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一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重点)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情境导入】 模式一 成语沙龙 在成语中描写地形的成语很多:开门见山、崇山峻岭、阳关大道、一望无际、沟壑纵横、壁立千仞……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地形的成语吗 你是否真正认识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呢 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指点江山”,认识不同地形,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地表的各种形态。导入新课。 模式二 谁对谁错 小明从地形图上发现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 848.86米,可来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聪明的你觉得他们谁对谁错呢 分析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相对高度),导入新课。 模式三 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示陆地表面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地形图片,导入新课。 多媒体教学,化自然界为地理课堂,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续表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观察与发现 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图片,学生观察与思考: 下列描述的高度哪些表示海拔 哪些表示相对高度 ①学校旗杆高15米 ②珠穆朗玛峰高8848.86米 ③姚明身高2.26米 ④吐鲁番盆地高-155米 结论: ②④是海拔; ①③是相对高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明确相对高度、海拔的概念。练习与总结 问题:甲、乙两地海拔及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米 思考: 1.什么是海拔与相对高度 2.如何计算相对高度 总结: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及相对高度的计算。 结论: 相对高度=两地海拔之差。 掌握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追问与思考 地表有高低起伏状况,哪种高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地表的高低,哪种方法表示地表的起伏状况 结论: 海拔→地表高低; 相对高度→地表起伏。 理解高度表示方法的应用。承转 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很大,有很多地形类型。续表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观察与发现 观察五种地形景观图,发现: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图,并观看《地形的特点》视频,分析各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的特征,讨论后归纳并完成表格。 结论: 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高原与平原,地表起伏小,但高原边缘陡峭,而且海拔高,超过500米。 2.山地与丘陵,地表崎岖不平,但山地海拔高,超过500米,丘陵海拔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明确五种基本地形的概念,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异同。练习与总结 以下是什么地形 自己创作地形示意图比一比。 结论: 简单的图形表示地形类型。 通过学生动手,把地形差异落到实处。追问与思考 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陆地上两大高峻的山脉地带,说出其名称,观察它们的走向分别有什么特点 分别由哪些山脉构成 再说出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最大的平原 最大的高原 最高的高原 最长的山脉 最高的山脉 最大的盆地 通过学生观察,明确世界基本地形分布,把地形类型从概念型落实到具体型。承转 陆地地形复杂多样,海洋底部同样也复杂多样。续表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步骤 结论观察与发现 海底地形 多媒体播放视频《海底地形》,体会海底地形的特点。 观察海底地形 (1)指导学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大洋中脊的分布。 (2)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解释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大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底部。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沟等。 视频、图片增加直观性,引导学生更充分认识海底地形。构建与梳理 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课堂总结】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6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