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 :学生应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认同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法治观念。 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做到自我约束、自我主宰,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责任意识 :认识到维护社会规则不仅是个人责任,也是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改进规则,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参与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方法,树立当家做主的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教学 难点 理解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热点导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这场开幕式于26日在巴黎塞纳河畔举行,当晚85艘游船满载来自世界各地200余个代表团的运动员,在塞纳河航行6公里,经过一系列巴黎标志性建筑,至埃菲尔铁塔对岸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参加开幕庆典。这是历史上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首次从体育场搬到城市空间举办。 思考:从中你对规则有怎样的启示? 学生: 教师:首次体育场外举办,体现规则灵活性,创新同时需遵守奥运基本规则和精神。
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小明在观看巴黎奥运体育赛事的时候,看到有很多精彩瞬间和精彩片段,于是他剪辑下来进行二次创作后发布在网络上,却受到了严重的处罚小明对此很不满,他认为这是他的自由,有何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大型体育赛事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编导、摄像还是解说等方面,均体现着创作者的个性选择和安排,具有独创性,属于视听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如果未经许可将体育赛事节目中的片段以短视频形式播出,或者自行制作的短视频中,使用未经许可的体育赛事节目中的片段等,均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 思考:你如何看待小明所说的“自由” 二次创作体育赛事的自由受到了什么约束 学生: 教师:1.国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探究活动二:你如何看待以下网友观看体育赛事视频拍摄的观点 (1)大多数人都在拍摄上传我拍一点也无所谓。 (2)有人制止的时候就不拍:没人管的时候,我就可以随便拍摄上传。 思考:对此,你的观点是 尝试说明理由。 学生: 教师: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发自内心敬畏规则。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闻链接: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案 32岁游客赵女士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擅自下车时,被老虎拖走受伤,其母周女士下车追女儿时遭老虎撕咬死亡。事实上,动物园的警示标志牌多达135个,入园时有安全宣导及签署协议。为什么还会发生悲剧 事后,赵女士自述她当时认为入园时签订的协议不重要,仅仅是入园登记表。 阅读并思考:图中人物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或者教训 学生: 教师:“动物伤人事件”屡禁不止,反映了当前很多人漠视规则,后果不仅仅是受到相应的处罚,还有可能是生命的无法挽回! 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劝导的技巧: ①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②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③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寻求支援。 材料分析: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都要出示绿码。 一些政府机关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严重国家禁止“奇葩证明”让百姓不再迷茫。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少年儿童的平均身高也在上升,因此有关部门也应调整了儿童票的标准。 思考:阅读材料,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设置静音车厢的意义 学生: 教师: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②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探究活动三:新闻链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将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问题孩子”,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知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责的年龄 对我们青少年有何警示 学生: 教师: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2023 湖北襄阳)“礼让斑马线”“禁止在高铁上吸烟”“在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等规则提醒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这表明( ) A.遵守社会规则主要依靠他律 B.社会秩序决定社会规则的内容 C.自由划定了规则的内外边界 D.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2.(2023 山东菏泽)李某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5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6万余 元。下面是关于此案的判决书: 下列对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①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 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③李某的诈骗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 ④作出.上述判决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法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自2021年3月1日起,侮辱、诽谤英雄烈士以及冒名顶替等行为正式入刑,这说明( ) A.这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B.这些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D.侵权行为和诽谤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4.近明,多地因不文明养犬引发的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前有武汉女子因抵制小区有人不系绳遛狗而遭侮辱以死抗争,后有河南安阳又因为狗咬人案件引发无数人关注……下列关于不文明养犬行为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养犬者自身的形象,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②表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加强教育和引导即可 ③威胁他人生命健康和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利 ④破坏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影响公共卫生和安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中学生李强平时非常淘气,经常用石头砸别人家的窗户、攀折花木等。一天,李强在马路上遇见有人用三轮车拉着镜子,便用石头去砸,导致2000多元的镜子被砸碎。事后,镜子主人找到李强要求赔偿,李强说:“我还是小孩,不用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对这一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淘气不涉及违法,好好教育就可以了 B.未成年人因为年龄小,所以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C.李强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D.完全是家长教育不到位,所以必须由家长赔偿 6.在公共场所活动,公民应当遵守一定的秩序。下列行为符合维护公共秩序规定的是( ) A.在高铁上吸烟 B.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 C.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分餐 D.观看篮球比赛时,遵守场馆秩序,爱护场馆设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