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一单元
沁 园 春 · 雪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写作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沁园春(qìn) 惟余(wéi) 滔滔(tāo) 分外(fèn) 成吉思汗(hán) 莽莽(mǎng) 数风流人物(shǔ)
【易错字词】妖娆 风骚 折腰 素裹 略输文采 一代天骄
理解词语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名句积累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 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揭示全词主旨,表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文层次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主题识记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由评论历史人物进而赞扬当代风流人物,表明词人相信新时代会有新的风流人物,并将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创造空前伟业,表现了词人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北国风光,平里冰封,万里雪飘。 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个“竞”字,写出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的盛况。“折腰”展示了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揭示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动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比喻、拟人、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群山和高原都有了生命活力,都奋勇争先,要和天公比高下,表现出活泼奔放的气势,更有一种奋发的态 势和竞争的活力。
三、问题归纳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2.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4.下阕中“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
“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对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6.本首词有何特色?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词人的抱负。“望”“惜”领起下文;动词“封”“飘”“舞”“驰”动静结合;“略输”“稍逊”“只识”委婉含蓄。词中比喻、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多样,句式又多用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7.这首词旨在赞颂当代的“风流人物”,那为什么还要大写雪景、评点帝王呢?
词人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很自然地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词人对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字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客观地评价了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有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作铺垫,下文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四、素养提升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诗词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周 总 理 , 你 在 哪 里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女,满族,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主要作品有《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周总理,你在哪里?》影响广泛。
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谷穗(suì) 宿营(sù) 篝火(ɡōu) 海防(fánɡ) 沉甸甸(diàn)
宿营(cù) 心脏(zàng)
一宿(xiǔ) 肮脏(zāng)
星宿(xiù)
认准字形
谷穗 篝火 辽阔
词语释义
征途:远行的路途;行程。
轰鸣:发出轰轰隆隆的巨大声音。
沉甸甸:状态词,形容沉重。
背景资料
草木含悲,江河流泪。1976年1月8日,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无限悲痛。总理走的那天,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感动山河。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知识链接
周总理一生的四个关键词:
(1)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十二三岁时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自大,从不盛气凌人。对待同学和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南开校长张伯苓称赞他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2)革命:美满的现实需要 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
(3)公仆: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4)外交: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中的一员。
二、把握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作用,感受其表达的意义
1.课文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的。
明确: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2. 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总理?简析四种形象的具体内涵。
明确:为展示总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宽阔、业绩的卓著。
高山:展现了恢弘阔大的境界,使总理的形象显得崇高,又使画面有了葱郁的色彩。
大地:形象博大,胸怀坦荡,又给画面增添色彩。
森林:给画面增添了浓郁的色彩,音域宽广,气势磅礴。
大海:使总理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大海的蔚蓝更丰富了画面的色彩。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这首发表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优秀抒情诗,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
手法,通过对周总理的深情呼唤,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歌颂了周
总理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由衷热爱
和无限缅怀的革命深情。
三、感悟诗歌写法,体会词语情感。
1.查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明确:(1)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2)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3)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2. 思考第六小节同前(2——5)之间的关系。
明确:A、是前四个小节的总结。
B、这一小节有三个词同第一小节一个词相照应,请找出来。
“整个世界”“每一个地方”“到处”“不停息”相照应。
3.体会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A. 足迹:既指周总理的行踪,又指周总理的功业。
B.深深:既指周总理功业巨大,又指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永世长存,不可磨灭。
C. 深情:悲痛、敬仰、怀念。
D. 中南海、政治局:突出了周总理既是人民中的一员,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的领袖。
E. 在一起:反复四次,强调周总理与人民血肉相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F. 永远居住: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G. 太阳升起的地方: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4.诗歌的线索:作者抓住了“寻找”这条线索进行艺术构思,把到高山找、到大地找、到森林找、到大海找、到整个世界找、到天安门前找等丰富的材料有机地连缀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诗歌。
5.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明确: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1.呼告、反复辞法的反复运用:诗歌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行文反复呼告、咏叹,“周总理——”“我们对着……喊”,渲染了一种极度思念、悲苦无助的氛围。
2.构思巧妙,画面展示人物品质:全诗以六幅画面表现诗歌主题,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构思精巧。
(1)周总理在革命征途上跋涉不止;
(2)周总理劳动的画面;
(3)周总理和伐木
工人在一起;
(4)周总理和边防战士在一起;
(5)人民遍寻周总理;
(6)周总理日理万机。
我 爱 这 土 地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等。“土地” 和 “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艾青(ài) 嘶哑(sī) 汹涌(xiōng) 黎明(lí) 喉咙(hóu) 腐烂(fǔ)
【易错字词】
激怒 温柔 深沉 敦厚 汹涌 悲愤 暴风雨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深沉
【释义】程度不浅。也常表示“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用法】中性词,与“深重”都是形容程度深,都为书面语。而“深重”侧重于程度高,影响深。常形容罪孽、灾难等抽象的事物。
【判断】洪水给人民带来深沉的灾难。 (×)
2.悲愤
【释义】悲痛愤怒。
【用法】中性词。常误写为“悲奋”、“悲忿”。
【判断】刘胡兰同志牺牲后,乡亲们悲愤填膺,立誓要为烈士报仇。 (√)
名句积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主题识记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以假设开头,“嘶哑的眼呢”,让我们看到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生命唱出的,表达了它对土地真诚和执着的爱。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象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构造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诗以“假如”开头,新奇而又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问: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这种爱不仅存在于诗人内心深处,还存在于广大人民心中。
三、问题释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素养提升
诗歌运用象征手法,借“大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用“河流”、“风”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用“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第二小节是诗歌的点睛之笔,点明了诗词的主题。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乡 愁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余光中(1928—2017),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一枚(méi) 窄窄(zhǎi) 乡愁(chòu) 大陆(lù)
【易错字词】
海峡 邮票 坟墓 矮矮
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名句积累
体现诗人感情由个人转向国家的语句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识记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使之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窄窄的船票”承载了绵远、厚重的乡愁。“这头”“那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湾”“浅浅的”用数量词和叠词抒情,看似浅淡,实则反衬出乡愁的难以排遣。在这一节,诗人的乡愁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三、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四、素养提升
诗歌用四个具体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现诗人的乡愁。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你 是 人 间 的 四 月 天
一、知识梳理:
文体常识
林徽因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民国才女”,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等。《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新月派源于新月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社1923年以来以聚餐会形式形成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林徽因、闻一多等。1925年由徐志摩编辑《晨报副刊》,增辟《诗镌》《剧刊》,提倡现代格律诗和国剧运动。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前期偏重于发表新诗,讲究格律,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 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娉婷(pīng) 冠冕(miǎn) 柔嫩(nèn) 鲜妍(yàn) 喜悦(yuè) 呢喃(nán)
【易错字词】
轻灵 光艳 洒在 鲜妍 浮动 期待 戴着 月圆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鲜妍
【释义】光彩美艳的样子。
【用法】褒义词。常与“鲜艳”误用。“鲜艳”指颜色鲜明,亮眼,靓丽,有色彩,而美丽。“鲜妍”指光彩,“鲜艳”指颜色、色彩。
【判断】碧云寺金碧鲜妍,宛如天界。 (√)
名句积累——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主题识记
这首抒情诗中,诗人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极力抒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对爱的热烈歌颂。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拟人:将笑响拟人化,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你”的轻灵、活波,我”的欢快、喜悦写得形象生动。“点亮”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笑声的清亮与悦耳,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直接表明“我”对“你”满怀希望,这爱的呼唤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遥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对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三、问题解疑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 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 “你”的哪些 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 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本处运用诗歌意象分析法。“风”本是抽象的, 却由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 引导读者从各个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 谓“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 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 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 “柔软的烟” “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 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 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5.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素养提升
本诗的美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每小节都压an韵,读来朗朗上口。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我 看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人,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翅翼(yì)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然(wǎng) 摇曳(yè)
【易错字词】
飘逸 坦荡 凝望 丰润 荡起 寂静 起伏 挽起
熄灭 流盼 舒一口气
主题识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云南美丽的春景,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感叹和对自由的憧憬之情。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排比、比喻: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
三、素养提升
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这首诗写于1938年,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