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点)2.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加强对地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难点)3.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情境导入】 猜谜语(打一地图类型) 谜面: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弯弯曲曲几条线,高低陡缓全能显。施工作战离不了,了解地形做贡献。 谜底:等高线地形图。 用猜谜语形式导入地形图。观察与发现 一、认识等高线 展示地形鸟瞰图,观察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 (用等高线表示) 展示等高线示意图,观察立体地形转化为平面地形图的过程。 播放《等高线的绘制》的视频,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分析其特征,理解等高线的含义。 1.观察同一条等高线数值有什么特点 2.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密集程度的关系 二、认识不同地形部位 结合山体模型图与相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观察,理解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1.同一条等高线海拔相同。 2.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 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向内减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基本概念:等高线、等深线,了解等高线的绘制过程,通过对比,掌握各地形部位、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并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不同的地形部位、地形类型。续表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发现:山体的形状与等高线形状的关系,填表: 教师精讲: 【手势辅助】利用拳头作地形模型,认识山体各部位名称。 三、认识等高线上的地形类型 在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上,在这个图中能看出各种地形吗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图上的地形类型。 从海拔、等高线密集程度分析在图上这些地形类型的特点。 【承转】大家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并不直观。如果我们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再看,会有什么效果。 四、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展示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分析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地面高低起伏有什么优势 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不同的地形类型。 山峰:闭合等高线,数值向内增加。 盆地/洼地:闭合等高线,数值向内减小。 山脊:一组等高线凸向低处。 山谷:一组等高线凸向高处。 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崖:一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蓝色表示海洋 绿色表示平原 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低山丘陵 山地、高原 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更加直观。 及时总结,认识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使用简图,便于学生理解。 手势辅助,简单可行,加深对地形部位的理解。 对比分析,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势。续表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练习与总结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思考: 1.A点海拔多少米 2.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3.你估计山顶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4.从A点爬到山顶和从B点爬到山顶,哪条登山线路较陡 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歌诀记忆】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结论: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山体的形状决定了等高线形状。 3.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通过练习,掌握住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追问与思考 还可以把地图上深度相等的点相连,这是等深线。等深线能够表示哪一地区的高低起伏 结论: 陆地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及海底地形可以用等深线来表示。 增加等深线内容,使等高线知识更加完整。构建与梳理 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课堂总结】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板书设计】一、等高线的含义。二、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形态。 三、在等高线上识别不同地形。四、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后反思】- 7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