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第1课时成土因素
目标与素养
1.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 平2的要求。
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培养区域认 知能力,达到水平2、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 上层铺垫着五颜六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 中间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是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 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 讨论、分组发言、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课本图表。本节内容图表丰富,说明详细,主题突出,在学习中要 紧密联系课本插图,来完成较为抽象的知识学习。
2.充分利用土壤标本观察土壤的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和步骤。
3.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划分学习小组,布置相应任务,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难点
1.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习小组划分:
1. 根据需要全班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成土母质、气侯、生物、地形、人类活 动),每小组10人。
2. 小组任务分配:每小组设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
3.任务要求:每小组围绕所分配的任务展开活动,搜集相关资料,每小组把搜
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纳,制作成2~4张PPT, 在课上展示。 【新课导人】播放课件:“硒”到底是什么
阅读教材 P121“探究”部分,思考图5-17下的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巨大的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提
高人体免疫力、保护和修复细胞、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解毒排毒等。随着补硒 的人越来越多,市面上含有硒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如富硒大米、富硒西瓜、富硒 蔬菜等。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成土因素
【问题探讨】土壤是什么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 成的
【教师讲解】投影汉字“土”的含义。
汉字“土”的含义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 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是在地表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 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 用。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分工,展开小组活动,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阅读 相关教材,整理所搜集素材,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员形成结论,小组发言人准备 发言。
【小组分享】(一)成土母质(小组发言人投影三张PPT)PPT1. 风化作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 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PPT2. 什么是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 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PPT3.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如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多沙质土壤,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形成的土壤黏土较多。
【教师补充强调】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总而言之, 风化作用就是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二)气候(气候学习小组发言投影三张PPT)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PPT1. 温度
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 形成和发展。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低温有利 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这也是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
重要影响。
PPT2.水分和热量
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岩石 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快,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 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慢。
PPT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贫瘠的自然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 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 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三)生物(生物组展示四张 PPT) PPT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适宜的日照和 湿度条件下,岩石上先有苔藓等低等植物,后有高等植物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 的形成。可以说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 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PPT2, 植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 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 机养分归还给土壤(如下图)。
(
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依靠雨水中溶
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
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
苔藓的大量繁殖,使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
土壤
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
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
PPT3.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不同的植被类型,归还土壤的养分数量及形式不同,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同, 草地植被的生物量虽远不如森林植被大,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却超过森林(如 下图)。
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
草地和森林两种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对比 PPT4.动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 有机残体的转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 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四)地形、时间(小组通过两张 PPT展示) PPT1.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容易形成深厚的土壤。 PPT2.时间
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 壤就越成熟。
(五)人类活动(小组通过两张PPT展示人类的影响) PPT1. 积极影响
人类通过多年培育,使生土变成熟土,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培 育水稻土就是在长期栽培水稻,湘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PPT2. 消板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土壤污染等。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 P125活动内容,思考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参考答案】
1. 这种说法没有道理。虽然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土壤深厚,但由 于热带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较 贫瘠,而温带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慢,保存 在土壤中的有机含量反而较高。
2. 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 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 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 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 . (1)略。
(2)道库恰耶夫没有把人类活动考虑在内,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通过耕作,使自然土壤转化为耕作土壤,使生土转变 为熟土,培育出了一些适于耕种的肥沃土壤。当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会造 成土壤的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污染、土地盐碱化等。
【归纳总结】土壤的形成过程
(
V-ErJ
心二口■
L

J

X

高等植物生长
增加有机质
1,收
M1
水刑


而风化o
战10
太d
X
苔酯类生物
风化作用
苔藓类生物
大量笨殖
质机
非密
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裸露岩石
成熟土壤

)
(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①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
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③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 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人类耕作经营,形成耕作土壤。 教学研讨
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从课标要 求看,土壤的形成因素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分散 难点,因此采取分组讨论,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前布置任务,充分利用多媒 体资源,搜集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