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表格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爬山虎的脚 表格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如 “均、柄、蜗、曲” 等,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 “均匀、重叠、牢固、休想” 等。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写观察记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学写观察记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察方法的精髓,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绘画演示法、写作实践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爬山虎的图片、视频资料;准备生字词卡片、问题卡片;准备有爬山虎的实物或标本;绘制爬山虎的简笔画;准备观察记录模板。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渠道了解爬山虎的相关知识;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画纸等;准备笔记本、钢笔等写作工具。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它们有着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美丽的外表。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它叫做爬山虎。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长什么样子呢? 教师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爬山虎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教师引导: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能够在墙壁、岩石等垂直的表面上生长。它的叶子非常美丽,而且它还有着神奇的脚,能够紧紧地抓住墙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 “均、柄、蜗、曲”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理解 “均匀、重叠、牢固、休想” 等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均匀” 和 “牢固” 这两个词语,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爬山虎的?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引导总结。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和脚三个方面;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爬山虎的,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环境,再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最后介绍爬山虎的脚。 (三)精读课文,感受叶子之美 学习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问题: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明确:爬山虎生长在墙上;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是绿得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会漾起波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如观察细致、按顺序描写、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等。 学生再读第 1、2 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教师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巩固对爬山虎叶子特点的理解。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四)深入探究,了解脚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第 3 自然段。 教师引导: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的脚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句子旁边做简单批注。 学生自读思考、批注。 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像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加深理解。边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尝试画出它的脚。 转换角色,内化理解。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要从 “位置、形状、颜色” 等几个方面介绍。 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对 “自己” 的观察多么细致。 学习课文的第 4 自然段。 学生自读第 4 自然段,边读边想:第 4 自然段介绍了什么?简单交流,不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第 4 自然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触、变、巴、拉、贴)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 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的,注意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合作朗读,再次感受爬山虎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的样子。教师引读:爬山虎刚长出嫩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共同小结,体会作者怎么把 “怎么爬” 介绍具体的。 学习课文的第 5 自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 5 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关于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自读思考,然后交流,教师小结。明确第 5 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触着墙的脚会变成灰色,非常牢固;没触着墙的脚会枯萎。 (五)回归整体,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题目是 “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叶子?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先写叶子可以衬托出爬山虎的整体美,为后面介绍爬山虎的脚做铺垫;同时也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六)“回味” 观察,拓展观察 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作者观察细致、连续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等。 作者的观察给自己哪些启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作者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如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等。 阅读 “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阅读 “资料袋”,了解观察记录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自然现象等。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结果等。对比《爬山虎的脚》,找出自己观察记录的不足之处,如观察不够细致、描述不够准确生动、没有连续观察等,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七)学写观察记录 教师讲解观察记录的格式和要求。 观察记录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方法、观察结果、总结与反思等部分。 观察记录的要求是观察要细致、连续、有重点,描述要准确、生动、有条理,总结与反思要深刻、有价值。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按照观察记录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自然现象等进行观察。可以在课后进行实地观察,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如看、听、闻、摸、尝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和变化。同时,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进行记录。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评选出优秀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和学生一起评选出优秀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板 书 设 计 爬山虎的脚 一、生长环境 二、叶子之美 特点:绿、均匀、动态美 观察方法:细致、动静结合 三、脚的特点 位置、形状、颜色 爬墙过程:触、变、巴、拉、贴 与墙的关系 四、写作启示 观察细致、连续、有重点 描述准确、生动、有条理 总结深刻、有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朗读感悟、绘画演示、写作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爬山虎的特点和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拓展观察、学写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科学素养。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理解爬山虎脚爬墙的过程时存在困难;在学写观察记录时,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具体,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不够规范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加强对难点内容的引导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写作范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