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上2.1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版(2024)地理七上2.1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第2课时)

资源简介

二 纬线与纬度 经线与经度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找出纬线和经线,明确经纬线的概念。
2.学会运用经纬线图,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三方面分析总结经纬线的特点。(重点)
3.在纬线图上找出特殊的纬线和极点,能够分析总结纬线长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重点)
4.在经纬线图上找出特殊的经线,能够分析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重点)
5.观察地球仪,借助板图,理解、掌握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情境导入】   模式一 猜谜语(各打一地理事物) 谜面:(1)东西方向无数线,围着地球包成圈,顺着此线向东(西)走,无穷无尽无终点。 谜底:纬线 (2)横横竖竖织张网,全面包在地图上,一横一竖定位置,你在哪里我知道。 谜底:经纬网 分析经纬线的特点导入新课。 模式二 新闻材料 北京时间2024年3月22日12时22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发生5.3级地震,震中为南纬5.90度,东经112.30度,震源深度50千米。你能从经纬网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吗 设置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观察与思考 步骤 结论
一、纬线和纬度 1.纬线: 多媒体展示:《纬线与纬度》视频,学生观看,并结合感受,完成观察地球仪活动。 第一、观察地球仪,指出上面哪些是纬线,总结出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形状,并在图中画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回答: (1)什么是纬线 (2)观察纬线的形状,说出纬线的形状;观察最长的纬线及南北两极纬线的长短变化,分析纬线长度变化上的规律;分析纬线在指示方向上的判读。 1.定义: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2.特点:纬线的形状是圆圈。 3.长度: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变短。 4.条数无数条。 5.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通过正确摆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并列表比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 通过绘制纬线,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掌握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承转 我们可以在地球仪上画出无数条纬线,那么如何区分这些纬线呢
续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合作探究 2.纬度的划分: 多媒体展示:纬度的分布 第一,观察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读出其纬度,读出两极点的纬度。 第二,观察赤道到北极点之间的纬度数值的变化,观察其变化规律,同样的方法观察赤道以南的纬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拨: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第三,观察赤道以南、以北的半球的范围。 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 1.赤道为纬度起始线,为0°纬线。 2.以赤道为界,以北称北纬(N),范围为0°~ 90°;以南称南纬(S),范围为0°~ 90°。 3.半球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地区度数的变化大小,结合其表示的符号进行分析,明确:纬度的变化规律。 结合赤道的界线特点,判断南北半球的范围,分析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及时点拨 教师多媒体展示,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几条重要的纬线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 总结: 1.纬度变化规律:纬度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2.特殊的纬线: ①南北极圈:66.5°S、66.5°N。 ②南北回归线: 23.5°S、23.5°N。 ③赤道:0°纬线。 通过教师点拨,明确特殊的纬线。
自主学习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问题:高、中、低纬度的范围分别是什么 0°~30°为低纬度; 30°~60°为中纬度; 60°~90°为高纬度。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低中高纬度的范围。
续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观察与思考 二、经线与经度 1.经线: 多媒体展示:《经线与经度》视频,学生观看,并结合感受,完成观察地球仪活动。 第一、观察地球仪,指出上面哪些是经线,分析经线有什么特点 总结出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继续观察思考: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经线,它们形状一样吗 (1)将地球仪倾斜,赤道对着学生,提示学生抬头观察。 (2)将地球仪倾斜,北极位置对着学生。 第三,在两图中任意标出几个点,并标出箭头,请学生说出箭头指示的方向,并进一步引问:假如你站在北极点上,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 1.定义: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2.经线形状:半圆弧。 3.经线指示方向:南北。 4.经线的长度:相等。 5.特殊的经线: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经度的起始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经线的形状及其范围,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指示方向的特点。
承转 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如何区别这些经线
合作探究 2.经度与东西半球: 问题导学: (1)经度是什么,经度是怎么划分的 (2)经度的划分具有什么规律 (3)0°和180°经线属于东经还是西经 步骤: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赤道附近经线的形状和经度的变化规律。假如我们看到的部分从180°经线剪开,用力拉直,你能想象到经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观察地球仪,找出本初子午线,读出其度数,总结出经度数值变化规律。 第二,0°和180°经线各一条,不分东西经。引导学生观察:0°和180°经线所在的位置的关系。 第三,找出20°W和160°E,明确两条线的关系,分别找出其经过的海洋,说明其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1.经度的划分: ①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划分。 范围0°~180° ②分界线以本初子午线和180°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 2.半球划分: ①20°W、160°E分别经过大西洋、太平洋。 ②以20°W和160°E为界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③20°W→东半球→160°E。 ④160°E→西半球→20°W。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度数,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续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及时点拨 3.经度的变化规律: 判读技巧:“东加东经,西加西经。” 4.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引导学生歌诀记忆,“大大为西,小小为东,两者之间,就看符号。” 学生聆听,讨论、理解。 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的含义: “大大为西,小小为东,两者之间,就看符号。”大于160°为西半球,小于20°为东半球;位于20°~160°,是东经的,就是为东半球,是西经的,就是西半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利用歌诀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东西半球判读技巧。
构建与梳理 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总结】
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
【板书设计】
经线与经度 纬线与纬度
项目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续表
项目 经线 纬线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后反思】
- 9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