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专题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兰渝铁路途经甘、陕、川、渝三省一市22个市县(区),为客货共线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兰州至重庆全长886公里,2017年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小明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据图完成下题。
1.从兰州到重庆,图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热量 D.水分
2.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
A.临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林 D.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图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的植被演替趋势。据此完成下题。
3.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4.图中甲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土壤、水源 B.坡度、水源 C.海拔、植被 D.热量、光照
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图示意小晓出行的可能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小晓同学出行的线路最可能的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6.造成小晓同学出行穿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因素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季风因素
7.图示线路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地表植被的变化大致是( )
A.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D.森林—草原—荒漠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下题。
8.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呼吸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9.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
B.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020年3—4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1.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泰加林,也称为北方针叶林带,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泰加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树种组成,如松树、冷杉和落叶松,这些树种适应了泰加林严酷的冬季和较短的生长季节。泰加林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泰加林生态系统中,针叶树适应长期低温,主要依赖于( )
A.延长根深以获取地下水 B.扩大叶片以增加光合作用
C.针形叶减少水分蒸发 D.快速生长以抵御寒冷气候
13.影响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肥沃度和水分供应 B.年降水量和局部气候的变化
C.高原和山地的地形特征 D.植物种间和种内的竞争关系
14.我国大兴安岭西侧也有众多泰加林分布,大兴安岭山脊泰加林北坡比南坡分布更多的原因是( )
A.北坡人类活动多 B.南坡土壤条件好 C.北坡蒸发量较小 D.南坡水分更充足
贡嘎山位于川西横断山区,主峰海拔7556米,多冰川发育。海螺沟位于贡嘎山东坡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中,因遍布红石(岩石在冰川下或冰天雪地里始终温暖,表面生长着红色的藻类)而被称为“红石滩”,但在远离海螺沟主河道的林地中和海拔2100米以下的地方却没有红石分布。
15.远离海螺沟主河道的林地中没有红石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林下( )
A.风力大 B.光照弱 C.土壤贫瘠 D.湿度小
16.海螺沟主河道中的红石较温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 B.焚风 C.太阳辐射 D.地热
在杭州市临安区的临安博物馆,有颗“渐变树”,每年到一定时期都会从上到下依次出现红、橙、黄、绿四色,让它变成了同时拥有这四种颜色的“彩虹树”。读图,完成下题。
17.“渐变树”现象最可能出现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影响该树出现渐变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①光照
②温度
③水分
④肥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荒漠 B.落叶阔叶林 C.草原 D.常绿阔叶林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时,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图及某地银杏大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湖州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1.与浙江湖州相比,辽宁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B.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
C.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温带雨林是指在中纬度高雨量地区生长的针叶或阔叶森林,温带雨林在很多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W岛(下图)温带雨林广布。
22.W岛温带雨林中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阔叶树种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
A.阴雨冷湿,年均温较低,光热不足 B.土壤贫瘠,土层浅薄,植物种类少
C.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 D.人类对阔叶树砍伐数量比针叶树多
23.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比,W岛的温带雨林( )
A.树木年轮现象更显著 B.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C.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 D.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
北半球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改变。草原浅根系草本植物向草原灌丛集聚,原先成片的草原变成了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斑块,形成了一种灌木加草本的植被类型,即灌丛化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草原灌丛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脆弱 B.降水增多 C.土壤变干 D.风沙加剧
25.草原灌丛化使得灌丛间土壤( )
A.养分流失 B.厚度增加 C.水分集聚 D.酸性增强
26.草原灌丛化后,白天地表增温明显,是因为( )
A.灌丛反射较强 B.灌丛吸热更多 C.保温作用明显 D.水分蒸腾减少
植物性状是指植物在演化过程中采用特定的生态策略来实现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植物属性,如叶片大小、枝干形态等。性状变异能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云贵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环境封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与坑外地表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某团队在该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植被性状的变异程度。下图示意该天坑样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植被类型最丰富的是( )
A.样带甲 B.样带乙 C.样带丙 D.样带丁
28.样带甲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主要为了适应( )
A.强烈光照 B.夜间冷害 C.异常高温 D.干旱缺水
二、材料分析题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肯尼亚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5199米,高耸在东非大裂谷东侧。近年来,中国与肯尼亚的科学家联合对肯尼亚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图甲示意肯尼亚山的位置,图乙示意肯尼亚山自然带平面分布图及西北-东南走向的垂直剖面图,图丙示意肯尼亚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数值越大,物种越丰富)的垂直分布图。
(1)分析肯尼亚山植物群落物种十分丰富的原因。
(2)根据图丙描述肯尼亚山的西北坡和东南坡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布的异同点。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兔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植株矮小,一般植株高约30厘米,茎叶白色绒毛发育,酷似棉袄,毕生仅开一次花,主要生长在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中、山顶沙石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丽江)、西藏(亚东、错那)等地区,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下图为雪兔子植株实体景观图。
(1)结合雪兔子植株特点,分析雪兔子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推测雪兔子种子的传播方式,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雪兔子被列入珍贵保护植物的原因。
31.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①→②→③地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填出几项地理事物:④乌苏里江(河流);⑤祁连山(山脉);⑥黄土高原(高原);
(2)比较①、③两地降水量及其水汽主要来源的差异;
(3)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说明该现象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秦岭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是暖温带,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是亚热带,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正确;地形、土壤、水分不是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临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可以减少对城镇的噪声污染,但与保护生态无关,A错误;在铁路沿线应该设立生物通道,B错误;全线路基两侧秦岭以北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可种植常绿阔叶林,因此北段应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C错误;采用桥梁或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甲河谷原生植被是河谷季雨林,相对于乙丙河谷处的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林、常绿针叶林而言,季雨林对应的是热带植被,而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林对应的是亚热带植被,常绿针叶林对应的是亚寒带植被,所以由甲到乙再到丙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而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热量条件应越来越好,据此分析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丙、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据上题分析得知甲地区为南部干热河谷,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水分不断蒸发,干旱程度不断加剧,越向谷底处越干旱。山谷不同地区的水源条件直接決定了内部不同地区的干旱程度,所以是坡度、水源决定了甲地区内部干旱程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初秋季节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说明气温逐渐由低变高,青藏地区因为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小晓同学最可能的出行线路是从拉萨到乌鲁木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从拉萨到乌鲁木齐,从地势第一阶梯到达地势第二阶梯,海拔不断下降,气温不断升高,导致衣着变化,B正确;海陆因素带来水分变化,对应②,A错误;纬度因素带来热量变化,乌鲁木齐纬度更高,受纬度影响温度应该低,C错误;季风因素是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距海边越来越远,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逐渐降低,大气降水逐渐减少,地表植被从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答案:B
解析:图示过程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答案:A
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改变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汪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A错;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在各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新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BC正确;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地理要素组合,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我国大兴安岭是季风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大兴安岭地区以西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所以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的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B
解析:东北平原的气候是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了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高原水分条件变差,形成温带草原带,到我国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极少,从而形成温带荒漠带。所以沿途自然带变化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针叶树适应长期低温和短生长季的条件,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泰加林中的针叶树种(如松树、冷杉和落叶松)的针形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它们适应冬季长期低温和夏季较短生长季节的一种方式。故C选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植物种间和种内的竞争关系是重要的驱动因素。竞争关系影响个体和物种的存活、繁衍和扩散。故D选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兴安岭山脊北坡泰加林比南坡分布更多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大兴安岭山脊北坡为阴坡,且纬度较高,光照较弱,蒸发少,水分条件比南坡好,热量条件比南坡差,适宜泰加林生长,分布较多,而大兴安岭山脊南坡为阳坡,光照较强,蒸发多,水分条件比北坡差,热量条件比北坡好,泰加林的生长适应性较差,分布较少。故C选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红石分布在贡山东坡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中,而在远离海螺沟主河道的林地中和海拔2100米以下的地方却没有红石分布。与高海拔地区相比,林下风力小,A错;“岩石在冰川下或冰天雪地里始终温暖”,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光照强,且岩石始终温暖,有利于岩石表面红色的藻类生长,而林下环境受林冠遮阳作用的影响,则光照不足,不利于红色的藻类生长,故难于形成红石,B正确;与高海拔地区相比,河道的林地下土壤较肥沃,湿度大,CD错。故选B。
16.答案:D
解析:贡嘎山位于川西横断山区,地处板块边界处,地震多发,海螺沟主河道地热丰富,导致红石较温暖,D正确。红石在贡嘎山东坡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中,海拔高,温度低,A错误。焚风、太阳辐射不是时时存在,不会导致岩石在冰川下或冰天雪地里始终温暖,BC错误。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图中树叶上半部枯黄,下半部为绿色,春季和夏季树叶一般全部是绿色,AB错误;冬季—般树叶稀少掉落严重,明显不符;秋季一般树叶枯黄,开始掉落,与图相符,C正确。故选C。
18.答案:A
解析:树的上半部采光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树的下半部好,故生长和成熟期较早,提前枯黄,①②正确;同一颗树的水分和肥力条件相近,不是主因,③④错误。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此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甲为基带,植被同同纬度平原区相同,我国东部季风区常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甲带向上演变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带,而甲处热量条件好于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带,应为常绿阔叶林带,D正确;荒漠和草原,多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AC错误;落叶阔叶林带位于海拔1300-1500米处,B错误。综上,ABC错误
20.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湖州位于长江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A正确;针阔混交林多位于东北山地地区,排除B;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与华北同纬度地区,排除C;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黑龙江北部地区,排除D。故选A。
21.答案:C
解析:辽宁丹东纬度高,低温来的早,银杏叶黄得早,使银杏最佳观赏期较早,而不是较短,排除A;湖州纬度低,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观赏期较晚,排除B;丹东位于东北地区,距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快且空气湿度快速降低,银杏叶掉落快,使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C正确;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观赏期较长,排除D。故选C。
22.答案:A
解析:该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又有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该地为温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天数多,光照少。又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因此该地的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无法满足阔叶林的生长,可以进一步推测,该地应该为阴雨冷湿的环境,故A正确。温带雨林,枯枝落叶多,气温低,分解慢,土壤肥沃,土层深厚,B错误;冬季受西风影响大,不是冬季风,C错误;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人类砍伐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23.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温带雨林气候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期变化显著,甚至到冬天内还能停滞,年轮密集,树木年轮现象更显著,A正确。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降水丰富,气温高,淋溶作用强,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故选A。
24.答案:C
解析:据材料“草原浅根系草本植物向草原灌丛集聚”可知,由于表层土壤水分减少,浅根系草本植物向深根系的草原灌丛发展,故草原灌丛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变干,C正确;生态脆弱、风沙加剧是结果,不是原因,AD错误;降水减少,土壤变干,B错误。故选C。
25.答案:A
解析:草原灌丛化使得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灌丛间土壤因缺少植被保护,易造成养分流失,A正确;厚度变薄,B错误;水分流失快,土壤碱性增强,CD错误。故选A。
26.答案:D
解析:草原灌丛化后,由于裸地面积增加以及植被覆盖度降低引起的蒸散量減少,对地表温度起到增温作用,D正确;灌丛反射较草原弱,A错误;灌丛吸热比草原少,B错误;对保温作用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27.答案:D
解析: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储存,水分是制约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样带甲和乙位于阳坡,蒸发旺,水分条件差,植被较少,AB错误;样带丁地处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且坡度较缓,利于水分的储存。与丙相比,丁还经过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类型更丰富,C错误,D正确。故选D。
28.答案:D
解析:样带甲地处阳坡,且坡度大,不易储水,且土层浅薄,土壤缺水,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抵御干旱,D正确;叶片薄厚和光照无关,A错误;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故不会出现异常高温,夜晚温和,不易受冷害影响,BC错误。故选D。
29.答案:(1)①肯尼亚山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基带为热带植被:②距海较近水分条件较好;③山脉的海拔高,具有从热带到寒带的植被类型,垂直地带性显著;④山地内地形状况复杂,区域内地理环境差异大(或地理环境碎片化现象严重),植物群落物种丰富。
(2)异:①(同海拔)东南坡物种丰富度大于西北坡;②2.6km以上海拔,东南坡变化幅度更大:2.6km以下,东南坡变化幅度小。同:两坡向随着海拔升高都是先增大然后减小,在海拔2600米附近达到最大。
解析:(1)根据肯尼亚山的位置图可知,该地区处于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多样化的植被生长。肯尼亚山靠近海洋,相对而言水分条件较为充足。水分充足是维持植被丰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与繁衍。肯尼亚山脉海拔高度较大,从山脚到山顶的海拔高度变化较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植被类型。这种垂直地带性使得不同海拔高度的区域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多样植物群落的形成。肯尼亚山地形复杂,区域内地理环境差异大,可能存在地形起伏、山谷、高原等多样的地貌特征,同时也可能存在地理环境碎片化现象严重。这种地形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垸,从而促进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根据图丙可知,在相同海拔条件下,东南坡的植物丰富度指数高于西北坡。两坡的植物丰富度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都呈现先增大然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2600米左右,由于该海拔高度的气候、土壤条件相对最为适宜多样植物生长和繁殖,使得两坡的植物丰富度指数达到最大值。海拔2600米以下,东南坡变化幅度小,西北坡变化幅度大。随着海拔升高,两坡的环境差异逐渐减小,两坡之间的植物丰富度指数差异逐渐减小,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也趋于一致。海拔2600米以上,东南坡变化幅度大,西北坡变化幅度小。
30.答案:(1)植株白色绒毛发育,有利于保温,说明生长环境气候寒冷;毕生仅开一次花,说明生长缓慢,土壤贫瘠,土壤水分少;植株矮小,不容易被强风摧毁,说明生长区风力强劲,大风天气较多。
(2)风力传播。理由:气候高寒且旱,依靠动物或流水传播条件欠佳;高山大风天气多,风速大,
利于种子向远方扩散寻找优质繁殖地。
(3)高寒地理环境植被稀少,植物群落少,植物生长慢;雪兔子植株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稳定媒介(或雪兔子是周边生物活动的媒介和中心);保护雪兔子利于维持高寒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雪兔子植株矮小,说明生长环境多大风,高大植株易被大风毁坏;雪兔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毕生只开一次花,说明雪兔子生长缓慢,生长环境热量、水分、土壤环境较差;白色绒毛利于保温,说明其生长环境低温严寒。
(2)高海拔山地,气候严寒干旱,其他传播媒介较少,山地大风天气多,风速大,利于种子向远处传播,寻找更优的生长环境。
(3)高寒山地植被群落少,生态环境脆弱,雪兔子植株的存在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稳定媒介,利于维持高寒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1.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乌苏里江祁连山黄土高原
(2)①地降水比③地多。①地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③地水汽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
(3)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缺水减产,易导致病虫害爆发而使农业受害面积加大等。(合理即可)。对生态环境: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荒漠化程度加剧等。(合理即可)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