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画面,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描摹诗歌画面,把握诗人情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难点: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一只飞鸟,他酷爱饮酒,他独爱菊,他自称“五柳先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就是——有“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之称的陶渊明。二、诗人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三、解题1.“归园田居”可以改成“归田园居”吗?《陶渊明诗集》(注评者:徐正英 阮素雯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年5月第1版 2013年5月第2次印刷)第78页,【注释】:1.园田居:陶渊明居舍名,在庐山附近,渊明少时曾居住于此,三十年后又重归此处居住。可备一说。因为各版本,包括高中教材都未能给“田园居”一个说法。“园田”指园圃和田地。“田园”既指园圃田地,也泛指农村。引导学生思辨性地来选择究竟“田园”好,还是“园田”好。2.“归”的含义的思考。归”,繁体“歸”,读音“guī”。形声字。从帚, 声。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女子出嫁。引申为归宿、返回等义。“归”,回到应该去的地方。归园田居的“归”,显然取“返回”之义。3.围绕着“归”思考:从何归?归向何处?为何归?归后如何。四、详析“归”字1.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从官场而归。“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久”字足见诗人在官场待的多么不舒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的本义有二,狭义讲指马笼头,即马头部全套的笼头。广义讲则指对马的束缚、羁绊。“羁鸟”即被笼住的鸟,不自由。“池鱼”被池子限制住,也不自由。诗人犹如笼中鸟和池中鱼,他对旧林和故渊念啊,想啊。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时就任真自得,不同流俗,本性自然,诗人回归自然诗必然的。“守拙归园田”,“守拙”守着自己的本性,不耍小聪明,归向田园,返璞归真。3.归向何处?归依园田,诗中对“园田”描写着墨较多: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近有方宅草屋,堂后绿柳,堂前桃李。远有飘渺远人村,袅袅炊烟引人思。桃红柳绿,五彩缤纷。鸡鸣狗吠动衬静,宁静和平惹人醉。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屋里屋外,庭院窗户,纤尘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此疏朗,如此,敞亮,怎不人悠哉游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喜欢的地方,多呆一秒也感觉太久太久,毅然决然挣脱枷锁,脱离官场,回归园田,何其自由,何其欢乐。五、拓展饮酒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合本诗歌,联系以上两首诗歌,试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哪首诗歌更接近你心中陶渊明的形象?一个心灵洁净,精神明亮的人,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一个超越物质,情趣高雅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