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 1.2科学测量专练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上 1.2科学测量专练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浙江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第二节 科学测量专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3米3=0.3×106=3.0×105毫升 B.15厘米=15厘米÷100=0.15米
C.2.5升=2.5升×1000毫升=2500毫升 D.1.6千米=1.6×1000米=1600米
3.一位经验不足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下去,结果测得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一定低于39.5℃ D.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4.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小明先正确读出了液体的体积为45ml,然后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读出了液体的体积为30ml。则他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15ml B.小于15ml C.等于 15ml D.都有可能
5.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3.02厘米,23.09厘米,23.22厘米,23.00厘米和23.08厘米,30.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4.29厘米 B.23.05厘米 C.23.0475厘米 D.无法确定,因为真实值未知
6.把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水银柱长20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水银柱40厘米,当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25厘米,此液体温度是多少(  )
A.15℃ B.20℃ C.25℃ D.30℃
7.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8.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桌子长度,他记录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
A.1.2475m B.1.248m C.1.250m D.1.251m
9.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由什么决定(  )
A.测量者的仔细程度 B.是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10.小科为了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是,找到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支温度计作以下规定。小科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液柱稳定后,在凹液面处标记为点A,读数为﹣10℃;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小科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待液柱稳定后,在凹液面处标记为点B,度数为110℃,AB距离为50cm。现将该温度计测某液体温度,待液柱稳定后,在凹液面处标记为点C,测量得到C点离B点10cm,且C点在AB之间。则该液体的真实温度为_____℃;当待测液体的真实温度为_____℃时,此时读数与真实温度相同。(  )
A.80;50 B.50;80 C.64;25 D.25;64
11.小金买了一杯330mL的珍珠奶茶,为了测量奶茶中“珍珠”占了多少体积,小金拿1个500mL的烧杯,3个100mL的量筒。先将珍珠奶茶全部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里的奶茶全部倒入三个量筒中,直到液体全部倒完,结果如图所示,则“珍珠”的体积约为(  )
A.260cm3 B.70cm3 C.170cm3 D.240cm3
12.如图是小华测量木塞体积的实验,其中四个步骤中只需哪两个步骤就可得木塞体积(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小科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30℃的水时,水银柱长度为(  )
A.6cm B.10cm C.11cm D.8cm
14.有一支刻度不准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读数为3℃,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83℃,现测得气温为23℃,那么室内实际温度是(  )
A.18℃ B.20℃ C.25℃ D.17℃
15.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B.体温计的测量精确度比实验室用温度计高
C.如图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腋窝温度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16.“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分度值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C.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l=L/200
D.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17.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18.某注射用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液面高度为H1;按图乙放置,测得空间的高度为H2。若瓶子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容积为多大(  )
A.DH1H2 B.D2(H1+H2) C. D.
19.在下列“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四个示意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B.C. D.
20.下列测量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然后利用体积公式算出体积
B.测量金属丝直径,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一本书除去封面和封底的厚度,再除以书本的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请完成以下测量工具的读数:
(1)如图a,体温计的量程为    ,此时体温计的示数是    ℃。
(2)如图b,用温度计测量冬天某一日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如图c,小曙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精确度高的那把尺测量的长度为
   cm。
22.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π取3)
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0.04厘米,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r为2厘米,外半径R为6厘米,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乙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为2厘米,外半径为R为6厘米,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为7.7米,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减小到R0(R0=5厘米),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23.一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4次,测得数据如下4组数据:
测量次数 1 2 3 4
读数(cm) 8.39 8.40 8.41 8.50
他测量的结果是    cm。
24.老师告诉贝贝同学可以用刻度尺和圆杆铅笔可以测量一根长为L的均匀细铜丝的直径,请帮助他设计实验,把必要的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填写在(1)处横线。
(1)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
(2)计算出细铜丝直径为    。(用所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25.图a中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    ,物体的长度为    。图b中的硬币直径为    ,图c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26.如图所示,有一个外壁厚度可以忽略的、带有盖子的透明薄酒瓶,要求同学们仅用刻度尺和水测量酒瓶的体积。以下是小科同学的设计方法,请帮忙补充完整。
①用刻度尺测出酒瓶底部的直径,算出半径为r,则瓶子的底面积为S=πr2;
②在酒瓶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为h1;
③将酒瓶倒置,用刻度尺测出    的高度为h2;
④酒瓶的体积V=   。
27.小科家进行装满时用到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有一卷的商标上标注了铜丝直径d1=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签已脱落,此时小科身边没有刻度尺。
(1)小科设计了以下测量步骤。
①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1。
②数出d1=0.8mm 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
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   (用以上字母表示)。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量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
28.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温度计: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细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cm) 30.2 25.0 19.8 14.6 9.4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可得:
(1)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h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表中的数据第6次水柱高度为    cm。
(3)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
是    (选填“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或“无法确定”)。
2024新浙江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第二节 科学测量专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原来放在热水中的左手感觉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右手感到热,这一现象表明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解答】解:A、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不正确;
B、换算过程错误,15厘米÷100=0.15厘米≠0.15米,故B不正确;
C、换算过程错误,”2.5升×1000毫升“中的”升“多余了,故C不正确;
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3.【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
故选:B。
4..【解答】解:俯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大,平视时看到的读数标准,正确读数时液体体积为45mL,但俯视液面读数为30mL,实际小于30mL,假设为28mL,所以倒出液体的体积是45mL﹣28mL=17mL,大于15mL。
故选:A。
5.【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23.22厘米和30.38厘米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3.22厘米和30.38厘米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课本的长度是:
L=≈23.05cm。
故选:B。
6.【解答】解:把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水银柱长20厘米,此时对应的温度为0℃,插入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水银柱40厘米,此时对应的温度为100℃,则1℃对应的水银柱长度为:

当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长25厘米,此液体温度是=25℃。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体温,若体温高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不高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原来的示数,所以现在测得体温是38℃,这个人的体温可能是38℃,也可能是低于38℃,但不会高于38℃。故选:C。
8.【解答】解: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
A、1.2475m,分度值为mm,故A不合理;
B、1.248m,分度值为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B合理;
C、1.250m,分度值为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C合理;
D、1.251m,分度值为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D合理。
故选:A。
9.【解答】解:测量长度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解答】解:根据题意,小科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为100℃,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10℃,
根据题意,AB长为50cm,BC=10cm,且C点在AB之间,
则AC=40cm,
故C点的真实温度为:tC=×(100℃﹣0℃)=80℃;
设待测液体的真实温度为t℃时,该温度计的读数与真实温度相同,
则有:,
解得:t=50℃。
故选:A。
11.【解答】解:由图知,奶茶中液体的体积为260mL,
已知总体积为330mL,
所以“珍珠”的体积为330mL﹣260mL=70mL。
故选:B。
12.【解答】解:由图可知,木塞的体积等于水、木塞、金属环的总体积减去水和金属环的体积,
即:V=60mL﹣54mL=6mL=6cm3。
计算木塞体积时只用到②和④,其中①和③是多余的。
故选:D。
13.【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5℃,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30℃的水时,水银柱的变化长度为=6cm,故水银柱长度为5cm+6cm=11cm,故C正确。
故选:C。
14.【解答】解:此温度计上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1.25℃,温度计上示数从3℃变化到23℃,变化了23﹣3=20格,所以实际温度为1.25℃×20=25℃。
故选:C。
15.【解答】解:A、体温度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超过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故A错误;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因此体温计的测量精确度比实验室用温度计高,故B正确;
C、图中体温计显示温度为38.3℃,人的正常腋窝温度约36.8℃,故C错误;
D、体温计测完温度后应用力甩几下,使玻璃管内水银回到液泡内,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结构不同,如果用力甩,可能会导致液泡破裂,故D错误。
故选:B。
16.【解答】解:AC、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200页(100张)的总厚度L,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故AC错误;
B、实验中误差总会存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D、零刻线磨损的尺仍然可以使用,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故D正确。
故选:D。
17.【解答】解:0.3260m=326.0mm,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
7.59m=75.9dm,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dm;
759mm=75.9cm,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
759dm=75.9m,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
故选:D。
18.【解答】解: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底面积:S=π()2;
水的体积为:
V水=SH2=π()2×H1,
根据图乙可知,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
V′=SH2=π()2×H2,
水瓶的容积:
V总=V水+V′=π()2×H1+π()2×H2=πD2(H1+H2)。
故选:D。
19.【解答】解:由图知:
A、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图中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正确。
故选:D。
20.【解答】解: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再利用体积公式可算出体积,故A正确;
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故B正确;
C、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C正确;
D、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而不是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1)由图(a)可知,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37.5℃;
(2)由图(b)可知,0℃在上,10℃在下,液柱液面在0℃和10℃之间,说明此时温度在零下,由液柱液面可知,此时温度为﹣4℃;
(3)由图(c)可知,第一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第二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故第二把刻度尺更精准,此时物体的长度为2.40cm。
故答案为:(1)35~42℃;37.5;(2)﹣4;(3)2.40。
22.【解答】解:
①甲同学的方法:
不可能把纸拉直再测量长度,但卷成筒状的纸的横截面积是由纸的厚度和长度叠加而成的;
则测出横截面积的大小为:π(R2﹣r2);
因为纸的厚度为d=0.04cm;卷筒纸内半径r=2cm,卷筒纸外半径R=6cm,
所以纸的总长度L===2400cm;
②乙同学的方法:
卷筒纸的横截面积的大小为:π(R2﹣r2);被拉开的部分卷筒纸横截面积的大小为:π(R2﹣);
因为纸的厚度为d=;因为卷筒纸内半径为r=2厘米,外半径为R=6厘米,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7.7米=770厘米,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减小到R0=5厘米,所以纸的总长度(L)的计算表达式L===2240cm。
故答案为:2400cm;2240cm。
23.【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第4次测量数据8.50cm与其它三个测量值差别最大,所以是错误的记录,应该删除;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L==8.40cm。
故答案为:8.40。
24.【解答】解: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绕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则 细铜丝的直径d=。
故答案为:(1)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绕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
(2)。
25.【解答】解:图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物体的长度为2.80cm;
图b右侧与7.40cm对齐,硬币直径==1.85cm;
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上越大,是零下,此时的温度为﹣22℃。
故答案为:1mm;2.80cm;1.85cm;﹣22℃。
三.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26.【解答】解:①用刻度尺测出酒瓶底部的直径,算出半径为r,则瓶子的底面积为S=πr2;
②在酒瓶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为h1,
则水的体积为:V1=πr2h1;
③将酒瓶倒置,用刻度尺测出水面上方空气的高度为h2,
则瓶内空气的体积为:V2=πr2h2;
④酒瓶的体积V=V1+V2=πr2h1+πr2h2=πr2(h1+h2)。
故答案为:③水面上方空气;④πr2(h1+h2)。
27.【解答】解:(1)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数出d1=0.8毫米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则没有标签的细铜丝的直径为:d′=×0.8mm;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结果三次测量结果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
(3)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没有采用转换法;
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测量排开水的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采用了转换法;
所以,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AC。
故答案为:(1)×0.8mm;(2)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3)ABC。
28.【解答】解:(1)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管内水柱高度h将变小。
(2)由表格数据知:h与t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一次函数来表示,写成y=kx+b,这里的y 即是h,x 即是t,
把第1、2两组组数据代入得:,解得k=﹣2.6,b=74.4;
则“测温装置”水柱高度h与环境温度t的数学关系式为h=74.4﹣2.6t;
温度是27℃时,水柱高h=74.4﹣2.6×27=4.2cm。
(3)从表中的数据,当温度为17℃、19℃、21℃、23℃、25℃、27℃时,对应的水柱高度h分别为:30.0cm、24.9cm、19.7cm、14.6cm、9.4cm、4.2cm。可以得出水柱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当水柱越低时,温度越高,因此从上往下看,温度值由小到大。
故答案为:(1)变小;(2)4.2;(3)由小到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