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爬山虎的脚》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如 “均、柄、蜗、曲” 等,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 “均匀、重叠、牢固、休想” 等。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写观察记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学写观察记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察方法的精髓,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绘画演示法、写作实践法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爬山虎的图片、视频资料;准备生字词卡片、问题卡片;准备有爬山虎的实物或标本;绘制爬山虎的简笔画;准备观察记录模板。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渠道了解爬山虎的相关知识;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画纸等;准备笔记本、钢笔等写作工具。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它们有着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美丽的外表。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它叫做爬山虎。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长什么样子呢? 教师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爬山虎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教师引导: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能够在墙壁、岩石等垂直的表面上生长。它的叶子非常美丽,而且它还有着神奇的脚,能够紧紧地抓住墙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 “均、柄、蜗、曲”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理解 “均匀、重叠、牢固、休想” 等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均匀” 和 “牢固” 这两个词语,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爬山虎的?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引导总结。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和脚三个方面;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爬山虎的,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环境,再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最后介绍爬山虎的脚。 (三)精读课文,感受叶子之美 学习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问题: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明确:爬山虎生长在墙上;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是绿得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会漾起波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如观察细致、按顺序描写、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等。 学生再读第 1、2 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教师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巩固对爬山虎叶子特点的理解。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四)深入探究,了解脚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第 3 自然段。 教师引导: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的脚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句子旁边做简单批注。 学生自读思考、批注。 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像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加深理解。边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尝试画出它的脚。 转换角色,内化理解。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要从 “位置、形状、颜色” 等几个方面介绍。 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对 “自己” 的观察多么细致。 学习课文的第 4 自然段。 学生自读第 4 自然段,边读边想:第 4 自然段介绍了什么?简单交流,不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第 4 自然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触、变、巴、拉、贴)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 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的,注意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合作朗读,再次感受爬山虎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的样子。教师引读:爬山虎刚长出嫩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共同小结,体会作者怎么把 “怎么爬” 介绍具体的。 学习课文的第 5 自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 5 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关于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自读思考,然后交流,教师小结。明确第 5 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触着墙的脚会变成灰色,非常牢固;没触着墙的脚会枯萎。 (五)回归整体,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题目是 “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叶子?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先写叶子可以衬托出爬山虎的整体美,为后面介绍爬山虎的脚做铺垫;同时也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六)“回味” 观察,拓展观察 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作者观察细致、连续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等。 作者的观察给自己哪些启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作者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如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等。 阅读 “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阅读 “资料袋”,了解观察记录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自然现象等。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结果等。对比《爬山虎的脚》,找出自己观察记录的不足之处,如观察不够细致、描述不够准确生动、没有连续观察等,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七)学写观察记录 教师讲解观察记录的格式和要求。 观察记录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方法、观察结果、总结与反思等部分。 观察记录的要求是观察要细致、连续、有重点,描述要准确、生动、有条理,总结与反思要深刻、有价值。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按照观察记录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自然现象等进行观察。可以在课后进行实地观察,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如看、听、闻、摸、尝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和变化。同时,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进行记录。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评选出优秀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和学生一起评选出优秀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板 书 设 计 爬山虎的脚 一、生长环境 二、叶子之美 特点:绿、均匀、动态美 观察方法:细致、动静结合 三、脚的特点 位置、形状、颜色 爬墙过程:触、变、巴、拉、贴 与墙的关系 四、写作启示 观察细致、连续、有重点 描述准确、生动、有条理 总结深刻、有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朗读感悟、绘画演示、写作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爬山虎的特点和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拓展观察、学写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科学素养。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理解爬山虎脚爬墙的过程时存在困难;在学写观察记录时,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具体,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不够规范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加强对难点内容的引导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写作范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