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规划(一)主题名称:建设民主法治中国(二)主题概述:(1)本单元将“建设民主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本单元将“建设民主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和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三)主题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民主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有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和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关于民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道德与法治课八年级下学期关于宪法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学校生活中的自治管理经验。关于法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小学以来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及生活中与尊法守法相关的个人经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知识和经验虽然不全面,但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民主与法治的价值追求初步搭建了学习“脚手架”。(四)开放性学习环境:学生实地走访、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五)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追求。2.初步尝试用协商民主的方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3.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4.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六)单元评价建议:学习态度 1.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创意,引发同学积极思考或行动。2.能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分享小组合作成果。3.在小组合作中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4.自己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具体的思考与分享任务,效果良好。学习程度 知识获取 1.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法治成就,理解新型民主的重要性。2.理解知道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3.知道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学习能力 1.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能够正确认人民不仅是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3.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价值观念 1.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2.尝试用协商民主的方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3.培养法治的意识,体会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制价值观。素养达成 政治认同 感受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追求。健全人格 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责任意识 体会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制价值观。二、具体课时设计:4.1 夯实法治基础1.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3.学情分析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因此本课在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经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别是非、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其缺乏系统认识。本课通过释法治是什么、回顾法治中国的历程、明确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初中生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等间题,帮助学生认识法治中国的进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培育法治素养。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2)教学难点: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5.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2)法治观念:通过分析解决办法,了解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作用,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3)责任意识:通过思考青少年能为法治建设做的贡献,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6.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教师: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谁也想不到街边加油站的油罐车里面可能也装过我们炒菜的食用油。近日媒体曝光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一些油罐车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引发舆论哗然。 让人意外的是,中储粮这样的央企下属天津分公司居然是涉事主角之一。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出,每一起事件都触动公众的神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如何保障?今天,我们通过“油罐车卸完煤油装食用油”事件学习“夯实法治基础”。设计意图:借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新课讲授1.法治VS法制过渡:何为法治?(提示:法治意味着要依法治理)依什么法?如何治呢?(提示:良法!善治!)何为良法呢?—让我们来看看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2.议学情境第二十八条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第一百四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或者发布未取得批准文件、广告内容与批准文件不一致的保健食品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议学任务:你认同食品安全法的上述规定吗?为什么?教师总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3.议学情境:有了良法就等于有法治了吗?不!还要善治!—何为“善治”?播放视频,思考: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违法行为?一个国家制定了良法,是否就是“法治”的国家?教师总结: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议学情境: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煤制油属于化工产品,含有重金属和苯等化工原料,“装化工原料再装食用油不可避免会有残留”,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议一议:食品安全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认为“食品安全”乱象侵害公民的哪些权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法治来保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总结:2.法治的意义?(1)公民角度: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2)社会角度: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国家角度: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5.议学追问:其他国家是否有法律来保障食品安全?教师总结:(世界各国)③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社会)④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从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法治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语:同学们,了解了法治的作用,那我们应当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呢?6.议学情境:从时间维度展示:法治中国的探索历程议学任务:请根据P48“相关链接”,把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进程补充完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法治中国的建设历程,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从刚才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教师总结:(1)地位: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7.议学情境:面对舆论压力,包括报道涉及的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食用油企业纷纷作出回应。7月9日国务院食安办也组织多个部门进行调查并进行处置。但是如同二十年前三鹿添加剂事件对国产奶粉的打击一样,即便国家与企业进行了回应,并开始清查但由此导致的对食用油的不信赖或可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议学思考:谁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提示: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努力使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立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使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使每一个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民要全民守法,每一位公民都成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师总结: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建设法治国家。过渡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法治国家里,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法治国家,那对于青少年的你们,应该怎么助力呢?【议学延伸】食品安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的“食品安全”难题终将得到破解,每个人都能安心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为建设安全的法治中国,你准备怎么做?【提示】①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③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设计意图:通过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如何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学以致用,凸显主题。(三)板书设计(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在整堂课中,设计了多次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活动,避免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割裂。如分析法治对个人生活的作用,是建立在身处良好法治环境之中,学生真实的感受体验得出的结论。当然,如何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构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能力,是本堂课未能真正呈现和解决的问题。如能在课前对学生的法律相关知识、相应的社会视野有所储备,在课后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导行,必将更好地让学生明辨法理是非,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共29张PPT)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谁也想不到街边加油站的油罐车里面可能也装过我们炒菜的食用油。近日媒体曝光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一些油罐车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引发舆论哗然。 让人意外的是,中储粮这样的央企下属天津分公司居然是涉事主角之一。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出,每一起事件都触动公众的神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如何保障?依法治理!热点话题|“放毒”的罐车——油罐车卸完煤油装食用油——整治食品安全乱象,建设法治国家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目录contents01/法治的要求有哪些?0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0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0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01选择法治道路何为“法治”拓展: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法治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区别:联系:“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何为“法治”?(≠法制:法律制度)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依什么样的法?怎样治?良法!善治!何为“良法”?—让我们来看看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第二十八条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第一百四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或者发布未取得批准文件、广告内容与批准文件不一致的保健食品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观看视频:谈谈你的感想思考: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违法行为?一个国家制定了良法,是否就是“法治”的国家?1.法治的要求有哪些?P45-P46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知识总结23230123食品安全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煤制油属于化工产品,含有重金属和苯等化工原料,“装化工原料再装食用油不可避免会有残留”,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食品安全乱象之危害你认为“食品安全”乱象侵害公民的哪些权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法治来保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美国 为应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美国政府于1906年颁布《联邦食品和药品法》,1938 年颁布《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该两部法律对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规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德国德国是一个食品立法很早的国家,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136年来,这部《法典》不断完善,目前实行的联邦德国《食品法》包罗万象,条款多达几十万个。如果将《食品法》印刷品放在秤上,重量已经超过两公斤。日本日本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由两大基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组成。《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卫生法》是两大基本法律。其他国家是否有法律来保障食品安全?2.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P45(个人)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社会)②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国家)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世界)④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道路的探索历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人治思维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近代中国变法改制新中国成立后探索法治建设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02描绘法治蓝图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进程图19781982199720122020“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颁布并实行现行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民法典》颁布;习近平法治思想被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1)地位: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法律上,此次事件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呢?面对舆论压力,包括报道涉及的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食用油企业纷纷作出回应。7月9日国务院食安办也组织多个部门进行调查并进行处置。但是如同二十年前三鹿添加剂事件对国产奶粉的打击一样,即便国家与企业进行了回应,并开始清查但由此导致的对食用油的不信赖或可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首先,根据GB-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中,第四条规定,运输食用植物油应当使用专用容器。所以运输者应当承担对交付方的违约责任,对混装油料的行为进行赔偿。 其次,根据《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运输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规定,造成食品污染符合刑法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处罚。运输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最后,即便以上均不构成,其违规装运的行为也应当被行政管理部门处罚。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首先,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基于宪法赋予的权利我们有对不法行为进行举报、控告的权力。根据《食品安全实施条例》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均应该接受群众举报、建议。 其次,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食品安全上,我国采取的是惩罚性赔偿的处理方式,如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获得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如赔偿额度不足一千元的按照一千元计算。最后,我们也要警惕一个问题。此次事件发生不过数天,就有人开始吹私有化、主张国企退出,又开始宣扬外国产品的可靠性。这是否又是另一个另有所图?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完整看待整个事件,相信政府与法律。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01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0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法治中国食品安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的“食品安全”难题终将得到破解,每个人都能安心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为建设安全的法治中国,你准备怎么做?建设法治中国,青少年应怎么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描绘法治蓝图良法法治的要求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做法法治的意义善治历程重要性目标要求232301231.(2024广西柳州柳江区期中)全面倾听民意,充分吸纳民智。民主科学的立法精神和精细化的立法程序,方能铸就“公平正义之剑”。紧跟时代发展,回应民生关切,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一一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接受审议并修改。这说明(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B.法治要求实行善治C.法治需要全民守法D.良法体现公民的意志A2.(2024江苏南通海门区期中)“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这告诉我们( )A.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B.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C.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D.善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A3.(2023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辽阳、葫芦岛中考)202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现行宪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依法治国 B.厉行法治C.以德治国 D.从严治党A4.(2024广东雷州八中期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严厉打击社会乱象,规范社会不文明行为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D.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 夯实法治基础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media1.mp4 media2.mp4 夯实法治基础.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