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地壳和上地幔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4.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其后发生6000余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A. 内核 B. 外核 C. 古登堡面 D. 地壳6.为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地震发生前,运用“3S”技术预报地震发生的精准时间B. 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C. 地震发生后,及时大规模转移人员至建筑物密集区D. 地震发生后,立即返回震区进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下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7.乙圈层( )A.分布在甲圈层全部 B.可达丁圈层的底部C.分布在丙圈层上部 D.与各圈层都有密切联系8.丁圈层的特征是( )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B.厚度比较均匀C.高原处厚度较大 D.横波不能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①层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10.图中的X处为(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面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面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下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13.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由地壳和软流层顶部共同构成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下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完成下面小题。1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5.构成该景观图的最活跃的圈层是( )A.水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16.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完成下面小题。17.能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是( )A.W1和W2皆可 B.两者皆无法通过 C.W2 D.W118.若某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到达时间相差4分钟,则该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2000km B.2500km C.3000km D.3500km19.右图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0.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C.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1.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中的土行孙具有遁地能力。假如他从某处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二、综合题2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界面名称: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2)圈层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__。(3)地震波通过D界面纵波________;横波________。2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判断依据是____。(2)图中G为____,是介于莫霍界面与D____界面之间的圈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____;软流层被认为是____的主要发源地。(3)图中D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___,表明E圈层的物质状态是____。(4)F为____,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的范围包括上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故选:A。2.答案:D解析: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居民生活在陆地上,当地的居民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对。A、B、C错。故选D。3.答案:A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面,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故选:A。4.答案:A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处波速明显加快,该地地震波波速在地下5km处明显加快,因此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5km处。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5.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土耳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6.答案:B解析:就目前为止,地震发生的精准时间无法预报,A错误;地震发生前,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B正确;地震发生后,及时大规模转移人员至空旷处,C错误;地震发生后,不能立即返回震区进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甲是大气圈,丙圈层表示水体,为水圈,丁圈层为岩石构成,为岩石圈,乙应表示生物,为生物圈。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BC错;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物圈不断影响着各圈层,D对。故选D。8.答案:C解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包括莫霍面以下的部分上地幔物质,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匀,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即高原处厚度较大,加之岩石圈厚度分布和构造格局有很大关系,在板块碰撞强烈区,岩石圈较厚,故岩石圈厚度不均匀,B错,C对;岩石圈为固体,横波能穿过,D错。故选C。9.答案:B解析: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为纵波。乙波在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降为0,为横波。10.答案:B解析: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11.答案:A解析:蚯蚓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12.答案:D解析:蚯蚓的生存活动涉及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4个圈层。故选D。13.答案:C解析: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结合材料可知,蚯蚓生活在表层土壤中,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顶部固体岩石部分共同构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答案:C解析:15.答案:C解析:16.答案:C解析:17.答案:C解析:地核指从地下 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W1是横波;外核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外核呈液态;因此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W2,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18.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不到4分钟;震中距为 2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4分钟;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超过4分钟;震中距为3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B正确,ACD错误,故选B。1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通过观察可知该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答案:D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震波纵波在莫霍面下,速度会明显增加。21.答案:D解析:本题以《封神榜》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顺序。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穿越地心前,从地表向下,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直选法选D。22.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地壳; 地幔; (3)速度变快; 速度变快; 速度变慢; 消失;解析:(1)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读图可知,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2)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3)读图可知,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降低,横波完全消失。23.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地幔;古登堡;岩石圈;岩浆(3)下降(锐减);液态(或熔融状态)(4)内核解析:(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态中传播,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由图可以看出,A波速慢,B波速慢,所以A为横波,B为纵波。(2)图中G位于第一个不连续界面C—莫霍界面和第二个不连续界面D—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地壳与上地幔顶部主要由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图中D出,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的速度也突然下降,表明E外核圈层是由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物质构成。(3)由图分析可知,F为内核,是由铁镍等物质构成的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