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地壳和上地幔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
2.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3.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4.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其后发生6000余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 内核 B. 外核 C. 古登堡面 D. 地壳
6.为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地震发生前,运用“3S”技术预报地震发生的精准时间
B. 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C. 地震发生后,及时大规模转移人员至建筑物密集区
D. 地震发生后,立即返回震区进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下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7.乙圈层( )
A.分布在甲圈层全部 B.可达丁圈层的底部
C.分布在丙圈层上部 D.与各圈层都有密切联系
8.丁圈层的特征是( )
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B.厚度比较均匀
C.高原处厚度较大 D.横波不能通过
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层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0.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面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面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下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由地壳和软流层顶部共同构成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5.构成该景观图的最活跃的圈层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16.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7.能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是( )
A.W1和W2皆可 B.两者皆无法通过 C.W2 D.W1
18.若某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到达时间相差4分钟,则该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2000km B.2500km C.3000km D.3500km
19.右图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
C.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1.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中的土行孙具有遁地能力。假如他从某处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二、综合题
2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界面名称: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圈层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__。
(3)地震波通过D界面纵波________;横波________。
2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G为____,是介于莫霍界面与D____界面之间的圈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____;软流层被认为是____的主要发源地。
(3)图中D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___,表明E圈层的物质状态是____。
(4)F为____,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的范围包括上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故选:A。
2.答案:D
解析: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居民生活在陆地上,当地的居民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对。A、B、C错。故选D。
3.答案:A
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面,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故选:A。
4.答案:A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处波速明显加快,该地地震波波速在地下5km处明显加快,因此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5km处。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5.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耳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就目前为止,地震发生的精准时间无法预报,A错误;地震发生前,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B正确;地震发生后,及时大规模转移人员至空旷处,C错误;地震发生后,不能立即返回震区进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甲是大气圈,丙圈层表示水体,为水圈,丁圈层为岩石构成,为岩石圈,乙应表示生物,为生物圈。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BC错;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物圈不断影响着各圈层,D对。故选D。
8.答案:C
解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包括莫霍面以下的部分上地幔物质,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匀,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即高原处厚度较大,加之岩石圈厚度分布和构造格局有很大关系,在板块碰撞强烈区,岩石圈较厚,故岩石圈厚度不均匀,B错,C对;岩石圈为固体,横波能穿过,D错。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为纵波。乙波在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降为0,为横波。
10.答案:B
解析: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11.答案:A
解析:蚯蚓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蚯蚓的生存活动涉及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4个圈层。故选D。
13.答案:C
解析: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结合材料可知,蚯蚓生活在表层土壤中,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顶部固体岩石部分共同构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C
解析:地核指从地下 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W1是横波;外核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外核呈液态;因此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W2,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不到4分钟;震中距为 2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4分钟;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超过4分钟;震中距为3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通过观察可知该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答案:D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震波纵波在莫霍面下,速度会明显增加。
21.答案:D
解析:本题以《封神榜》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顺序。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穿越地心前,从地表向下,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直选法选D。
22.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地壳; 地幔; (3)速度变快; 速度变快; 速度变慢; 消失;
解析:(1)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读图可知,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2)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
(3)读图可知,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降低,横波完全消失。
23.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地幔;古登堡;岩石圈;岩浆
(3)下降(锐减);液态(或熔融状态)
(4)内核
解析:(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态中传播,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由图可以看出,A波速慢,B波速慢,所以A为横波,B为纵波。
(2)图中G位于第一个不连续界面C—莫霍界面和第二个不连续界面D—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地壳与上地幔顶部主要由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图中D出,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的速度也突然下降,表明E外核圈层是由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物质构成。
(3)由图分析可知,F为内核,是由铁镍等物质构成的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