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章观点,把据其立论和论述方式的其础上,辩证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或漏洞,展开质疑和辩驳。2.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贾谊的文章,尤其是政论文,历史上向来评价很高,《新编中国文学史》称《过秦论》为“政论文之楷模”。从《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到明清乃至当代古文选本,都录入和收选了《过秦论》特别是上篇。历代评论家说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盛文。”今天,就让我们来或及一下它气魄!二、课前学习任务:阅读《过秦论》,给文章设计思维导图,为背诵全文助力。学生课堂投影展示,其他同学评价并补充。三、课堂研习任务一: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孙绍振这样评价《过秦论》:“……文章的论点有失公允,文章的论述逻辑存在明显的漏洞……”请你认真思考,找出论证中的瑕疵或漏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四、课堂研习任务二:孙绍振:“《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公允,文章的论述逻辑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历代评论名家都说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盛”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提示:可从语言、手法、句式、 结构等方面入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大声诵读,然后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五、回到历史现场:补充背景资料,体会作品的历史意义: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六、课堂小结:贾谊借秦之过,劝诫汉文帝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如今,我们重温经典,除了感受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外,还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七、作业: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过秦论》提出质疑并进行辩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