题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
A.水稻土、黑土、红壤 B.红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红壤 D.红壤、黑土、水稻土
11.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样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3.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湿度和温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14.(2024·安徽合肥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地土壤干层厚度发生的变化,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 (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
答案精析
1.D 2.C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丙土层为母质层,D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丙土层为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
3.B 4.A [第3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冷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第4题,观察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积累层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积累层因水流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
5.D 6.B [第5题,红色土壤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A正确。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B正确。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C正确。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水分含量较多,D错误,符合题意。第6题,读图可知,从青到黄再到白,逐渐从沿海向内陆,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枯枝落叶等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B正确。]
7.A 8.A 9.B [第7题,土壤中的铁元素属于矿物成分,所以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A正确。第8题,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矿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第9题,高温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寒冷地区的生物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A错误、B正确;岩石是矿物来源,不是有机质来源,C错误;寒冷地区与水土流失不产生直接关系,D错误。]
10.C 11.A [第10题,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所占比重低,土壤贫瘠,为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为水稻土,C正确。第11题,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黏、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确。]
12.C 13.B [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海拔变化和纬度变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第13题,由上题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随季节变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温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气温低,降水少,土壤湿度和温度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
14.(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第二节 土壤
课时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
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______的疏松表层。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____________、红壤等。
(2)土壤质地
类型 粒径大小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质地 易耕作程度
砂土 大 松散 易
壤土 中 良好 强 适中 最易
黏土 小 不易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____________的土层所构成。
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拓展延伸
(1)土壤的物质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磷、钾、钙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2)土壤颜色
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壤颜色较黑。
②红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地区,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⑤黄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野外对土壤观察的内容有(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质地 ④土壤剖面构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图中①层( )
A.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C.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知识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①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决定了土壤________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_
生物 ①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______。 ③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__________富集。 ④生物综合作用,加快了岩石风化,改善__________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①气候(温度、降水量)影响岩石风化的______和速度。 ②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__________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机质分解快。 ③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④气候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②海拔和坡向影响土壤水热条件,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____,土层分化越______
人类活动 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______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2.耕作土壤的形成过程
连线 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其作用连线。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区域认知]分析黑土发育形成的气候环境。
2.[综合思维]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
3.[地理实践力]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3·山东德州期末)一般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如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
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
2.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气候条件是( )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梳理教材新知
1.肥力 植物
2.(1)黑土 (2)强 弱 差 好 黏重 (3)水平展布 ①有机 深 浅 紧实 风化碎屑 母岩 ②疏松 高 暗 犁底 保肥保水 自然土
落实思维方法
1.D 2.B [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3.C 4.C [第3题,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水分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③④正确,C正确。第4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C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A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梳理教材新知
1.矿物质 质地 腐殖质 土壤表层 成土母质 强度
淋溶作用 厚 明显 耕作
连线
探究核心知识
1.黑土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2.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落实思维方法
1.D 2.A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A错误;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B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错误;各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增长而加强,D正确。故选D。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跃,对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A正确。故选A。]
3.D 4.C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