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二单元敬 业 与 乐 业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骈进(pián) 儒门(rú) 禅师(chán) 承蜩(tiáo) 佝偻(gōu lóu) 亵渎(xièdú) 解剖(pōu) 强聒(guō)不舍【易错字词】赦免 秘诀 羡慕 妄想 言不及义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发愤忘食 诲人不倦 断章取义 主一无适 心无旁骛理解词语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亵渎:轻慢,不敬。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骈进:一同前进,并进。淘神:使人耗费精神。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征引:1. 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2.指推荐选拔人才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名句积累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2.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主题识记这篇演讲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通过对“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告诫人们要对自己所做的事业生出敬意,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从而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之言写出了两种人难以教诲,最后一句用通俗的语言对孔子的话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难!难!”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无业游民的不可教诲。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就是敬”的观点,体现“敬业”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三、问题释疑1.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作者引用孔子言论和百丈禅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言论证明“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引用百丈禅师的例子有效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地劳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作者是怎样阐述什么叫“敬”的?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4.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 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做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 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论证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5.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作者在前面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本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6.第6段中“当大总统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 理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事实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和“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两个观点,从而证明了为什么要“敬业”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7.“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道理论据。都是为了证明“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这一观点的正确,增加了权威性。8.第8段的论点是什么?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地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9.“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第一,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应该生出敬意,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积极投入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一味叫苦,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五、课文主题这篇讲演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四、素养提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品及名家的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等所说的至理名言,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 英 法 联 军 远 征 中 国 致 巴 特 勒 上 尉 的 信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写作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赃物(zāng) 给予(jǐ) 琉璃(liú) 惊骇(hài) 劫掠(jié) 瞥见(piē) 剪影(jiǎn) 晨曦(xī) 箱箧(qiè) 恍若隔世(huǎng) 丰功伟绩(jì)【易错字词】制裁 珐琅 赞誉 缀满 耗费 洗劫 博物馆 战利品 令人惊骇 依稀可见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眼花缭乱理解词语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2. 晨曦:晨光。 3. 瞥见:一眼看见.4.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5. 箱箧:箱子。6.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7.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8.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9.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10.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 箱箧:箱子。12.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主题识记本文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却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个世界奇迹说起,运用反语讽刺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而你根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赞誉”褒义贬用,用反语表现 了作者对巴特勒观点的憎恶和讽刺,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赞誉和景仰之情。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毁灭破坏。而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反语的运用,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三、问题释疑1.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5.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6.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四、素养提升文章用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是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有力的嘲讽。论 教 养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利哈乔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字音字形【易错读音】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 自吹自擂(léi) 疲惫不堪(bèi)汲取(jí) 允诺(nuò) 自持(chí) 恕我直言(shù)【易错字词】缺陷 习惯 厌烦 实施 漠不关心 习以为常 稳重随和 彬彬有礼 道德箴言 轻而易举 矫揉造作 大发雷霆理解词语: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9.恪守:严格遵守。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名句积累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主题识记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二、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 赏 析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 人。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一个男人对朋友 、熟人和对妻子儿女截然不同的态度的例子,用具体表现强调了“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更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三、问题释疑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2.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 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 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 的诚恳态度。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 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 里对此,你怎么看?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 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 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 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 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5.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 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 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 “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 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 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 更鲜明。6.由“教养”转向“风度”,二 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 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 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7.14段第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 否去掉?为什么?本题运用议论文限制性词语 能否删除分析法。不能去掉。“可 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 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 “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 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8.由此可以看出,“优雅” 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优雅”是“有教养”最重 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 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 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 优雅,反之亦然。四、素养提升文章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5—10段、17段中运用举例论证,这些例子有力的证明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5—10段中所举例子,又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样更突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精 神 的 三 间 小 屋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于1980年开始专业写作,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出版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散文集 《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字音字形【易错读音】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要诀(jué) 窗棂(líng) 坍塌(tān) 困厄(è) 积攒(zǎn) 襟怀(jīn) 憎恶(wù) 不知所措(cuò) 赘余(zhuì) 自惭形秽(huì) 俯拾即是(jí)【易错字词】效仿 蔑视 铺陈 飘逝 挟持 濡养 沧桑 生涯 圈画 飘零 灰烬 销毁 广袤 形销骨立 悄无声息 间不容发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理解词语1.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2.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3.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 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4.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 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5.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就。只要低 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6.广袤: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 从南到北的长度。7.驰骋:骑马奔驰。8.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9.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 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 情势极其危急。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比喻:将一生的“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比作“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一生中的爱恨情仇和在某一个偶然的时间一股脑儿地涌现出来的情形。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排比:表达了精神的小屋可以让我们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宽慰、鼓舞。三、问题释疑1.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 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 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两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3.人的一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5.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因为在当今世界里,我们在被世事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了自己,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6.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首先用一个问句引起思考,接着用 了两个比喻句说明在我们的精神小屋里唯独 没有我们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7.怎样理解“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 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 宽广。8.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作者认为只有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下 足够的空间,用独立的思考来重塑自我, 同时认真地规划、寻找自己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才能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 的储物。四、素养提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将如何提升精神境界这一主题,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大中求小”;借房屋虽小,却盛放着人们的“大心”,写的具体形象,“小中见大”,三间小屋构成了人们辽阔的精神世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