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2课时土壤剖面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第2课时土壤剖面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第2课时土壤剖面
目标与素养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培养地理实 践力,达到水平1、2的要求。
2. 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 用,培养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有什么样的植被就会有什 么样的土壤,反过来土壤也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通过土壤也能判断植被类型。 问题:(1)土壤是如何指示地理环境的 (2)我们怎样来判断土壤类型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 论、分组发言、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课本图表,本节内容图表丰富,说明详细,主题突出,在学习中要 紧密联系课本插图,来完成较为抽象的知识。
2. 充分利用土壤标本观察土壤的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和步骤。
3.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划分学习小组,布置相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
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结构。 难点
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结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投影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问题探究】1.土壤类型是怎样划分出来的
2. 各种土壤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讲授新课】在野外进行土壤观察,必须先了解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1. 什么是土壤剖面 (教师讲解)
2.土壤剖面可分为几层 每层都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 【教师讲解】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 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的土层由上至下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基岩层)。
投影土壤剖面图,学生根据教材及剖面图回答每层的特点:
有机层:枯枝落叶层和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积聚层有机质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心土层(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 色。
底土层(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坚硬的岩石。
1.有机层: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3.淋溶层: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 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列表归纳】
名称 形态、特点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 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 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 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知识拓展】耕作土壤
1. 耕作土壤: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长期耕作、施肥、灌溉等生产及自然因素 的持续作用形成的农业耕作土壤。它包括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2. 耕作土壤剖面及土层特点:
_丰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一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阅读提高】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1.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 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 高度上也有分布。
2.森林土壤的特点
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 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有机质含量
【问题探讨1】我们如何通过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的分布状况,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 素中的植被状况和气候条件
森林土壤腐殖质层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的为森林植被下土壤,说明 此区域为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再根据腐殖质层的厚度区分,一般腐殖质层薄或少,肥力较低 的土壤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是 在气温较低,降水不很多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3. 草原植被土壤: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 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 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
4.草原植被土壤的特点: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 下逐渐减少。
有机质含量
【问题探讨2】如何根据有机质、腐殖质的多少状况和有无钙积层,判断这种土壤形
成因素中的草原植被和降水多少的状况
土壤中有钙积层可以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比较干旱。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 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为草原植被下土壤,说明此区域为干旱或
半干旱地区。腐殖质层厚度较大,土层呈弱碱性反应,说明是在降水稍多的半干旱地区气候 条件下,森林草原或典型草原植被下形成的;腐殖质层厚度较薄且少的,土壤呈碱性反应, 说明是在降水少的半干旱边缘地区或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植被下形 成的。
【问题探讨3】黑土的特点: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 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 耕作。
【活动探究】
1. 海南岛土壤类型
(1)思考并回答1,看教材P127“活动”1的文字资料和海南岛地形、年降水量分 布图5-24和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5-23,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
海南岛的土壤呈环状分布,外围沿海地区以发育在热带环境下的砖红壤为主,西南分 布有燥红土,东北部局地有人类培育出的水稻土;中部分布着发育在亚热带环境下的黄壤, 中部向外分布着过渡性质的赤红壤。
(2)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可见海南岛西南部气温高但降水比 较少,这是因为海南岛中部为山地,无论我国一年中处于盛行西北季风时期还是东南季风时 期,海南岛西南部都基本处于背风坡,且由于中南半岛的阻挡,这里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 响也较小,年降水量比岛上其他地区低。
(3)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海南岛中部有大于500米的低山,甚至有些山地高于1000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 低,所以海南岛中部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的黄 壤。在山地周围是海拔200~500米的丘陵,气温比平原地区低得不多,所以分布的土壤为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 性红壤。
2. 泰国泥岩地区土壤改良 【问题展示】
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对植物根系造成极大伤害, 在这种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不利人类生存。泰国泥岩地区,人们利用一种名叫培地茅的植 物来改良土壤,然后种果树,在此世代生活。
(1)说出泰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早雨两季,年降雨量虽大但不均,降水季节 差异明显。这种自然环境下的土壤,在雨季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加之泥岩地 区的土壤雨季易形成泥浆,早季则硬实结块,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所以需要培地茅来改良。
(2)在泰国泥岩地区,为什么要种植培地茅
通过观察种植培地茅的土壤剖面的上部可知,在有机层中有茂密的培地茅根系和已被 分解、半分解的死根。泰国泥岩地区,在雨季来临之前密集种植培地茅,在雨季它可迅速生 长,将根扎入土壤,使土壤遇水不易形成泥浆。待培地茅长成后,泰国将进入旱季,此时, 在种植果树之处挖除培地茅,再植入果树树苗。这样一方面可阻止旱季干燥时土壤迅速硬实 结块;另一方面,挖除培地茅的土壤里留下的根还含有一些水分可提供给树苗,根腐烂后还 可成为土壤腐殖质为树苗提供养分;所以这里种培地茅可以改良土壤。
教学研讨
本课时内容教材上的主干知识较少,但是“阅读”“活
动”内容较多,而“阅读”“活动”内容往往又是考试考运的主要载体,不容忽视,“阅读”“活动” 内容信息量大,跨度广,为了不占用大量的课上时间,提前安排学生投笑有长这方面的材料 并归纳总结。教师提前审阅学生整理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观点,以便在课堂上 加,1具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包爸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