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河流附近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正负值代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该河段( )
A.枯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B.丰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C.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D.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2.该河段附近地下水位最高值出现在( )
A.5月 B.7月 C.9月 D.10月
3.读我国某河流径流量各月变化示意图。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其两侧海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1616年5月,为探寻北极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从戴维斯海峡进入海湾,沿格陵兰岛西岸北上,历经3个月完成了环绕巴芬湾一周的航行。下图示意巴芬湾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及形成动力分别是( )
A.自南向北盛行西风 B.自南向北极地东风
C.自北向南极地东风 D.自北向南盛行西风
5.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 )
A.盐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发更少 D.结冰更早
下图为中南半岛地区卫星遥感示意图,图中灰白色斑点为该地区传统农业刀耕火种的焚烧点。宋代该地区的占城、真腊、暹罗等国已与中国开展海路通航商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宋代商船从该地区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段是( )
A.1~5月 B.5~9月 C.9~12月 D.11月~次年3月
7.返航中国的商船上装载的货物可能有( )
A.瓷器 B.丝织品 C.香料 D.漆器
8.图中的真腊位于现在的( )
A.缅甸 B.泰国 C.柬埔寨 D.越南
9.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如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10.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1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荷兰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人口1685万,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地狭人稠,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1920年开始修建的长达30千米的须德海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大坝上建有泄水闸,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1996年荷兰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龙以关闭河道(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主要是为了( )
A.荷兰经济发达,修大坝发电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B.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
C.大坝内部形成库区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D.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
13.须德海大坝修建后,艾瑟尔湖与建坝前相比湖水的盐度变化及其原因是( )
A.变大库区封闭,水分蒸发量变大
B.变大河流携带的盐分不断在库区集聚
C.变小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
D.不变河口区本来就是淡水
14.莱茵河河口修闸有利于( )
A.提高通航能力 B.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C.保护河口生态环境 D.增加土地围垦面积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河水流向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为洞里萨湖及其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洞里萨河流向和湖泊面积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9月向南流,面积小 B.5~9月向北流,面积大
C.10月~次年4月向南流,面积大 D.10月~次年4月向北流,面积小
16.洞里萨河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洞里萨湖的蓄水量
②减轻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胁
③缓解湄公河下游的旱情
④保障湄公河上游的航运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龙目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北接爪哇海,南接印度洋。通过印度尼西亚的海峡从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洋流被称为印尼贯穿流,其每年输送大量的西太平洋海水到热带印度洋,其中大部分经过龙目海峡。下面图甲示意龙目海峡位置及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乙示意其表层洋流流速的年变化(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印尼贯穿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太平洋海水堆积 B.东印度洋海水堆积
C.终年盛行偏北风 D.地转偏向力持续作用
18.表层洋流对龙目海峡海域增温作用最显著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8—9月 D.11—12月
19.从全年看,龙目海峡表层洋流最可能会( )
A.降低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 B.减少流经地区的年降水量
C.阻碍海洋生物沿该海峡洄游 D.使印度洋污染物终年向太平洋扩散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下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0.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21.2010年以来,咸海地区( )
A.水面萎缩速率呈加快趋势 B.气温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C.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 D.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22.导致2015~2018年咸海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上游径流量减少 B.人为取水量减少 C.湖面蒸发量增大 D.地下水水位下降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最大时( )
①昼短夜长
②昼长夜短
③正午太阳高度大
④正午太阳高度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汛期洪泽湖泄洪时,洪泽湖及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
A.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
B.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
C.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
D.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最南端的陆地,其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但夏季穿过该海峡相对安全。下图示意德雷克海峡位置及海峡里3个地点(a、b、c)的不同水深及流速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德雷克海峡的洋流( )
A.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快 B.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慢
C.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慢 D.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快
26.导致德雷克海峡成为“杀人海峡”的根本因素是( )
A.风力 B.海陆位置 C.流速 D.温度差异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洋计划,在此之前日本政府的专家会议讨论过五种处理方法(图2),图1示意福岛所在位置以及附近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理想状态下,仅从洋流角度考虑,核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后受害最大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加拿大 D.俄罗斯
28.五种方法中,没有采用④地下掩埋(混入水泥一并封存在地下)主要原因是( )
A.易污染地下水 B.建设成本最高 C.面积小多地震 D.技术要求最高
二、材料分析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缺水基岩地区,主要通过寻找有利地下水富集的蓄水构造,缓解缺水问题。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层和隔水层相互结合组成的地质构造。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地区,该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历史上发育不同时期的侵入岩以及接触带。图a、图b分别示意不同类型的蓄水构造地质剖面。
(1)指出图a蓄水构造水位变化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2)简述图b蓄水构造地下水富集的自然地理过程。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兴海盆地曾经发育统一古湖。随着地壳抬升,泽曲附近河流袭夺导致统一古湖水系与若尔盖古湖水系贯通,统一古湖下游的黄河也上溯进入共和盆地,之后统一古湖萎缩,最终演化出现代黄河源区水系的雏形。下图示意泽曲附近贯通前后的水系状态。
(1)描述河湖共存阶段统一古湖的形态特征。
(2)简述泽曲附近实现水系贯通的自然条件。
(3)分析统一古湖萎缩的原因。
(4)指出科考小组在该区域可能找到的佐证水系演化史的其他地貌证据。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澳大利亚寒流是流经南印度洋东部的一支洋流,其自南向北沿澳大利亚西海岸流动,最后汇入南赤道暖流,是世界主要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下图为世界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
(1)说出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世界主要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的原因。
(3)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区域渔场规模很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从年内变化来看,无论枯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水,A错误;而在丰水期江水水位上涨,超过地下水位,江水向地下渗漏,补给地下水,B正确;不论是枯水年还是丰水年都存在江水补给地下水和地下水补给江水的时期,不会只出现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或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的现象,C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无论是丰水年、枯水年还是平水年,8月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的量都是最大的,地下水位快速上升,9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量,但也有例外,例位达到最高,而10月降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较快,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地下水位开始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
4.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巴德湾地区位于高纬度地区,该地区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因此芬湾西侧表层洋流为由北冰洋巴芬湾西部沿着巴芬岛向南流的洋流,所以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其形成动力是极地东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
6.答案:B
解析:东南亚5~9月盛行西南风,此时段最为合适,返回中国的商船可借助风力航行。故B选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瓷器、丝织品、漆器是古代中国特产,而东南亚盛产香料。故C选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的地理位置判断,真腊位于现在的柬埔寨。故C选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近60年该湖泊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较大,是湖泊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B、C错误,D正确。气温一般是通过影响蒸发量而影响湖泊水量,A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1.答案:D
解析:前而分布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荷兰为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再加上人口众多,从而导致该地土地资源紧张,而且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全年受西风影响,风浪大,地势低,多受风暴潮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在沿海地区修建了须德海大坝,B正确。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修大坝不是为了发电,不是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AD错误。当地靠近北海渔场,不必再建坝发展水产养殖业,C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大坝阻止海水进入坝内水域,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注入淡水量大,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大坝修建后盐度变小。C正确。故选C。
14.答案:B
解析:莱茵河航运繁忙,莱茵河河口修闸不利于提高通航能力,A错误;通过关闭闸门减轻风暴潮的危害,B正确。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对保护河口生态环境作用不大,但有可能对河口生态造成不利影响,C错误;不会增加土地围垦面积,D错误。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河水流向随季节而变化。读图联系已学可知,洞里萨河是湄公河的支流,并连接洞里萨湖。其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5~9月份进入雨季,河流水水位上涨速度快于湖泊水水位上涨速度,因此湄公河部分河水流向洞里萨河,最终向北流入洞里萨湖,湖泊受降水和河水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大水位高,面积大,A错误,D正确;10月~次年4月为旱季,湄公河水量减少,水位低于洞里萨湖,湖水通过洞里萨河向南流入湄公河,湖泊补给河流,水量减少,面积小,BC错误。故选D。
16.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洞里萨河流向因季节而发生逆转。这种逆转能够调节湄公河的径流和洞里萨湖的蓄水量,在雨季,湄公河部分水量经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湖泊蓄积了洪水,因而能减轻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胁,②对;在旱季,洞里萨湖湖水补给河流,稳定了湄公河下游的水位,从而缓解湄公河下游旱季的旱情,也保障了湄公河下游航运的稳定,但其不能调蓄湄公河上游水位,对上游航运没有作用,③对,④错。湖泊蓄水量,也被称为湖泊容积,是指特定水位情况下湖泊中的水量。这个水位通常是以丰水年的平均水位为标准来确定的,洞里萨河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对湖泊蓄水量影响不大,①错。综上可知,D对,ABCD错。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形成的原因。南、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将海水带到太平洋西侧,受到陆地阻挡,海水在此堆积,水位升高并高于热带印度洋,因此形成自太平洋流向热带印度洋的印尼贯穿流,A项正确;印度洋海域赤道暖流以自东向西流为主,海水一般不会在东印度洋堆积,B项错误;该区域受季风影响,盛行风向会有变化,C项错误;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弱,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穿过龙目海峡的海水中,西太平洋堆积的海水来自赤道暖流,水温较高,对该海域有增温作用。读图可知,8—9月洋流自北向南,即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流速最快,所以8—9月增温作用最显著,C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的影响。从全年看,龙目海峡表层洋流流向主要是自北向南,即从西太平洋流入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堆积的暖水流向印度洋,会降低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水温,A项正确;暖流有利于增加流经地区的降水量,B项错误;如果海洋生物自北向南沿该海峡洄游,则可以顺着洋流游动,C项错误;该洋流全年大部分时段为自北向南流,不会使印度洋污染物终年向太平洋扩散,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A.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A错误;B.冰雪融水需经河流汇入咸海,不是咸海的直接补给水源,故B错误;C.由题干可知,咸海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间湖故其主要的、直接的补给水源为河流水,故C正确;D.气候干旱,地下水水位低,地下水不是成海的主要补给水源,D错误;
21.答案:D
解析:A.由图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标准化的咸海水面面积波动较小,且2015年以后有微小增加趋势,说明2010年以后咸海萎缩速率呈减缓趋势,故A错误;B.2010年以后,气温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故B错误;C.2010年以后,耕地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故C错误;D.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故D正确;
22.答案:B
解析:A.由图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咸海水面面积有微小增加趋势,上游径流减少会导致威海睡眠直积缩减,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咸海水面面积有微小增加趋势,这可能与温度升高造成冰川积雪加速消融和山区降水增多导致上游流出山口的径流量增加、沿途和湖区人为取水量少等有关,故B正确;C.蒸发量增大易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水面萎缩,故C错误;D.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加剧咸海萎缩,咸海水面面积会减小,故D错误;
23.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最大说明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少,应为河流的枯水期,对应为冬季。冬季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小,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答案:C
解析: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淮河挟带腐殖质等溶解性有机物进入洪泽湖累积,在泄洪时大量湖泊累积的溶解性有机物随着外泄水体流出洪泽湖,使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洪泽湖泄洪时挟带的溶解性有机物顺着运河等注入其他四湖,导致其他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答案:D
解析:据图表分析可知,a、b、c三个地点依次从北到南,根据数据显示,a处流速快,所以北部洋流流速快,南部洋流流速慢,BC错误;同一位置,表层海水流速快,深层海水流速慢,D正确,A错误;故选D。
26.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南美大陆南部和南极半岛的阻挡,狭管效应明显,导致狂涛巨浪,故其根本因素是海陆位置,B正确;该地地处西风带,风力强;受风力和洋流影响,流速快;海峡两岸纬度差异大,这些都加剧了该地的危险系数,但不是其号称“杀人海峡”的根本原因;ACD错误。故选B。
27.答案:A
解析:理想状态下,仅从洋流角度考虑,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顺着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流到北美洲西海岸南侧,而加拿大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北侧,故入海洋后受害最大的国家是美国,A正确,C错;中国与俄罗斯位于太平洋西部,因为日本列岛的屏障,会使得辐射物被大量隔离在外,由洋流带过来的核污水较少,BD错。故选A。
28.答案:C
解析:地下掩埋采用混合水泥封存对地下水污染小且技术要求不会太高,排除AD;方法⑤因深度大且多地震,工程量大,成本比④高,排除B;日本国土面积小且多地震,地下掩埋占地大且地质不稳容易造成二次泄露,C符合题意。故选C。
29.答案:(1)变化特征:地下水水位变化大,雨季高,旱季低。
判断依据:该蓄水构造主要以大气降水、地表径流补给为主;埋藏较浅;人类开采利用。
(2)片麻岩岩性坚硬,裂隙发育差,透水性差,形成天然隔水层;在断裂带处,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形成地下水通道和储水空间;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侧向补给地下水。
解析:
30.答案:(1)水域面积大;由多个湖区(部分)组成;湖岸线曲折、破碎;多半岛。
(2)两个水系距离较近;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溯源侵蚀能力增强;分水岭高度有限(或久经高寒风化,岩性破碎)。
(3)统一古湖与下游河段贯通,水流下泄;若尔盖古湖外泄后也萎缩,补给水量减少;该区域晴天多,蒸发强;该区域地质复杂,下渗多。
(4)多级河流阶地(佐证地壳抬升引起的河流溯源袭夺);不同物源地的沉积物(佐证贯通年代);(宽谷中深切峡谷的)河谷形态(佐证河流贯通后侵蚀增强)。
解析:(1)据图可知,统一古湖涵盖了多个湖区,水域面积广大。而且统一古湖的湖岸线蜿蜒曲折,较为破碎,使得其多半岛。因此河湖共存阶段的统一古湖主要有水域面积大、由多个湖区组成、湖岸线曲折、破碎、多半岛等形态特征。
(2)根据材料可知,泽曲附近河流袭夺导致统一古湖水系与若尔盖古湖水系贯通,所以泽曲附近实现水系贯通的自然条件即为该地能够发生河流袭夺的自然条件。由图可知,统一古湖水系与若尔盖古湖水系相距较近,被分水岭阻隔。伴随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能力增强,对分水岭的侵蚀切割加快。且泽曲位于青藏高原,气候严寒,加之地壳运动,使得分水岭岩体破碎,更易于侵蚀。
(3)根据所学知识,泽曲位于青藏高原,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青藏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使得泽曲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统一古湖下渗严重。由材料可知,统一古湖与下游河段贯通,致使湖水下泄严重。加之作为统一古湖重要补给水源的若尔盖古湖外泄后也发生萎缩,补给水量减少。
(4)河流袭夺也会形成局部阶地,在袭夺处以上和以下都能形成阶地,因此河流阶地可以佐证地壳抬升引起的河流溯源袭夺。统一古湖水系与若尔盖古湖水系的沉积物存在差异,当水系贯通后,来自两地水系的沉积物会沉积在一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物源地的沉积物佐证水系贯通的年代。据材料可知,地壳抬升后河流落差变大,使得河流下蚀侵蚀能力增强,河谷继续下切,使得原来河谷出现陡峻的峡谷,可以利用其佐证贯通后侵蚀增强。
31.答案:(1)西风漂流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陆地的阻挡,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大部分继续东流,小部分向北流动,其向北支流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
(2)澳大利亚大陆对西风漂流阻挡作用较小,西风漂流分支较少,北上海水规模小,洋流势力弱;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温暖的西北季风,与西澳大利亚寒流流向相反,减弱了寒流的强度;澳大利亚西海岸陆地中部向西凸出,阻碍了洋流的流速,减少了洋流的流量;赤道逆流等暖流南下,与西澳大利亚寒流交汇,海域水温增加,寒流势力减弱。
(3)西风漂流北上支流流量小,且陆地面积小,陆地上的东南信风(离岸风)势力弱,难以搅动底层海水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抑制了海水运动,底层上涌的营养物质更少;沿岸河流稀少,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物质少。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澳大利亚陆地的阻挡,由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西风漂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部分继续东流,小部分向北沿澳大利亚西海岸流动,其北支流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大陆是全球最小的大陆,大陆对西风漂流阻挡作用较小,西风漂流分支较少,北上海水规模小,洋流势力弱;南半球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所以夏季时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温暖的西北季风,与西澳大利亚寒流流向相反,减弱了寒流的强度;根据图中信息,澳大利亚西海岸陆地中部向西凸出,阻碍了洋流的流速和减少了洋流的流量;根据图中信息,有赤道逆流等暖流南下,与西澳大利亚寒流交汇,使得该海域水温增加,导致寒流势力减弱。
(3)根据前面分析,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世界寒流中最弱小的一支,且澳大利亚陆地是世界最小的陆地,陆地上的东南信风(离岸风)势力弱,难以搅动底层海水的营养物质上涌,导致表层浮游生物少,为鱼类提供的饵料少;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抑制了海水上涌,底层上涌的营养物质更少;澳大利亚西岸气候干旱,沿岸河流稀少,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物质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