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家的意味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家的意味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中国古代典型“家风”素材,结合中学生自身 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家的含义、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及其重要性等知 识,使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 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说“家”,通过课本P27对“探究与分享”材 料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明确家庭的含义及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材 料“梁启超家风”的分析解读,明确家风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从而把握重点,突 破难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回家过年》,教师出示部分歌词,导入本节课。 《回家过年》歌词摘录
过年回家/我们回家/今晚就要到家/无论路途千里万里归心似箭啊/家在声 声召唤 · …
【教师活动】听歌曲《回家过年》后,对于“家”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学生描述对家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续接受着家 庭的熏陶和长辈的教导。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 撞 · …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家”,感受 亲情之爱,探讨“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情境导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 历,初步感悟家的温馨、家的温暖。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利于调动学生 的情感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画“家”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请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家的样 子,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并对自己所画的“家” 做自我解读,班内交流。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所画自己的“家”中,我们发现,“家”中有房子,房子 里有父母与子女等亲人。
【教师过渡】那么,有房子、有亲人,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家”,你的“家” 到底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对“家”的感受,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家”,并对自 己的画作进行自我解读,初步感知家是什么样子的,家里都有些什么,初步思考 家为何让我们如此依恋和牵挂。)
环节二:说“家”
【教师活动】对于我们的“家”,除了“房子”“亲人”,你还想说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共话“家”。
【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同学们所说的“家”,并进一步指出,家是生命的居所, 是心灵的港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 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设计意图:学生说“家”环节,作为学生画“家”的延续,将不能用画“家” 体现的亲情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家”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明确“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特点。)
环节三:法律关系上的“家”
【教师过渡】从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家有着不同的认识。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 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 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27 “相关链接”,认识家庭关系的确立, 从而进一步认识家庭的含义。
学生阅读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出 示材料。
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男女 结婚成家;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依照法定条件 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父或母再婚组建新 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加深对“家”的理解和认 识。为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家”的问题做铺垫。)
环节四:探究古典“家”
教师多媒体展示“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画获教子”。
【岳母刺字】北宋末期,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 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 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 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生报效祖国。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人称为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 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 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屠杀宰割的东西。母亲又说: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孟母将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学会了读书和 一些礼仪知识。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孟子长 大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 计。因为家贫买不起文具,他的母亲就在家里挖了一个大坑铺满沙子,把沙铺平, 用一根荻草(芦苇)代替笔在沙上写字,然后教欧阳修识字,手把手地教他如何
写字。母亲还教他做人的道理,欧阳修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 的。
【教师设问】从上述三则成语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畅所欲言讨论发现的问题及对自己的 启示。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家是我们的第 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 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设计意图:三组成语故事共同体现子女的成才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言传身教,健康成长。)
环节五:回忆“家”
【教师建议】“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千。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你和父母精彩绝伦的瞬间,这一瞬间让你受益匪浅,这一 瞬间或许会对你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你永恒的记忆。请拿起你手中的笔, 将这一瞬间描绘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自己记忆犹新的与父母交往的精彩瞬间,并畅谈自己的感 受,班内交流。教师将班内学生所写典型精彩瞬间制成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感动瞬间,帮助学生进一 步理解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作为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其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深远,为我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起关键作用。) 环节六:悟“家风”
【教师活动】家是温馨的港湾,家中有你我他。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 共同体。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同学们 看下列典故材料,感悟家风的力量。
教师多媒体出示,学生思考感悟。
【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 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的《训俭示
康》传诵至今。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 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畅谈家风的力量。教师选取学生代表班内展示汇报 成果。
【教师小结】“家风”又称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 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凝结,是传统士大夫精神追求的结晶。优良家风的传承,是华夏文明源远 流长的彰显,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弘扬的另一种轨迹。
【教师追问】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优良家风 你知道你们家庭(或家 族)的家风吗 大声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畅谈家风。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部分古代典型“家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
国 ·诸葛亮《诫子书》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止,为 立涯限尔。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 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明 ·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教师小结】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 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优良家风引导我 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同学们,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需要我们传承 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更应契合新时代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悟“家风”环节,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古典典型家风的基础上, 进而思考自己家庭的家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现 实生活中传承优良家风,做文明中学生。)
环节七:传承“家风”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思考感悟。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 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 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 用都不可替代。”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畅谈感悟。
【教师总结】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 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 好,民族才能好。希望同学们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家着手,用优良家风 助推中华腾飞。
(设计意图:传承“家风”环节通过学生学习古今家风事例,明确“家”好,“国” 好,“家国”好,增强学生对家庭的情感,爱家爱国,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增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她给予了我们温暖,抚育我们成长。家 是我们幸福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用心体味家、用行动爱护家,传 承好优良家风,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 家的意味
一 、画“家”
二、说“家”
三、法律关系上的“家” 四 、探究古典“家”
五,回忆“家”
六、悟“家风”
七、传承“家风”
生活在线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你和父母精彩绝伦的瞬间,这一瞬间让你受益匪浅,这 一瞬间或许会对你的一生产生探远的影响,成为你永恒的记忆。请你拿起手中的 笔,将这一瞬间描绘出来(可以是情境描绘,诗歌或绘画),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感动瞬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作为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其 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深远,为生活中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共建幸福美满家庭作 铺垫。)
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设计上看,画“家”、说“家”、法律关系上的“家”、探究古典“家” 回忆“家”、悟“家风”、传承“家风”等环节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家及国,
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材料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又能较好运用中国古典故事人物,穿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选材与时俱进,典型 性强,教育性深刻;多角色运用材料,多角度运用教学设备,寓情于理,寓教于 乐,加深学生对家的认识,培养其对家对国的高尚情感;多层次设问,让学生有 话说,开放性强,培养了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且学生的 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把孝亲敬长当作自己的责 任,把口号变成行动,把思想付诸实践,难度确实有点大,教学效果完成不确切。
备课资料
家风名言警句
1.“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季氏》
2.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 为立涯限。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4.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北宋 ·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6.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北宋 ·范仲淹《范文 正公家训百字铭》
7.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北宋 ·包
拯家训
8.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 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
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南宋 · 陆游《陆游家训》
9.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 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 是大器。
-明 ·《王阳明家训》
10. 一 粥 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11. 四 戒 :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侈华丽;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奋 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普爱众生;四宜:小心饮食。 -清 ·纪晓 岚家训
12.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晚清 ·《曾国藩诫子书》
13.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 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 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 为刻刻留心。 -晚清 ·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14.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 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 如襟裾。
-清 ·周希陶《增广贤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