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世界的聚落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世界的聚落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课题名 4.2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城镇景观 和乡村景观的不同点,培养区域认知的方法。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城乡分布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理解其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培养辩证看待人文现象的思维方式和对特色城乡景观的 保护意识。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城乡知识的学习,了解家乡景观,加深对家乡的 认识。
教学重点 分析对比总结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点 熟悉聚落的形成条件 分析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天空之城——绿春县城》,想一想,绿春县城 建在山顶上可能有哪些优势 议一议,绿春县城怎样利用地形地貌彰 显其景观特色 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 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聚落的景观特征 (1)聚落的含义 教师提问: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9页,回答: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了一起,就形
成了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 环境。 (2)乡村与城镇 教师:聚落有乡村和城镇两种形式,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进行含义对比: >乡村一般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 > 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居民聚居地。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完成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对比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项目乡村城镇规模规模较小规模较大房屋建筑建筑密度低 平房或低层建筑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高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较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多自然环境周围大片的农田、果园、 池塘等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70 页活动题。观察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几个 阶段图片,探究讨论乡村到城市有何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答案: > 随着用地规模的扩大,建筑密度增大,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经 济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扩展为城市。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 高,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 并向高层发展。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市。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观察图片并结合已有经验总结乡村发展到城 市的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拓展延伸:教师提问:你听过“大城市病”吗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 遇到什么问题呢
(

)
学生:根据漫画提示,分析城市发展过大容易出现的问题:垃圾污染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短缺、侵占耕地等。 教师:如何应对“大城市病”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②加强交通管理; ③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 ④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治理乱占绿地行为; ⑤建设卫星城市; 教师:播放《雄安新区》视频,拓展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大城市病”是现在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的热点问题,有 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家国发展、了解时政的习惯。 2.聚落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条件 教师讲解:自然环境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例如乡村有的地方是 分散型的,有的地方是密集型的。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聚落的形态。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条件。 学生:观看图片,跟着教师的思路总结。
教师:展示练习题: 想一想:三个乡村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 为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问题:02处更容易发展为城市。原因:①地形平 坦开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水运交通便利。 【设计意图】结合城镇发展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综 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拓展:教师展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分析早起聚落的分布特点。 学生:观看地图,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得出: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 傍水,沿河流、山麓或道路分布。 【过渡】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 (2)聚落的空间差异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 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 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理解聚落的差异。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经济活动与聚落的关系。 (3)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 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关联,体现了当地的 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感受世界各地不同的民居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地坑院: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黄土层深厚且直立性 强,当地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建造地坑院就地取材,房屋不 仅坚固抗震,而且冬暖夏凉。 >干栏式民居(高脚屋):东南亚降水多、气温高,竹木资源丰富。 干栏式民居就地取材,采用竹木作为建筑材料,而且房屋高脚、 窗大、墙体薄,有利于排水散热。 北非传统民居:北非气候炎热,降水少,风沙大。北非传统民居 就地取材,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 墙厚有利于隔热;降水少,平顶有利于晾晒粮食。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理解民居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展示活动练习:根据材料,解释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 有利于保暖 有利于防风 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有利于排雪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有利于通风散热 有利于排水 【设计意图】传统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初中地理学的重难点 内容,通过不同特色民居建筑特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类适应自 然环境的过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4 ) 传 统 村 落 的 保 护 教师: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 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 说出你的 理由。 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总结归纳:“修旧如旧”是对传统建筑 最好的保护。既能保证历史文化传承,又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强对特色传统聚落的保护意识。
板书设计 (
世界的聚落
)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与地理环境 乡村和城镇的含义 乡村和城镇的区别 乡村到城市的演变 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聚落的形成条件 聚落的空间差异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
课后作业 完成《助学读本》课后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