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单元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夏商周期第7课 百家争鸣时温故知新春秋晚期形势图(前482年)战国中期形势图(前386年)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胡适《说儒》发问:社会向何处去?完善老子名片: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的史官《老子》(《道德经》)1.老子生平一、老子和《道德经》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2)经历(4)著作(1)简介(3)地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1)核心思想(2)哲学思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2.老子的思想主张一、老子和《道德经》你知道这个典故吗?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务。——摘自陈鼓应白话今译《道德经》(4)政治主张2.老子的思想主张一、老子和《道德经》(3)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无为=不作为?孔子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姓孔,名丘,字仲尼“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在鲁国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1.孔子生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完善孔子名片:春秋后期鲁国人(1)简介(2)时期、籍贯(3)经历下层没落贵族孔子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姓孔,名丘,字仲尼(1)简介1.孔子生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完善老子名片:(2)时期、籍贯春秋后期鲁国人(3)经历下层没落贵族(4)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5)作品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1)核心思想——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是仁?——有爱心,有同情心2.孔子的思想主张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孔子反对苛政,爱护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孔子认为应当以道德教化百姓,有利于弘扬正气。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政治思想2.孔子的思想主张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恢复周代的礼乐文明,反对苛政,“为政以德”2.孔子的思想主张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这些主张是否受到了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意义: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3.孔子的教育成就和思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出身贫寒:颜回、子路、伯牛等家境富裕:子贡、冉有大盗:颜涿聚——根据《论语》《史记》等整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提问,就有不同的回答?樊迟:求知心切、学问不高仲弓:好高骛远、忽略眼前子贡:以德著称、严于律己(2)教育方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孔子的教育成就和思想因材施教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教育主张连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学习态度端正虚心请教他人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学思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孔子晚年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4.文化贡献二、孔子和儒家学说(2)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4.文化贡献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在政治上虽不得意,但在学术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之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始之儒家思想为主要骨干。——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百家争鸣:指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各陈其说争奇斗艳的局面。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社会秩序?1.背景三、百家争鸣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原因学派 代表 主张 著作儒家 主张实行 ;提出“ ,社稷次之, ”思想; 拥护正义之战主张实行“礼治”,提倡___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墨家 主张 ,选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道家 强调要顺应 ,认为人生应追求 ,保持人格独立。法家 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兵家 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共同点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荀子礼法并用墨子兼爱、非攻《孟子》《荀子》贤能节俭《墨子》庄子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庄子》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子》吴起孙膑民贵君轻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阅读课本40-41页,梳理墨、儒、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孙子兵法》三、百家争鸣正义之战无等级差别的爱最为符合时代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趋势2.内容学史崇德相关史事(1)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对后世三、百家争鸣3.影响百家争鸣一、老子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生平: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1.简介:姓孔,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主张3.教育成就二、孔子2.思想主张:①核心是“道”;②哲学思想;③处世之道;④政治思想3.著作:《老子》(《道德经》)①核心思想: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政治思想:以德治国,反对苛政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学方法4.文化成就1.背景: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各陈其说争奇斗艳的局面。2.诸家学说: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兵家3.影响:①对当时、②对后世①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②《论语》,孔子弟子整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