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 课件(24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 课件(24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
常见地貌清单——风成地貌
戈壁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新月形沙丘
风蚀柱
黄土高原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风成地貌
风蚀壁龛常发育在花岗岩或砂岩形成的崖壁上,其形成是由于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形成差异性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沿“毛细管”上升到近外表面处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崖壁上发育的风蚀壁龛群。完成下面小题。
3.该风蚀壁龛群发育在砂岩崖壁上,推断的依据是该风蚀壁龛群的( )
A.总体数量 B.总体排布
C.单体深度 D.单体宽度
4.该风蚀壁龛群下部单个壁龛规模较大,原因是下部( )
A.风速较上部大 B.岩石风化严重
C.风携沙粒径大 D.岩石岩性松散
B
C
风蚀壁龛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风成地貌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壁龛
风蚀壁龛的形成原因,在于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3.风 蚀 壁 龛(石窝)
岩体差异:岩石内部矿物差异,热胀冷缩产生裂隙
风沙作用:风沙优先磨蚀疏松表面
风蚀壁龛形成是因干旱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使岩石表面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以后,风沙就沿此凹坑向里钻磨,被带到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在凹坑内发生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结果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2023·1月浙江选考)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1~2题。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风成地貌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风成地貌
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逐渐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中呈背鳍形状的垄脊被称为鲸背状雅丹,如图为鲸背状雅丹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鲸背状雅丹景观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B.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
C.地面支离破碎
D.鲸背的陡坡侧为背风坡
2.鲸背状雅丹的形成过程为( )
A.流水堆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
C.流水堆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下沉—风力侵蚀
A
D
风向
鲸背状雅丹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赤壁丹崖群为特征的特殊地貌类型,在中国分布广泛,以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左图是中国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部分自然要素差异分析示意图,右图是我国东南某丹霞地貌的植被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右图植被分布对应左图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
B
【小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无黄士覆盖,地壳拾升速度较快,应为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乙无黄士覆盖,地壳拾升速度较慢,应为东南地区(东南地区地处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丙有黄土覆盖,地壳抬升速度较快,应为西北地区。而右图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植被分布,故选B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水的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 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的形成过程。
①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保留了平坦的顶部
②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③风化物和崩塌物等在山麓地区堆积,形成较为平缓的山麓。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水的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2. 试分析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的成因。
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
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水的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3. 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从流水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
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
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2022年海南高考)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左图)。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右图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
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
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
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
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壶穴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形成大型壶穴群需要具备的自然条件?
河流流经断崖形成瀑布,水流速度加快,可以形成水势很大的旋涡;
岩性均匀稳定,历经旋研、磨蚀,不易发生局部坍塌;
区域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会加剧壶穴的发展。
壶穴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专家鉴定国内最大“冰臼”(图)
壶穴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流水地貌
冰臼是冰川活动的直接产物,形成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抉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图示意广东省饶平县南国冰臼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洋侵蚀
B
2.推测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干热 B.干冷
C.暖湿 D.湿冷
D
冰臼(glacial pothole)是壶穴的一种,是冰川融水侵蚀底部基岩形成的坑穴。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地下
地表
岩石
地形
气候
土壤
水文
石灰岩(碳酸盐岩)广布
地形起伏大
大气降水丰富,雨水的侵蚀作用强
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喀斯特地貌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喀斯特地貌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莲花盆属于喀斯特 (填“溶蚀”或“沉积”)地貌,与其成因相同的地貌形态还有石钟乳、 、 等。
石笋 钙华
(3)说明罗妹莲花洞中莲花盆体量巨大的可能原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当地发育有较厚的石灰岩岩层;
人类活动少,对该景观的破坏少。
(2)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相对静止的薄层水④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莲花盆
沉积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喀斯特地貌
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山地区,2003年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至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3%,陷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三宝彝族乡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表水缺乏 ②土地资源不足 ③热量不足 ④光照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0年三宝彝族乡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实现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的最佳方式是( )
A.整合村落,搬出深山脱贫 B.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人才
C.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D.加大资金投入,生态治理
A
A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冰川地貌
侧碛堤
冰斗
角峰
刃脊
U形谷
峡湾
冰碛丘陵
冰碛湖
终碛堤
鼓丘
◆注意:
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内碛等附落于底碛之上,形成高低起伏的冰碛丘陵。
分布零乱、大小不等。
大陆冰川区广泛分布,山岳冰川区规模小,相对高度数米到数十米。
冰碛丘陵的形态与展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冰川地貌
冰碛丘陵
◆注意:
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有时含有基岩核心)
大陆冰川中常分布于终碛堤附近
迎冰坡陡,背冰坡缓(冰缘地带搬运能力减弱,受阻时将底碛停积,越过障碍物将泥砾堆积于背冰面。)
含泥量较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搬运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1.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前进方向为
A. 正北 B. 正南
C. 西北 D. 东南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欧平原 B.辽东丘陵
C.东北平原 D.中西伯利亚高原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冰川地貌
A
A
鼓丘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冰川地貌
◆注意:
冰下隧道,水流搬运、堆积,沉积物堵塞河道,冰体融化,堆积物出露地表。
冰水砂砾石、有一定磨圆度、交错层理、斜层理、水平层理。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D
B
C
蛇形丘
◆注意:
生成环境:(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冻结膨胀,使地表隆起成丘状)
冬季土层自上而下冻结,体积增大,产生膨胀力超过上覆地层强度时,地表隆起形成。夏季冰层融化、冰丘消失,即一年生冰丘。
多年生冰丘常深入多年冻土层,规模大,数十米,面积数百平米。昆仑山地区为我国最大多年生冰丘区。气候变暖地下冰部分融化,地表塌陷。
爆炸性冻胀丘
冻胀丘,又称为冰堆丘,是由于冬季寒冷,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下左图)。下右图为自然界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相互关系示意图。
1.与周边地区相比,冻胀丘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2.冻胀丘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类似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常见地貌的特殊类型——冰川地貌
B
B
冻胀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