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温故知新:夏商西周的更替王朝更替时空轴时间空间王朝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 )世纪都城:( )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 )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制取代禅让制约公元前( )年建立者:( )都城:( )( )暴政失去民心商朝创造了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典型代表的灿烂文明西周盘庚迁( )末代君主( )公元前( )年建立者:( )都城:( )实行( )以加强对地方统治夏21阳城世袭夏桀1600商汤亳殷商纣王1046周武王姬发镐京分封制温故知新:夏商西周的更替王朝更替时空轴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持续约( )年公元( )年持续约五六百年400前1046实行分封制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国人暴动公元前( )年周幽王西周灭亡771走近历史之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从出土文物开始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反映了牛耕技术的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反映了当时铁制农具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铁骑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几课将要学习的内容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知道( )、战国七雄,以及商鞅变法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革春秋争霸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春秋时期的( )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2.阅读28页5课序言,完成下列内容:政治、经济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春秋争霸,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阅读28-2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西周与东周:上节课我们学过,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灭亡;公元前( )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到了( ),我国历史从此进入( )时期。镐京学习1:王室衰微前771洛邑东周770西周东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朝代——周朝,不过因为中间的迁都之举,所以后世为了区分,就将都城在西边( )的称之为西周,都城在东边( )的称之为东周。镐京洛邑..西周东周,本质都是周周天子都姓姬,是周武王的后裔与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并不相同学习1:王室衰微补充学习——王朝的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如周、汉、唐等强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国号,所以后世历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分,会专门进行称呼上的区分,如本质上如同一个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为西周、东周,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就称之为后周。本质上也是如同一个朝代的汉朝,因为都城为主的不同,分为西汉、东汉,还有三国时期的蜀汉,以及后代以“汉”为国号的后汉、赵汉等。学习1:王室衰微.西汉,刘邦建立以长安为都城.东汉,刘邦的后裔刘秀建立,以洛阳为都城当时的人为了简单区分,会说前汉、后汉现在我们为了方便区分,冠以西汉、东汉(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 )时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编订的主要记录这一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 )和( )之中。春秋学习1:王室衰微771动荡变化476关于孔子与《春秋》的内容,我们会在第7课详细学习……(3)春秋变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项制度逐渐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这就加强了诸侯国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县、郡学习1:王室衰微世袭分封 县郡方式 诸侯再次分封 委托卿大夫管理封底 诸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地方特点 卿大夫世袭封地 对诸侯义务有限 官员无法世袭完全听命于诸侯(中央)对比县郡制度更有利诸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春秋变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够约束各个诸侯,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实力最强,拥有政治大义的同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但是,东迁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局限在( )一带,虽然在政治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 )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洛邑学习1:王室衰微经济、军事.狭小的周王畿.强大的霸主学习1:王室衰微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因为周王室衰微,所以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强制约束后,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强大后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缴纳贡赋:这就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经济困难之下,军事实力更是难以维持;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后,更加无法约束诸侯国,诸侯国便更加强大——最终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西周东迁成东周东周实控范围小经济、军事实力弱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诸侯野蛮发展实力强诸侯拒绝履行纳贡等义务周天子无法从诸侯得到补充,实力更加衰弱诸侯约束更少,实力愈发强大,愈发不敬周天子周王室更加衰微王室衰微恶性循环(5)春秋变化3——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 )制度,如在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上,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发现,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郑国的国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这很明显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严重的僭越礼制行为。礼乐学习1:王室衰微.诸侯国郑国僭越礼制不尊周天子的明证(1)“材料研读”反映的春秋现象: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材料出自《史记 周本纪》,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将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的国君,方伯指的是( )。学习2:诸侯争霸.阅读29-30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周平王一方诸侯之长“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 )已经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 )开始操控政治,竞相角逐,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了( )的新面貌。周天子学习2:诸侯争霸.方伯诸侯争霸.(2)春秋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很多,到了东周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这些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 )和( )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还专门打出(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春秋争霸。学习2:诸侯争霸结盟军事征伐尊王攘夷(3)春秋五霸:在春秋争霸过程中,、( )、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霸主,所以历史学家称这些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春秋五霸。学习2:诸侯争霸齐桓公吴国越国(4)春秋首霸齐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齐国主要位于如今的山东境内,是灭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在( )的辅佐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称颂。学习2:诸侯争霸管仲.管仲(5)成语中的历史:①老马识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晋之好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⑤问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卧薪尝胆……这些成语都与春秋争霸有关,你能说出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霸主吗?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学习2:诸侯争霸①②③③④⑤⑥⑦(6)地图中的历史:对比26页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和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完成读地图任务。①春秋时期明显多出来的一个强大诸侯国是( )国;②秦晋齐鲁等主要诸侯国,都位于( )流域。③找出春秋五霸所属的诸侯国学习2:诸侯争霸秦黄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④30页地图中显示的重要战场为 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便发生在这场著名的战争中,最终晋国胜利,晋文公取代齐桓公成为霸主,遏制了楚国称霸的野心;直到几十年后,楚国才通过邲(bi)之战一雪前耻,击败晋国,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野心,成为新一届春秋霸主:这反映出春秋争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 )确定霸主地位。学习2:诸侯争霸城濮.我们菏泽市战争(7)春秋争霸的影响1——局部统一趋势: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如楚灭国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编钟的随国,便是被楚国灭掉的,秦穆公灭戎狄诸国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晋国灭国的过程中,出现过“假途灭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教训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学习2:诸侯争霸眼花缭乱地图编辑(8)春秋争霸的影响2——民族关系发展: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经过西周分封制的几百年发展,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发展,称之为“诸华”“诸夏”,在与周边“戎狄蛮夷”的长期交往中,这些少数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2:诸侯争霸.华夏认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在当时被看作蛮夷,但现在,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楚国的“楚辞”,和出自中原的《诗经》,被看作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这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学习2:诸侯争霸.第8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诗经》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楚辞”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端午节,记屈原(9)春秋争霸的影响3——弭兵大会促发展(32页知识拓展):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这时春秋处于( )和变化状态的最典型体现之一,长期的战争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长期的战争更会破坏经济生产,使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在争霸之余,各国也都有暂时休战以恢复元气的愿望,于是弭兵大会应用而生。公元( )年,宋国大夫向戌(xu)召开弭兵大会,史称“向戌弭兵”。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 )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的( )恢复和发展。学习2:诸侯争霸动荡.前546中原社会经济(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动荡主要体现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层面,变化则既体现在诸侯改革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方面。春秋后期,( )和( )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堪称原始农业诞生以来的又一大发展,是春秋时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堪称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农业生产力牛耕(2)技术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人口明显增长,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这会使得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也更加细致,最终使得春秋时期的铸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冶铁业精美的漆器(3)农业产量的提高,会增加财富的积累,手工业的繁荣,会使得产品增加,多余的产品将会流动起来,这便使得( )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各诸侯国统治者也对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在商业交换逐渐活跃,商品交换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就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又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成为货币,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商业金属货币山东货币齐大刀教材55页秦统一前的各诸侯国货币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 手工业 商业表现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一切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增加促进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出现商业繁荣推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积累,为手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手工业规模扩大产品增多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商品和多余财富等物质积累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唯物史观:自远古至春秋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对社会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远古人类活动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所以结成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原始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高,物质开始出现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会形成,并且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出现;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因为技术的原因,农业生产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称“千耦其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役使奴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铁骑牛耕出现之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识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东周与西周的定义,直到春秋时期的定义,能够根据地图说出春秋争霸的形势。(3)史料实证: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礼乐制度和礼崩乐坏;成语、《史记》《国语》等文献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学习4:归纳总结(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白王室衰微与春秋争霸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春秋时期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关键发展时期,炎黄联盟、华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在长期的交往与频繁密切的往来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点知识背诵:(1)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的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为都城的东周开始。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2)春秋时期的动荡主要体现在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强大之后的诸侯争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霸,最终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学习4:归纳总结(3)春秋争霸,一方面使少数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一方面一方面又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发展。(4)春秋争霸,为了应对战争,赢得霸主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改革,任用贤才,设置县、郡,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动荡,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弭兵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了顺应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导学案第4页重点知识背诵.春秋动荡:王室衰微、争霸战争春秋变化:诸侯争霸、经济发展春秋争霸不休绵延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又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知道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等政治变化。诸侯争霸不休,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讲在下一课揭晓……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活动1:温故知新】【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春秋争霸、战国七雄,以及商鞅变法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阅读教材第22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春秋争霸,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学习1:王室衰微】阅读教材第28-2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西周与东周:西周的都城是(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到了(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西周东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朝代——周朝,不过因为中间的迁都之举,所以后世为了区分,就将都城在西边(镐京)的称之为西周,都城在东边(洛邑)的称之为东周。补充学习——王朝的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如周、汉、唐等强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国号,所以后世历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分,会专门进行称呼上的区分,如本质上如同一个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为西周、东周,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就称之为后周。本质上也是如同一个朝代的汉朝,因为都城为主的不同,分为西汉、东汉,还有三国时期的蜀汉,以及后代以“汉”为国号的后汉、赵汉等。(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71)—前(476),因孔子编订的主要记录这一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3)春秋变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项制度逐渐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这就加强了诸侯国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春秋变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够约束各个诸侯,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实力最强,拥有政治大义的同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但是,东迁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局限在(洛邑)一带,虽然在政治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因为周王室衰微,所以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强制约束后,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强大后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缴纳贡赋:这就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经济困难之下,军事实力更是难以维持;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后,更加无法约束诸侯国,诸侯国便更加强大——最终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5)春秋变化3——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是一整套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乐舞,如在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上,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发现,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郑国的国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这很明显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严重的僭越礼制行为。【学习2:诸侯争霸】阅读教材第29-30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材料研读”反映的春秋现象:“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材料出自《史记 周本纪》,其中的平王指的是(周平王),即将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的国君,方伯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周天子)已经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方伯)——即大国诸侯开始操控政治,竞相角逐,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了(诸侯争霸)的新面貌。(2)春秋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很多,据说是800诸侯,到了东周春秋时期,还剩下的诸侯据说有170多个,这里面,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这些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还专门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春秋争霸。(3)春秋五霸:在春秋争霸过程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霸主,所以历史学家称这些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春秋五霸。(4)春秋首霸齐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齐国主要位于如今的山东境内,是灭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称颂。(5)成语中的历史:①老马识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晋之好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⑤问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卧薪尝胆……这些成语都与春秋争霸有关,你能说出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霸主吗?齐桓公:(①) 晋文公:(②③) 秦穆公:(③) 楚庄王:(④⑤) 吴王阖闾:(⑥) 越王勾践:(⑦)(6)地图中的历史:对比26页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和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完成读地图任务。①春秋时期明显多出来的一个强大诸侯国是(秦)国;②秦晋齐鲁等主要诸侯国,都位于(黄河)流域;③30页地图中显示的重要战场为(城濮),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便发生在这场著名的战争中,最终晋国胜利,晋文公取代齐桓公成为霸主,遏制了楚国称霸的野心;直到几十年后,楚国才通过邲(bi)之战一雪前耻,击败晋国,楚庄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野心,成为新一届春秋霸主:这反映出春秋争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争霸战争)确定霸主地位。(7)春秋争霸的影响1——局部统一趋势: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如楚灭国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编钟的随国,便是被楚国灭掉的,秦穆公灭戎狄诸国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晋国灭国的过程中,出现过“假途灭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教训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8)春秋争霸的影响2——民族关系发展: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经过西周分封制的几百年发展,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发展,称之为“诸华”“诸夏”,在与周边“戎狄蛮夷”的长期交往(和平往来与战争摩擦)中,这些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在当时被看作蛮夷,但现在,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楚国的“楚辞”,和出自中原的《诗经》,被看作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这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9)春秋争霸的影响3——弭兵大会促发展(32页知识拓展):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这时春秋处于(动荡)和变化状态的最典型体现之一,长期的战争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长期的战争更会破坏经济生产,使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在争霸之余,各国也都有暂时休战以恢复元气的愿望,于是弭兵大会应用而生。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xu)召开弭兵大会,史称“向戌弭兵”。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的(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动荡主要体现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层面,变化则既体现在诸侯改革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方面。春秋后期,(铁制农具 )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堪称原始农业诞生以来的又一大发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堪称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2)技术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人口明显增长,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这会使得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也更加细致,最终使得春秋时期的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3)农业产量的提高,会增加财富的积累,手工业的繁荣,会使得产品增加,多余的产品将会流动起来,这便使得(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各诸侯国统治者也对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在商业交换逐渐活跃,商品交换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就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又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成为货币,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的是(金属货币)。(4)春秋经济档案:农业 手工业 商业表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金属货币出现,商业活动活跃影响 一切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产品增加,促进商业繁荣 商业繁荣促进经济发展(5)唯物史观:自远古至春秋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对社会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远古人类活动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所以结成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原始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高,物质开始出现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会形成,并且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出现;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因为技术的原因,农业生产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称“千耦其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役使奴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铁骑牛耕出现之口,“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识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东周与西周的定义,直到春秋时期的定义,能够根据地图说出春秋争霸的形势。(3)史料实证: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礼乐制度和礼崩乐坏;成语、《史记》《国语》等文献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白王室衰微与春秋争霸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春秋时期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关键发展时期,炎黄联盟、华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在长期的交往与频繁密切的往来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点知识背诵:(1)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的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为都城的东周开始。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2)春秋时期的动荡主要体现在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强大之后的诸侯争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霸,最终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3)春秋争霸,一方面使少数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一方面一方面又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发展。(4)春秋争霸,为了应对战争,赢得霸主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改革,任用贤才,设置县、郡,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动荡,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弭兵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了顺应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知道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等政治变化。诸侯争霸不休,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讲在下一课揭晓……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第 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活动 1:温故知新】【活动 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 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 、战国七雄,以及商鞅变法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2.阅读教材第 22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春秋时期的 、 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春秋争霸,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学习 1:王室衰微】阅读教材第 28-29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西周与东周: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灭亡;公元前( )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到了( ),我国历史从此进入( )时期。西周东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朝代——周朝,不过因为中间的迁都之举,所以后世为了区分,就将都城在西边( )的称之为西周,都城在东边( )的称之为东周。补充学习——王朝的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如周、汉、唐等强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国号,所以后世历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分,会专门进行称呼上的区分,如本质上如同一个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为西周、东周,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就称之为后周。本质上也是如同一个朝代的汉朝,因为都城为主的不同,分为西汉、东汉,还有三国时期的蜀汉,以及后代以“汉”为国号的后汉、赵汉等。1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 )时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编订的主要记录这一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 )和( )之中。(3)春秋变化 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项制度逐渐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一些诸侯国为了(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这就加强了诸侯国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春秋变化 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够约束各个诸侯,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实力最强,拥有政治大义的同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但是,东迁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局限在( )一带,虽然在政治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 、 )实力,权威明显削弱。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因为周王室衰微,所以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强制约束后,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强大后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缴纳贡赋:这就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经济困难之下,军事实力更是难以维持;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后,更加无法约束诸侯国,诸侯国便更加强大——最终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5)春秋变化 3——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 )制度,这一制度是一整套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乐舞,如在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上,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发现,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郑国的国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这很明显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严重的僭越礼制行为。【学习 2:诸侯争霸】阅读教材第 29-30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材料研读”反映的春秋现象:“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材料出自《史记 周本纪》,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将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的国君,方伯指的是(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 )等大的诸侯国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 )已经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即大国诸侯开始操控政治,竞相角逐,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了( )的新面貌。(2)春秋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很多,据说是 800 诸侯,到了东周春秋时期,还剩下的诸侯据说有 170多个,这里面,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这些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 )和( )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还专门打出(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春秋争霸。(3)春秋五霸:在春秋争霸过程中,( )、( )、( )、( )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霸主,所以历史学家称这些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春秋五霸。(4)春秋首霸齐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齐国主要位于如今的山东境内,是灭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在( )的辅佐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称颂。(5)成语中的历史:①老马识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晋之好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⑤问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卧薪尝胆……这些成语都与春秋争霸有关,你能说出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霸主吗?齐桓公:( ) 晋文公:( ) 秦穆公:( ) 楚庄王:( )吴王阖闾:( ) 越王勾践:( )2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6)地图中的历史:对比 26 页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和 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完成读地图任务。①春秋时期明显多出来的一个强大诸侯国是( )国;②秦晋齐鲁等主要诸侯国,都位于( )流域;③30 页地图中显示的重要战场为( ),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便发生在这场著名的战争中,最终晋国胜利,晋文公取代齐桓公成为霸主,遏制了楚国称霸的野心;直到几十年后,楚国才通过邲(bi)之战一雪前耻,击败晋国,楚庄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野心,成为新一届春秋霸主:这反映出春秋争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 )确定霸主地位。(7)春秋争霸的影响 1——局部统一趋势: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如楚灭国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编钟的随国,便是被楚国灭掉的,秦穆公灭戎狄诸国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晋国灭国的过程中,出现过“假途灭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教训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8)春秋争霸的影响 2——民族关系发展: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经过西周分封制的几百年发展,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发展,称之为“诸华”“诸夏”,在与周边“戎狄蛮夷”的长期交往(和平往来与战争摩擦)中,这些少数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在当时被看作蛮夷,但现在,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楚国的“楚辞”,和出自中原的《诗经》,被看作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这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9)春秋争霸的影响 3——弭兵大会促发展(32页知识拓展):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这时春秋处于( )和变化状态的最典型体现之一,长期的战争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长期的战争更会破坏经济生产,使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在争霸之余,各国也都有暂时休战以恢复元气的愿望,于是弭兵大会应用而生。公元( )年,宋国大夫向戌(xu)召开弭兵大会,史称“向戌弭兵”。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 )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的( )恢复和发展。【学习 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 31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动荡主要体现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层面,变化则既体现在诸侯改革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方面。春秋后期,( )和( )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堪称原始农业诞生以来的又一大发展,是春秋时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堪称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2)技术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人口明显增长,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这会使得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也更加细致,最终使得春秋时期的铸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3)农业产量的提高,会增加财富的积累,手工业的繁荣,会使得产品增加,多余的产品将会流动起来,这便使得( )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各诸侯国统治者也对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在商业交换逐渐活跃,商品交换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就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又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成为货币,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4)春秋经济档案:农业 手工业 商业表现影响3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5)唯物史观:自远古至春秋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对社会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远古人类活动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所以结成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原始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高,物质开始出现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会形成,并且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出现;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因为技术的原因,农业生产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称“千耦其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役使奴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铁骑牛耕出现之口,“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识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学习 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东周与西周的定义,直到春秋时期的定义,能够根据地图说出春秋争霸的形势。(3)史料实证: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礼乐制度和礼崩乐坏;成语、《史记》《国语》等文献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白王室衰微与春秋争霸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春秋时期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关键发展时期,炎黄联盟、华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在长期的交往与频繁密切的往来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点知识背诵:(1)公元前 771 年,定都镐京的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 年,以洛邑为都城的东周开始。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2)春秋时期的动荡主要体现在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强大之后的诸侯争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霸,最终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3)春秋争霸,一方面使少数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一方面一方面又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发展。(4)春秋争霸,为了应对战争,赢得霸主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改革,任用贤才,设置县、郡,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动荡,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弭兵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了顺应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知道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等政治变化。诸侯争霸不休,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讲在下一课揭晓……4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规划编号 内容 资源详情 预计上架时间 备注1 全册导言课 PPT课件+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教学设计 9.3(已完成) 第一单元已完成2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课件(希沃配套导学版+PPT导出调整版+PDF预览版)+教学设计 9.2(已上传)3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9.3(已完成)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9.5(已完成)5 第4课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9.11(已完成)6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9.18(已完成)7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9.218 第7课 百家争鸣 9.229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9.2110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9.2411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9.2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活动1:温故知新】【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 、战国七雄,以及商鞅变法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2.阅读教材第22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春秋时期的 、 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春秋争霸,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学习1:王室衰微】阅读教材第28-2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西周与东周: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灭亡;公元前( )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到了( ),我国历史从此进入( )时期。西周东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朝代——周朝,不过因为中间的迁都之举,所以后世为了区分,就将都城在西边( )的称之为西周,都城在东边( )的称之为东周。补充学习——王朝的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如周、汉、唐等强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国号,所以后世历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分,会专门进行称呼上的区分,如本质上如同一个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为西周、东周,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就称之为后周。本质上也是如同一个朝代的汉朝,因为都城为主的不同,分为西汉、东汉,还有三国时期的蜀汉,以及后代以“汉”为国号的后汉、赵汉等。(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 )时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编订的主要记录这一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 )和( )之中。(3)春秋变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项制度逐渐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一些诸侯国为了(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这就加强了诸侯国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春秋变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够约束各个诸侯,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实力最强,拥有政治大义的同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但是,东迁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局限在( )一带,虽然在政治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 、 )实力,权威明显削弱。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因为周王室衰微,所以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强制约束后,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强大后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缴纳贡赋:这就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经济困难之下,军事实力更是难以维持;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后,更加无法约束诸侯国,诸侯国便更加强大——最终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5)春秋变化3——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 )制度,这一制度是一整套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乐舞,如在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上,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发现,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郑国的国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这很明显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严重的僭越礼制行为。【学习2:诸侯争霸】阅读教材第29-30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材料研读”反映的春秋现象:“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材料出自《史记 周本纪》,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将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的国君,方伯指的是(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 )等大的诸侯国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 )已经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即大国诸侯开始操控政治,竞相角逐,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了( )的新面貌。(2)春秋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很多,据说是800诸侯,到了东周春秋时期,还剩下的诸侯据说有170多个,这里面,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这些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 )和( )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还专门打出(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春秋争霸。(3)春秋五霸:在春秋争霸过程中,( )、( )、( )、( )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霸主,所以历史学家称这些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春秋五霸。(4)春秋首霸齐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齐国主要位于如今的山东境内,是灭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在( )的辅佐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称颂。(5)成语中的历史:①老马识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晋之好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⑤问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卧薪尝胆……这些成语都与春秋争霸有关,你能说出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霸主吗?齐桓公:( ) 晋文公:( ) 秦穆公:( ) 楚庄王:( )吴王阖闾:( ) 越王勾践:( )(6)地图中的历史:对比26页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和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完成读地图任务。①春秋时期明显多出来的一个强大诸侯国是( )国;②秦晋齐鲁等主要诸侯国,都位于( )流域;③30页地图中显示的重要战场为( ),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便发生在这场著名的战争中,最终晋国胜利,晋文公取代齐桓公成为霸主,遏制了楚国称霸的野心;直到几十年后,楚国才通过邲(bi)之战一雪前耻,击败晋国,楚庄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野心,成为新一届春秋霸主:这反映出春秋争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 )确定霸主地位。(7)春秋争霸的影响1——局部统一趋势: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如楚灭国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编钟的随国,便是被楚国灭掉的,秦穆公灭戎狄诸国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晋国灭国的过程中,出现过“假途灭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教训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8)春秋争霸的影响2——民族关系发展: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经过西周分封制的几百年发展,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发展,称之为“诸华”“诸夏”,在与周边“戎狄蛮夷”的长期交往(和平往来与战争摩擦)中,这些少数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在当时被看作蛮夷,但现在,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楚国的“楚辞”,和出自中原的《诗经》,被看作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这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9)春秋争霸的影响3——弭兵大会促发展(32页知识拓展):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这时春秋处于( )和变化状态的最典型体现之一,长期的战争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长期的战争更会破坏经济生产,使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在争霸之余,各国也都有暂时休战以恢复元气的愿望,于是弭兵大会应用而生。公元( )年,宋国大夫向戌(xu)召开弭兵大会,史称“向戌弭兵”。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 )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的( )恢复和发展。【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动荡主要体现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层面,变化则既体现在诸侯改革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方面。春秋后期,( )和( )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堪称原始农业诞生以来的又一大发展,是春秋时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堪称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2)技术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人口明显增长,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这会使得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也更加细致,最终使得春秋时期的铸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3)农业产量的提高,会增加财富的积累,手工业的繁荣,会使得产品增加,多余的产品将会流动起来,这便使得( )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各诸侯国统治者也对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在商业交换逐渐活跃,商品交换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就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又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成为货币,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4)春秋经济档案:农业 手工业 商业表现影响(5)唯物史观:自远古至春秋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对社会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远古人类活动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所以结成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原始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高,物质开始出现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会形成,并且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出现;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因为技术的原因,农业生产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称“千耦其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役使奴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铁骑牛耕出现之口,“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识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东周与西周的定义,直到春秋时期的定义,能够根据地图说出春秋争霸的形势。(3)史料实证: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礼乐制度和礼崩乐坏;成语、《史记》《国语》等文献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白王室衰微与春秋争霸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春秋时期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关键发展时期,炎黄联盟、华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在长期的交往与频繁密切的往来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点知识背诵:(1)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的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为都城的东周开始。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2)春秋时期的动荡主要体现在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强大之后的诸侯争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霸,最终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3)春秋争霸,一方面使少数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一方面一方面又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发展。(4)春秋争霸,为了应对战争,赢得霸主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改革,任用贤才,设置县、郡,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动荡,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弭兵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了顺应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知道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等政治变化。诸侯争霸不休,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讲在下一课揭晓……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东周与西周的定义,直到春秋时期的定义,能够根据地图说出春秋争霸的形势。(3)史料实证: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礼乐制度和礼崩乐坏;成语、《史记》《国语》等文献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白王室衰微与春秋争霸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春秋时期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关键发展时期,炎黄联盟、华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在长期的交往与频繁密切的往来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学习目标】知道春秋争霸,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展示时间轴,回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生:在导学案上完成时间轴,回顾上节课所学。二、导入新课:师:以教材28页序言处插图和补充的铁制农具导入: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以大禹治水结束;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大禹建夏开始。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反映了牛耕技术的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反映了当时铁制农具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铁骑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几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三、讲授新课确定学习目标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0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8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关键内容和提出的问题。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生:拟定学习目标。学习1:王室衰微师:以导学案为主,结合配套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教材内容,筛选出有用信息,填入导学案的挖空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导学案的时候,老师在台下走动观察,并不时提醒。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相应问题,学习发现历史信息。师:导学案的第一部分第(1)个小问题学习的是东周的出现和春秋时期的定义,同时补充了朝代的一些命名方式。生:了解东周与春秋时期,知道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与变化。师:因为已经点名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和变化,所以接下来以春秋的变化为主题,带领学生来梳理春秋时期的变化表现。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了解春秋时期的变化,知道县郡的设立,分封制开始瓦解,王室衰微后,诸侯开始崛起。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势,带领学生梳理东周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生:了解东周陷入王室衰微的恶性循环。师:借助教材中的郑国九鼎,结合上一节课的礼乐制度,讲解诸侯的僭越。生:通过考古文物,了解诸侯的僭越。学习2:诸侯争霸师:以诸侯僭越和材料研读为切入点,顺利过渡到诸侯争霸的学习。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借助导学案的提示,阅读课本29页材料研读,培养阅读材料的史料实证能力。师:带领学生解读材料研读的内容,开始诸侯争霸的学习。生:阅读教材指定内容,完成导学案,学习诸侯争霸。师:简单介绍一下春秋五霸,通过讲述“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增加趣味性,同时讲述春秋争霸的情况。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齐桓公进行争霸战争,讨伐孤竹国,春天出征,冬天班师,因为环境变化,结果齐桓公的班师大军迷路了——无法寻得班师回朝得道路。这个时候,聪明得管仲说,老马识途,老马认识回家得路,不如我们放开对老马的操控,让它们自由活动,我们跟随着老马走。就这样,他们果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前,因为晋国内乱,曾在外流浪多年。在流浪到楚国时,楚国国君问晋文公在他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后,准备怎么报答楚国。重耳说金玉珠宝这些楚王不缺,那么以后如果晋楚交战时,我就主动退避三舍,提前避让90里以作报答吧。这是流亡在外,寄人篱下时的重耳说出的豪言,楚王震惊于此时的重耳依然如此豪迈,果断决定帮助重耳回国继位。因为楚国距离晋国太远,所以楚王决定先送重耳到秦国,然后让他们一行人借道秦国回晋国。在后来的城濮之战中,晋楚交战,晋国一方果然守约提前避让了90里,退避三舍以作报答。但与此同时,晋国也以此实现了骄兵之计的目的,成功迷惑了楚国,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晋文公一跃成为齐桓公之后的又一个霸主。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指的是秦国和晋国相互通婚,晋文公重耳从楚国到秦国后,已经娶过晋国公主的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并发兵帮助重耳回国。就这样,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终于回到了他忠诚的晋国,正式开始他的称霸之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继位之初,大臣把持国政,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还拒绝忠臣的劝谏。后来一个大臣就拐着弯说:臣听说楚国王宫中有一只鸟,已经三年没有鸣叫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儿呢?很明显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拐着弯骂楚王无所作为,,一个是旁敲侧击想听一下楚王的决心。楚庄王也知道这些,于是他说:你就放心吧,这只鸟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此后,楚庄王找准时机,除掉专权的大臣,拿回权力,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霸主。问鼎中原:楚庄王北伐抵达中原,专门去周王室处询问九鼎的轻重。自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铸造九鼎,九鼎就是天子的象征,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这反映了楚国的野心,也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情况,还展示了春秋争霸的目的。三令五申:吴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是当时吴国弱小,楚国强大。为了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吴王阖闾准备让兵圣孙武练兵。但是,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国军队战斗力增长很快,最终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取得大捷,攻入楚国的国度,吴王阖庐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俘虏,为了活命与报仇,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回到了越国。在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即睡觉不睡床,不铺被子,而是铺薪柴,每天还要尝尝苦胆的苦味,以此表示自己不忘吴国带来的屈辱,立志报仇。最终,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与励精图治之下,越国抓住机会,一把覆灭吴国,越王勾践也因此称为新的霸主。生:听成语故事,了解春秋争霸历史。师:带领学生对比26页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和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完成读地图任务。生:读图,完成导学案,培养时空观念。师:重点结合地图中的重要古战场城濮,结合前面的退避三舍,讲述城濮之战。因为城濮位于如今的山东菏泽鄄城,而我们这里也属于菏泽,所以进行专门的提点,讲出地方史特色。生:了解菏泽历史——东明五霸岗与传说中的五霸会盟有关等。师:通过教材和地图,展示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的影响。生:通过地图,直观感受春秋争霸对局部统一的影响。师:以教材内容为主,结合炎黄传说,带领学生学习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超前学习,点明这一现象对秦朝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作用。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趋势。师:列举楚国的例子,再次超前学习,点出楚辞的文化影响力,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包容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生:了解楚辞、荆楚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包容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师:带领学生学习32页知识拓展,了解弭兵大会,看到春秋争霸的另一面。生:阅读知识拓展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了解弭兵大会。学习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师:带领学生阅读32页内容,开始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生:阅读教材和导学案,完成相应内容,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师:直接点明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影响,以教材插图中的“牺尊”和补充图片铁农具,史料实证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生: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表现——铁器牛耕。师:以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发展为逻辑,带领学生学习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其中重点点明冶铁业与铁器广泛使用的关系。生:了解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师:以农业、手工业繁荣促进商业发展为逻辑,带领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商业的发展,尤其了解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为了进行实物的展示,可以超前学习,点拨引导学生翻看教材55页插图,了解当时各个诸侯国的金属货币。为了讲出地方史特色,所以特意展示了山东的齐国货币齐大刀。生:了解春秋时期商业的繁荣,通过实物了解当时的货币样式。师:通过列表的形式,带领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生:思考总结,完成导学案,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师:带领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学习,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讲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如何理解,为本单元的主题“向封建社会过渡”点题做铺垫。唯物史观:自远古至春秋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对社会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在远古人类活动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所以结成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原始农业产生后,生产力提高,物质开始出现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会形成,并且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出现;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因为技术的原因,农业生产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称“千耦其耘”,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役使奴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铁骑牛耕出现之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意识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生:温故知新,了解唯物史观,通过所学,试着理解经济的基础性影响。学习4:总结归纳师:列举核心素养在本节课所学内容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大声朗读核心素养体现,温故知新,加深印象。师:列出本节课应该背诵的重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生:回顾思考,背诵掌握,夯实基础。师:总结本课所学,展望下节内容,较为自然地连接起两课之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大单元学习意识。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知道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等政治变化。诸侯争霸不休,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讲在下一课揭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PDF打印版4页).pdf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导学案学用无答案-word可编辑).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PPT课件).ppt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计划.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