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容名称 《水循环》教学设计学科 地理 课题 水循环 课型 新授课设计者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 40min选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 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学习条件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行为动 词是属于“理解水平”的“说明”,学习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应该准备丰富的图表 资料、补充相关的情境案例,在解读图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水的行星”讲起,从宏观层面上来介绍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并且其体积占据了多少比例,在 不同类型的水体中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又有多少。然后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并给出 了水循环的示意图,通过文字材料解释了水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型的水循环其次,通过列举的方式呈现了水 循环的地理意义,此处并没有过多的案例探究与活动材料。最后,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洪涝灾害防治的内容放 在此,简述了洪涝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活动题中还安排了98年长江流域的大洪灾问题情境的分析。三、学情分析水循环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水的知识,因此相关的概念与意义并不清楚,加上学生的要素体系 也并不完善,需要教师在分析情境案例时先提供学生基础的知识点,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支架。学生对于尺 度的概念并不了解,而水循环的尺度变化多样,应带领学生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去分析水循环问题。四、教学理念采用视频导入水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人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习,。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 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 维持学习者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五、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 观。【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分析水循环地理意义背后的水量平衡问题。七、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八、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 【讲授】展示宇航员从太空拍地球的照片,是美丽的蓝色星球, 地球也被泛指为“水的行星”。 自主阅读 课本探究活 动,故事导入切 入本节课的主 题,认真思考问 题。 故事导 入,一能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二是 能增强师生互 动。【板书】水循环引出课标要 求和学习目 标 【讲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大屏幕上显示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 【学生】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 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 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 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 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齐声朗读 本节课的课标 要求和学习目 标。 目标的明确能 够使学生学习 更加具有针对 性,条理性。承转过渡 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本P46-50页相关 内容,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讲授】通过观察照片和视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地球为什 么被称为水球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水循环。 【合作探究1】地球上的水能够占地球体积的71%,通过观察下 面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那么自然界中的水体都有什么存 在形式呢 【学生】图1和图2我们看到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的,图3 我们看到水是以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的。 【追问】水的三态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学生】略 【教师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 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 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 最后又回到海洋。 水循环有三种类型:①海上内循环:循环水量最大,对全 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②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陆地 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③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少, 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合作探究2】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的土壤表面铺 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 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紧跟教师 思路,通过实验 思考问题并回 答水循环的环 节及其类型,做 好相应重点的 笔记和勾画。 通过实例 能够让学生看 到影响水循环 的因素。 通过学生 独立思考并回 答教师问题, 师生互动增强 体现学生主体 地位。 提高学生 的观察地理事 物的能力。(0日12日3月6月 9月12)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读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 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结合图表,探究答案。 答案(1.砂石可增加下渗量2.砂田蒸发量小,裸田蒸发量大。 沙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砂田含水量高于裸田,主要 影响蒸发与下渗,减少蒸发,增加下渗。) 【承转过渡】掌握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后,人类又是通过什么 方式影响水循环呢 【合作探究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类影响了水循环的什么 环节造成了城市内涝呢 【学生】略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 湖造田等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城市化、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 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兴建水库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 汽供应量,城市地面硬化影响蒸发总量。 (5)影响下渗,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 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合作探究4】水循环的意义 材料1: 合作探 究,深入掌握人 类活动对水循 环的影响,做好 相应重点的笔 记和勾画。 通过合作 探究,师生互 动增强体现学 生主体地位, 内容讲授与提 问思考相结 合,使学生能 够更直观理解 知识点,发挥 同学们的主观 能动性,培养 学生从文字和 图片中获取知 识的能力。材料2: 水体 更新 周期 材料3: 江河 1 6 天 湖泊 17年 深层地下水 高山冰川 1400年 1600年 极地冰川 9700年 海洋 2500 年 知识拓 展,使学生将所 学和日常生活 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 地理实践力。【学生】水循环有机联系四大圈层(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水圈: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平衡; 大气圈: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全球气候; 岩石圈: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圈:影响全球的生态。 【知识拓展合作探究4】台湾省干旱灾害频发,2021年台湾 迎来了56年以来的旱灾,民进党在一座寺庙里求雨,记录日月 潭水位的叠蛙也都露出了水面。可是台湾省年降水量可达9百 多亿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就只有1000立方米,为什么只用了 177亿吨水还缺水呢 材料1:台湾省地形图材料2:台湾省降水图 材料三:台湾省城市分布图(台湾省政区图)【学生】河川径流量有631亿吨呀,但是流入海洋的就有509 而且面积小,因此流速快。如果坡度大的话,流速快,下渗的 就少。台湾人口多、经济发达。(除了需求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而人口则是东少西多;降水时 间部分也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缺水。台湾省水库 数量少,且加上地形崎岖,库区面积小,水库修建时间长,水 库淤积严重。河流水污染也比较多。 【习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 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 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48°N)124° 126° 6 (嫩裕乌江齐齐哈尔扎龙湿地) (河尔通肯河)o主要城市 ~河流、湖泊 沼泽湿地问: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 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蒸发量逐渐增大,(3分) 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 量。(3分)课堂小结 咱们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讲到这里,本节课的内容还是很有 体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板书在自己的头脑中梳理知识 点.最后,希望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明白,人与自然只有 和谐共生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同学在头脑中 回忆和梳理本 节课知识,形成 结构框架,同时 梳理人地协调 观。 引导学生关注 自然环境与人 类社会的密切 关系和发展联 系,培养地理 核心素养,落 实人地发展观板书设计 水 循 环 1概念 2 环 节 — — 影 响 因 素 9 类 型 11意义 1 2 水 平 衡 原 理 3 蒸 发 4 水 汽 输 送 5 降 水 6 地 表 径 流 7下渗 8地下径流. 10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