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导语指出:“学 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 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 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运用形 象思维和简洁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道理蕴含在 具体的事物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杰 出人才的愤懑和不平之意,嘲讽和鞭挞了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级。因此,在教 学中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字词读音与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节奏与需要重读的地方;其次,学生要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了解虚词、 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学生需理解内容, 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不平则鸣”,领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3.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不平则鸣”,领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 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 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 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 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 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 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师小结:故事中的千里马是幸运的,因为伯乐发现了它,它才得以驰骋沙场、 显身扬名,但现实中的千里马却并非如此幸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看看他笔下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 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 即谈马、论马。
3、简介作者:韩愈,字 ,世称“韩昌黎”、“韩文公”、“韩吏部”。 唐代 之一,名列“唐宋八大家”之 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此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不平则鸣”,领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3.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任务一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
朗读提示: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 读出美感。
四、任务二译读文本,理解文意,积累词语方法提示:
①先自己对照注释口头翻译,尽量直译,标注重点字词和句子,不理解的字 词句子用红笔标注。
②再小组内部交流:答疑解惑。
③最后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共同解决。 ④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 顺接可以不译
之A 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 代词他的它的C 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 E 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 A 介词因为 B 介词按照
也 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2)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 不 饱 : 吃 。
其 :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课堂测试
1、解释红体字
①祗辱 于 :
②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执策而临之:
2、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五 .任务三理解“不平则鸣”,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一)为马鸣不平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带动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能用文中原句回答的用原句)。
1.文中千里马具有什么特征 2.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
3.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4.食马者不称职具体体现在哪里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答题提示:我从 (句子)中,读出了作者对千里马(或食马者) 的 (情感)。指导感情朗读三个“也”字句
(师范读、同桌之间读、指名读、齐读)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无限惋惜的意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 出强烈的愤懑情感)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辛辣的嘲讽情感) 三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强烈
(二)为人鸣不平
1、介绍韩愈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年至16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到冷遇,甚至三 次登门都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心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 奸妄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不平则鸣”,所以有了“伯乐不常 有”之叹。(“怀才不遇思伯乐,仕途不顺著马说”)
2.历史上像韩愈一样一身才华却被埋没的千里马还有许多,请列举几个例子。
(三)领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1、生改写第一段:世有明君,然后有贤才。 常有,而 不常有。 故虽有贤才,祗辱于 之手,骈死于 之间,不以 称也。
2、生齐读“改写一、二”
3、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马说》表面是在写马,实则是在写人。文中 这些形象又是比喻哪些人的呢 联系写作背景,完成下面表格。
文中形象 千里马 常马 伯乐 食马者 《马说》
比喻意义
(四)小结:本文运用 的写法,以 , 比喻 ,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 ,使他们能 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 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 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六.任务四拓展探究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我来当“伯乐”:说说你同桌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
小结:千秋基业,人才为先。自古以来,许多有志之士都对人才问题提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 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老师寄语:同学们,生逢盛世,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 练真本领,胸怀鸿鹄志,争做千里马,共筑中国梦。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00 字左右)上
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 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 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 ·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不平则鸣
托物寓意
《马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 探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学 习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教材、创新
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 正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