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家的意味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家的意味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中国古代典型“家风”素材,结合中学生自身 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家的含义、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及其重要性等知 识,使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 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说“家”,通过课本P27对“探究与分享”材 料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明确家庭的含义及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材 料“梁启超家风”的分析解读,明确家风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从而把握重点,突 破难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故事材料,学生阅读故事并谈感受。
【故事-我的家在哪里】有一个富翁醉倒在自己的别墅外面,保安扶起他说:“先 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 我的家在哪里 我回得了家吗 ” 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指了指自己的 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 本正经地回答说:“那不是我的家, 那只是我的房屋。”
【教师活动】读完上述故事,对于“家”这一主题,你有何感想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材料及平时的生活实际畅谈对“家”的感受。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续接受着家 庭的熏陶和长辈的教导。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 撞 · … ·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家”,探讨 “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带着读故事的浓厚兴趣进入探讨合作中去, 学习热情更容易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调动,对于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起到事 半功倍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课前预习
一 、家是温馨的港湾
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3.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4.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5.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6. 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二、传承家风
1.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 成员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优良家风引导我们向上向 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 文明则社会文明。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做简单了解,为开 展课堂教学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活动二:情景剧-七嘴八舌共话“家”
教师出示情景剧材料,学生分角色开展情景对话。 同学甲:我的家在某省某县某镇某村。
同学乙:这是我和家人的住所,是我的家。
同学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还有 ·… ·我们是一家人。 同学丁:哪里有家人的关爱,哪里就是家。
【教师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据实回答,说出自己对家的看法,答案不唯一。如: 一所房子、某地域、亲人、亲情等。
【教师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 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 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 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从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准确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的 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口实践能力;同时,对于活跃课堂 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活动三:案例解析
【教师活动】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下列关系是否属于合法的家庭关系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A.26 岁的王某(男)与25岁的张某(女)在区民政局领取结婚证,成为一家 人。
B.宝宝甜甜降生,杨某(男)、刘某(女)家中喜添新成员。
C.按照法定程序,刘某(女)从收养机构收养了小孩彤彤。
D.离婚后的谢某(男)、王某(女)依法再婚重新组建家庭,谢某、王某及原有 子女共同构成新家庭。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上述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究、讨论。
【教师总结】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 的家庭-男女结婚成家;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依 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父或母 再婚组建新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材料中的A、B、C、D分别体现 了以上情形中的一类。
(设计意图:设计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评判,提高了 学生评判是非的能力,从理论的角度也有利于掌握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活动四:讲故事明作用
【教师活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 字”“画荻教子”等,你知道这些故事的梗概吗 请说一说,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班内交流“孟母三迁”等故事。
【教师小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等故事告诉我们,家长担负着教 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教师追问】在家庭陪伴我们最多的是父母,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是父母,影响我 们最大的也是父母。你的父母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你的父母与你之间发生过哪些 感人至深的故事 你认为家庭对你的成长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小组进行交流,与 同学们分享。(教师提示:可以以课堂情景剧的形式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畅谈自己与父母的精彩瞬间。例如: 父母关心我们的学习,关注我们的品行,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我们;父母给 我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对我们的未来寄予厚望;父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 关爱等。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 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讲解脍炙人口的“孟母三迁”等故事,加深了学生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畅谈自己与父母的精彩瞬间,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影响。通过 分析上述三则故事、畅谈自己与父母的精彩瞬间,学生更能准确明白家庭对子女 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该教学重难点。)
活动五:赏梁启超的“家风”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学生思考感悟“家风”的重要性。
1927年1月27日【给孩子们书】我在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 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教师活动】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 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同学们通过上述材料的学习,谈一下家风 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感悟材料,畅谈家风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 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优良家风引导我 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设计意图:学习感悟梁启超“家书”,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通过介绍梁启超人物,引导学生向榜样致敬和学习,做优良家风的传 承者。)
活动六:天下之本在家
【教师活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同学们,请阅读课本 P29“阅读与感悟”,思考:从材料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活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 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中学生要增强对家庭的情感,爱家爱国,自觉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设计意图:从孟子“天下国家”到“阅读与感悟”中“天下之本在家”,从不 同方面反映了家与国的关系,家和则国安,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爱家爱国,增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 的港湾。我们既要爱自己的小家,也要爱自己的国家,立志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 献。愿在大家的努力下,家能真正地成为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板书设计
家的意味
一、课前预习
二、情景剧:七嘴八否共话“家”
三、案例解析
四 、讲故事明作用
五 、赏梁启超的“家风”
六、天下之本在家
生活在线
【问卷调查】你对长辈知多少
项 目 记忆中 询问后 是否一致
父 母 祖父母 / 外祖父 母 父母 祖父母 外祖父 母 父 母 祖父母 / 外祖父 母
年龄
生日
身高
爱好
最大的 愿望
近期的 烦恼
最爱吃 的东西
最爱看 的节目
身体状 况如何
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记忆中”和“询问后”情况;班内展示调查结果,教师进 行统计。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反思自己对长辈的付出是否太少,从而增强责 任意识,生活中主动孝敬父母、积极承担家庭责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故事导入,设置情景剧、案例解析等众多活动,各环节环环相扣,设计 中紧紧围绕“家”这一主线展开。各环节活动中,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受到启发, 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活动式的 环节设计体现了生活化、实践化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当然,一 节课的教学是否精彩并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有效地优化利用 教学资源。任何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去甄别选择,使之最
大化、最优化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也正是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尚需改进的一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