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土壤由( )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下面有关土壤肥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矿物养分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B.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不会因利用而耗损
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母岩的类型 D.腐殖质的含量
沙坡头研究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年均降雨量176.5mm,年均蒸发量1500~2000mm该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高达15%~20%,流动沙丘几乎不生长植物,覆盖度在1%以下。下图示意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固定沙丘相比,流动沙丘0—300cm的土壤( )
A.平均水分含量更高 B.降水下渗量更小
C.水分含量变幅更小 D.质地致密度更高
5.研究不同类型的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特征,有助于( )
A.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B.设定放牧管理制度
C.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D.制定防风固沙措施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质地黏重,肥力较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广泛的分布着深灰色的水稻土。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降水稀少 C.地形崎岖 D.植被稀少
7.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因素( )
A.气候 B.生物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8.热带云雾林是热带森林中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一定海拔高度的山顶或山脊,林中特有物种丰富。林木多矮小、弯曲,附生植物发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云雾林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
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
9.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A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淋溶层 D.母质层
10.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是时间 D.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咖啡品种的出现,某热带地区咖啡种植模式由甲改为了乙。图示意该地区的两种咖啡种植模式。据此完成下题。
11.图中植被a的特点是( )
A.垂直结构复杂 B.多革质叶片
C.春发芽,秋落叶 D.树叶为针状
12.与模式甲相比,模式乙咖啡自然生长条件明显变化的是( )
A.光照增强 B.热量减少 C.地形趋缓 D.土层变厚
13.若不考虑人为因素,该地种植模式的改变将导致土壤( )
A.钙含量增加 B.腐殖质层变薄
C.淋溶层逐渐消失 D.母岩层裸露
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问题。
1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15.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读天山北坡针叶林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6.针叶林分布在天山北坡半山腰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比较优越 B.北坡为阳坡光照足
C.海拔高度大蒸发弱 D.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17.天山仅在北坡出现针叶林体现了(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森特在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农场(47°N)内见到了奇特的埋木种植床。于是,他绘图记录了埋木种植床的排列和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推测该地种植床底层需埋设大块原木是由于该地( )
A.地温较低 B.森林广布 C.地表起伏大 D.土壤养分少
19.该地埋木种植床的走向未与等高线平行。采用这种排列方式主要是为了( )
A.保水 B.排水 C.保温 D.防风
下图表示某大陆西海岸年降水量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该大陆最可能为(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北美大陆 D.南美大陆
21.与该大陆同纬度东岸相比,M地降水( )
A.总量大,季节变化大 B.总量小,季节变化大
C.总量大,季节变化小 D.总量小,季节变化小
22.N地的典型植被为适应气候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
A.叶面宽大,多气孔 B.根系发达,叶刺化
C.叶质坚硬,树皮厚 D.冬季落叶,夏葱绿
下图中曲线示意自然带的分界线。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队从甲地出发,沿此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然科学考察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线南缘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4.假如该科考队乘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B.最短航线的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
C.乙地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小 D.乙地考察期间正午物影越来越长
25.考察期间,沿途现象可信的是( )
A.甲地盛行东南信风 B.乙地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丙地附近有著名渔场 D.丁地地热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葛藤,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在老一辈人记忆里“堪比人参”。而现在,葛藤在国际上有了一个不太体面的新身份——第一个被编进外来物种名册的植物。葛藤于1876年首次在美国的费城百年博览会上出现,随后被推广用于抑制水土流失。但之后因为它生长太迅速,长得遍地都是,一棵葛藤可以分出60个分杈,它的分杈可以全方位出击,覆盖方圆几十千米之广。
分析葛藤入侵对美国本地树木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粗木质残体(简称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枯立木(未倒下的死木)、折断、拔根倒(连根拔起的死亡木)等表现形式。某高校地理研究团队在黑龙江伊春市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CWD的研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部,植被分布主要为山地阔叶红松林带和谷地云冷杉林带(喜冷湿针叶林),二者生长速度不一。研究发现,研究样地内不同类型森林CWD物质组成和不同形式的CWD腐烂程度均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保护区研究样地范围内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密度及CWD的分布特征(材积:任何形式的木材体积)。
分布密度(株/hm )
冷杉林 532
云杉林 130
落叶松 47
红松 12
(1)分析保护区内云冷杉林分布在山麓河谷地带的原因。
(2)说明河谷CWD的形成对云冷杉林生长的促进作用。
(3)保护区内云冷杉林CWD组成主要以中小径级为主、红松落叶林CWD组成主要以大中径级为主,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推测枯立木、折断及拔根倒的残体腐烂程度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的精准性。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正确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上层为粉砂壤质、下层为黏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3.答案:B
解析: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故选:B。
4.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对比三类沙丘可知,流动沙丘的土壤平均水分含量最高,而且水分含量随深度增加的波动程度最大,A正确,C错误。流动沙丘上土壤质地疏松,有利于降水入渗,固定沙丘相对于流动沙丘植被覆盖度较大,土壤细颗粒含量高,土壤质地紧密并有一定盖度的生物结皮发育,导致表层土壤的阻水能力增加,从而减少降水的入渗量,BD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对固沙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风固沙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D正确。研究不同类型的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特征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设定放牧管理制度均关系不大,BD错误。沙丘地区应以生态恢复为主,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C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红壤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所以导致红壤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B错误;地形崎岖影响较小,C错误;南方地方植被覆盖率较高,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人类活动起到重要作用,D正确;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对水稻土的形成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相对闭塞,与周围地区物种交换较少,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热量、降水不是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A、B错误;该地区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D错误。所以选C。
9.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读出,A为腐殖质层、B为淋溶层、C为淀积层、D为成土母质层、E为基岩(母岩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D
解析: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A错误;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B错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是气候,C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某热带地区咖啡种植模式,热带植被a垂直结构复杂,A正确;多革质叶片是亚热带地区的植被特征,B错误;春发芽,秋落叶是温带植被特征,C错误;树叶为针状为亚寒带植被特征,D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与模式甲相比,模式乙咖啡自然生长条件明显变化是缺少了高大乔木,使得茶园获取的光照增强,A正E确;热量、地形、土层都未发生改变,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B
解析:该地种植模式减少了乔木,从而减少枯枝溶叶,使得腐殖质层变薄,B正确;植被的变化不会影响钙含量与淋溶层,AC错误;乙模式土地上种植茶树,不会使母岩层裸露,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值的大小,可知耕地、林地、水体等日蒸发量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小,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是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该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的数值关系,可知该河干流区草地比重最大,其次是未利用地,结合四个选项,该河最可能是松花江,塔里木河草地很少,淮河耕地比重大,珠江林地和耕地比重大。所以选B。
16.答案:D
解析:天山位于新疆中部,呈东西走向,山体的北坡为阴坡,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南坡差,AB错误;天山南北坡海拔高度没有差别,但北坡受来自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为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且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北坡水分条件优于南坡,C错误,D正确。故选D。
17.答案:A
解析:天山仅在北坡出现针叶林,是受水分条件影响形成的地方性分异规律,A正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错误;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山体不同海拔高度因水热的组合不同,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呈现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C错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影响,自然带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D错误。故选A。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47°N,纬度位置较高,地温较低,为了减少较低的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在种植床底层需埋设大块原木,A正确;森林面积广布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原木的条件,而不是埋设大块原木的原因,B错误;埋设原木会增大地表起伏状况,地表起伏大不是埋设原木的原因,C错误;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植被覆盖率较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土壤养分含量较高,D错误。所以选A。
19.答案:B
解析:该地位于47°N,受盛行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种植床的走向与等高线平行,会拦蓄地表径流,不利于排水,种植床的走向未与等高线平行,有利于排水,A错误,B正确;埋木种植床的走向对保温和防风的作用较小,CD错误。所以选B。
20.答案:C
解析:
21.答案:B
解析:
22.答案:D
解析:
23.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线南缘在北极圈附近,地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A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故选A。
24.答案:B
解析: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4月20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甲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A错误;最短航线的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B正确;乙地纬度比北京高,昼夜长短差异大,乙地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大,C错误;乙地考察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因此正午物影越来越短,D错误。故选B。
25.答案:D
解析:考察期间,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低纬度,A错误;乙地是亚寒带针叶林带,不是草原分布区,B错误;丙地没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C错误;丁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热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26.答案:危害:生长太过迅速,蔓延速度快、而积广,影响其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侵占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措施:割除葛藤,补栽速生树种;利用葛藤叶子发展养殖业,利用葛藤发展藤编业等,抑制葛藤蔓延;发展葛藤制药产业。
解析:分析葛藤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从葛藤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侵占当地原有生物生存空间、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等角度入手。解决葛藤入侵的措施,可从抑制其疯长,如割除蔓延葛藤,采用速生树抑制其生长:同时把葛藤变“废”为“宝”从材料得知葛藤可入药,可以作为制药产业的原料:还可作为藤蔓使用,发展藤编业等。
27.答案:(1)谷地水源条件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谷地冬春季形成冷空气汇集地,(产生逆温效应,)气温低于山坡。
(2)CWD腐烂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功能;促进云冷杉林的自然更新。
(3)云冷杉林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密度大,谷地林内光照条件差,低矮的小树因光照缺乏容易死亡形成CWD;红松落叶林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密度较小,容易受风力和积雪压迫等外力作用导致折断倒伏。
(4)差异:枯立木腐烂程度最低、折断腐烂程度其次、拔根倒腐烂程度最高。原因:枯立木形成时间最晚,未与土壤接触;拔根倒形成时间最早,与土壤接触面积最大;折断居于两者之间。
解析:(1)本题考查植被分布特征分析。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云冷杉林喜冷湿条件,山谷地带水源汇集,水源条件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谷地地势低,冬春季冷空气汇集在谷地,气温低于山坡。所以云冷杉林分布在山麓河谷地带。
(2)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CWD是粗木质残体,其作用类似于林间地表覆被物和腐殖质,故可以联系这两类物质的生态价值进行分析,包括增加肥力、涵养水源和促进植被更新等。粗木质残体(CWD)腐烂之后可增加土壤的肥力;粗木质残体覆盖地面,使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增加下渗,减少水土流失;河谷CWD的形成,可促进云冷杉林的自然更新。
(3)本题考查植被差异的成因。粗木质残体的差异与植被的生长节律密切相关,因此要从各自的生长条件、生长速度、生长密度方面分析。云冷杉林以中小径级为主,说明低矮的小树容易死亡,结合其生长条件分析,云冷杉林主要分布在谷地,气候冷湿,生长周期长,植株密度大,影响其存活的主要是光照条件,故低矮的小树容易因缺乏光照死亡,形成CWD,所以云冷杉林CWD组成以中小径级为主。红松落叶林以大中径级为主,说明高大的树木容易折断死亡,结合其生长条件分析,红松落叶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山坡上光热条件好,红松落叶林生长速度较快,植株密度较小,树木高大,山坡风雪大,故高大的树木更容易受风力和积雪作用而折断,故红松落叶林CWD组成以大中径级为主。
(4)本题考查影响植被腐烂程度的因素。残体腐烂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因此枯立木、折断及拔根倒的残体腐烂程度与其和土壤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枯立木直立于地面,没有倒伏,与土壤接触面积小,微生物活动程度低,所以枯立木腐烂程度最低;拔根倒倒伏在地面,与土壤接触面积最大,微生物活动活跃,所以拔根倒腐烂程度最高;折断居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